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人物之个性,虽小必叙

2015-10-21乐静雨

新课程学习·中 2015年2期
关键词:梁实秋梁启超学子

乐静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三单元是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其中有一篇标记星号的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本文选自《梁实秋散文选集》。梁实秋的散文追求精粹,惜墨如金。总览他的全集,无重复之处,但是也有个例外——他在三篇文章中,三次写到了同一个人的同一件事。这“同一个人”即是梁启超,他说的“同一件事”即是1922年3月梁启超到清华学校做学术演讲。

梁实秋作为清华大学的学子能有幸聆听任公先生的演讲,而现在教师在教授此文时无法让时光倒转,学生对演讲人物的感受也仅能透过文字来体味。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品文、品人。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需要传授学生阅读品鉴的方法,给他们一支“拐杖”——从细节、细处入手。其实早在1922年,梁启超先生在东南大学演讲时就已明确提出:“凡足以表个性之言,虽小必叙,凡不足以表个性之言,虽大必弃。”写人要突出人物个性魅力,形象鲜明、生动,方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就这个写作方法和原则而言,梁实秋无疑是优秀的践行者。

一细之处:不合身量的衣着

即使在暮年岁月中,梁实秋还能清晰忆起当年的情景,于是写下了这篇散文。当任公先生出场时,作者于细处落笔——“肥大的长袍”,为何短小精悍的任公会穿一件不合身量的衣服。按情理来说,为清华学子演讲,出席公众场合,任公理应精心捯饬一番,即使不然也应是衣着得体,但他没有。通达、健强、富有伟大的人生观是任公的特点,无论何种境遇,德行涵养深厚的任公早已超然于物外。稳健的步伐再配以宽大的长袍,走起路来更显潇洒。再加上经过多年的生活磨炼,任公身上散发的精神气质与个人魅力岂是一件不合适的外衣所能遮掩的?如任公先生在《新大陆游记》中所说:“凡人处于空间,必于一身衣食住之外,而有更大之目的。”衣食之外,人应该要有更大的目的,更深远的理想。

二细之处:个性十足的语言

任公先生演讲的开场白可谓是个性十足。但学生往往会将其忽略,这里可以略作一些提示。如:开场白一共两句,前一句“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后一句“可是也有一点喽!”戏剧性语言仿佛是在与清华学子轻松自由交流,表述内容前后矛盾,似乎在和台下的听众开玩笑,全然没有任何所谓的“大人物”的架势。胡适总结任公“为人和蔼可亲,全无城府、一团孩子气”。在《梁启超家书》的记录中,作为父亲的梁启超给孩子们写信,与他们交流学习、交友、恋爱、政事等,将其每一件事都娓娓道来,丝毫没有家长的威严,试问这样的任公,在台前或是幕后,无论是作为杰出的人物,抑或是专心学术的学者,展现的都是本真的自己,所以演讲台上的他也是如此的亲切自然,甚至还有些幽默。

三细之处:随性的动作

任公博闻强识,在演讲之时会随时引证许多作品,而且大部分都能背诵得出。有时背诵到酣畅淋漓处,“酣畅”二字探知任公已把背诵看做是乐事,全然在享受罢了。忽然记不起下文了,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这“敲打”一动词,很多学生有过类似的生活体验,当思路堵塞,不顺畅之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得敲打脑袋,仿佛敲那么一下,一切都豁然开朗,思路也通畅了。但是,任公自不是在自己的书斋之中,台下还有听众,他们都眼睁睁地看着呢!这就是任公——不掩饰自己,不顾惜形象,读来平易亲切,仿佛邻家老者。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虽被编者定位为学生自读的文章,但其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章,品味语言,体悟人物形象等鉴赏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學生在学习这篇文章必须在熟读的基础上获得直观的感受体验,而后由教师对通过细节去品文品人的方法进行示范,再由学生自我批注,通过对描写人物方法的掌握进而审美鉴赏,品出人物的个性气质和人格魅力。教师切不可以自读为口实而对此文一语带过。

猜你喜欢

梁实秋梁启超学子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梁实秋谈付出
北平的零食小贩
梁实秋与冰心的友情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杏林组曲·学子赋
没留神
今朝学子喜登攀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