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起步在生活中
2015-10-21陆柳青
陆柳青
摘 要: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与社会生活是相应的,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在作文起步教学中最关键是要让学生乐于写、有事写,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让学生投入生活,激发写作欲望,积累写作素材,体验写作的乐趣,为学生的作文起步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生活教育;作文起步;素材
“生活教育”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现在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依据陶行知这一理论,我针对小学三年级作文起步中遇到的学生对写作畏惧、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等问题,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与探索。
一、在生活中迸发写作的愿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地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学生的兴趣来自哪里,我想绝对不是来自教师空洞的号召。“一闻牛粪诗百篇”,陶行知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生活中学生才有了作文的灵感。
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次习作课,没有具体内容的规定,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想写下来,着重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为了防止学生盲目地胡写一通,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回家任务,就是学煎荷包蛋,学生有了亲身实践与体会,写作就有了新鲜、真实的源泉,这可能比无目的地写要更有效果一点。我想,至少在激发写作兴趣方面,我们已经达到了一半的目的了。
第二天的语文课,我先让学生交流了一下自己昨天煎荷包蛋的经过和感受,我和孩子们一边听一边忍不住笑起来,有几个学生一边讲一边展示了他们手上留下的功勋印记,看来这个荷包蛋煎得真是又甜蜜又辛苦。此时学生的记忆已经鲜活地跳出来了,接下来我引导学生理清写作的步骤和顺序,从点火、倒油、敲蛋、下锅、翻炒、起锅、品尝,一步一步,带着学生再次煎了一回荷包蛋,学生有了煎蛋的切身体会,基本上对每一步都能领会。
第一次的习作很顺利地完成了,看着学生的一篇篇习作,即使是冗长的批改也让我觉得很是享受。我想,只有学生在生活中有了切身的体会,这样的习作指导才不是空洞的、乏味的,这样的习作学生才感兴趣,才会愿意去尝试,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像学生的荷包蛋一样,煎出诱人的香味!
二、在实践中积累写作的素材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也说:“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强调了“做”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陶行知教育思想启发我们,应该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关注生活,动手实践,积累写作素材,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心田。于是我充分利用三年级开设的“综合实践”这门课程,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学生探究的专题式活动——“小脚丫走昆山”,感受昆山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中火热的建设中,促使“我是小市民,文明大家行”等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除此之外,我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体验活动,让他们体验大自然的美丽与纯真,体验人际间的真情与关怀,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等等,如在家里帮妈妈叠衣服,当爷爷的眼镜;到社区当一次小交警等。可以肯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享受到的是纯情的大自然,体验到的是人际间的真情与关怀,沐浴到的是爱家乡的人文精神,倾吐的是真情实感的美文。如在一次观看舞台剧《小鸟的愤怒》后,学生都还沉浸在演出的精彩氛围中,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节目的情节、喜欢的人物等,于是我趁热打铁,引导他们有条理地说一说这次演出的主要剧情、印象深刻的角色和自己的观后感,学生很兴奋,个个都很有话讲,讲得也十分精彩。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思想,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把学生带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将习作与生活紧密相连,在生活中学写作文,在作文中品味生活,生活有情文有情,学生经历了“生活—积累—习作”转化的心灵旅程,才能在习作起步中,乐于写、有事写,以孩子的童真与稚嫩,写出丰富、灿烂的文章。
参考文献:
[1]潘正明.淺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天地,2012.
[2]田儿.如何做好小学作文起步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