APP下载

探讨中医辨证结合针灸治疗眩晕临床效果

2015-10-21张德祥韩越赵莹赫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医辨证眩晕针灸

张德祥 韩越 赵莹赫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辨证结合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理收集165位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中药组、针灸组及针药并用组,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治愈82例,占49.70%;显效46例,占27.88%;有效23例,占13.93%;无效14例,占8.48%。总有效率达91.52%。其中,针药并用组治愈率达65.45%,显效率达23.64%,有效率达10.91%,总有效率达100%,与中药组(90.91%)及针灸组(83.64%)相比较,P均<0.05,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针药结合治疗眩晕具有独特疗效。

【关键词】眩晕;中医辨证;针灸;疗效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49-02

眩晕指因风、火、痰、瘀、虚导致邪扰清空或清窍失养而出现头晕、眼花为主症的—类病证[1]。现代医学中的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高血压病、美尼尔病、贫血等,临床表现每以眩晕为主。西医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而中医治疗眩晕有自己独特的方法。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结合针灸治疗眩晕,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临床疗效,效果显著,现将結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5例患者均为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海洋石油总医院中医科病人,符合卫生部药政司199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的眩晕诊断标准。其中男80例,女85例,年龄,27一81岁。纳入病例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三组:中药组;针灸组;针药并用组。其中,中药组中男26例,女29例,平均年龄55.5岁。针灸组男27例,女28例,平均57岁。针药并用组男27例,女28例,平均年龄56岁。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中药治疗组

虽然不同医家对眩晕的辨证分型各异,但总的来说,不外乎痰湿内阻、气滞血瘀、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这几个基本证型。故眩晕的辨证施治可分为以下五型:

2.1.1 痰湿内阻型

临床表现:多形体偏胖。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头昏沉感,食少纳呆,周身困重,倦怠多寐,恶心吐逆,脘腹痞满,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弦滑。治法:补脾燥湿,化痰祛风。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2.1.2 气滞血瘀型

临床表现:头晕常伴有头痛、胸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心慌,失眠,面色黧黑,口唇紫暗,肌肤甲错,妇人痛经,舌质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弦紧。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2.1.3 肝阳上亢型

临床表现:头痛头胀,耳鸣目眩,少寐多梦,急躁易怒,面色潮红,每因情绪变动而加剧,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平肝熄风。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2.1.4 气血亏虚型

临床表现: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慌,动则加重、遇劳而发,纳食少,面苍白,唇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治法:益气养血。方药:八珍汤加减。

2.1.5 肾精不足型

临床表现:头晕,耳鸣,健忘,目干涩,腰膝酸软,骨蒸潮热,咽干口燥、盗汗遗精,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数。治法:滋阴补肾。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2.2 针刺治疗组

主穴:百会,风池,完骨、四神聪、头维。穴位加减:痰浊内阻型配丰隆,内关;瘀血内阻型配血海,合谷;肝阳上亢型配太冲,行间,太溪;气血亏虚型配足三里,三阴交;肝肾不足型配肾俞,太溪;颈椎病配颈夹脊穴C2-C6。

各穴常规针刺,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2天后,再行第2疗程。

2.3 针药并用组

即采取中医辨证施治和针灸同时治疗。治疗方法、疗程同上两组。

3 治疗结果

治愈82例,占49.70%;显效46例,占27.88%;有效23例,占13.93%;无效14例,占8.48%。总有效率达91.52%。其中,针药并用组总有效率达100%,与中药组(90.91%)及针灸组(83.64%)相比较,P均<0.05,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中医辨证结合针灸治疗眩晕,疗效明显优于中药组和针灸组。

4 讨论

眩晕是老年病人的常见病症。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仆倒。眩晕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性以虚者居多,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脑髓失充。实证多见于痰浊中阻,升降失常;痰火气逆,上犯清窍;或瘀血闭窍。在眩晕发病过程中,虚证与实证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一般急者多偏实,缓者多偏虚。治疗上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发作时以化痰、祛瘀、熄风、泻火为主,缓解后当以健脾胃、补肝肾、益气血为主。临床辨证应灵活多变,因人施治,达到治疗目的。

根据眩晕的辨证,针灸选穴以局部取穴结合循经取穴为主。气血亏虚型取足三里、血海以健脾益气养血。肝阳上亢型配太冲、行间、太溪,以补益肝肾,滋阴清火。瘀血内阻型配血海、合谷,以行气活血通络。诸穴合用,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除上述方法治疗外,眩晕患者平素还应避免劳累,调畅情志,合理饮食,适当锻炼等,以免引起该病复发。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结合针灸治疗眩晕,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灸组或中药组,为眩晕患者提供了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韩向辉;刘轲;浅谈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光明中医,2009,(10):1870-1872.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2

猜你喜欢

中医辨证眩晕针灸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针灸
常规针刺加四关穴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33例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脑血管所致痴呆疗效观察及评估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临床特征探讨
中医泽泻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分析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
《中国针灸》杂志200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