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中新农村建设与土地利用影响分析
2015-10-21马炎生
马炎生
[摘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从用地类型上来说,新增建设用地中与农村直接相关的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新增指标。但从农村总体建设,及城乡统筹上,而与农村相关的指标应该还包含了直接用于农村建设的县乡道、农田水利及中心村建设的用地指标。而在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此类指标相比城镇、工业级重点项目上来说比其他类型低。在用地指标需求预测中,要严格考虑农村的耕地保护,合理分析农村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在土地规划各项指标分解时,统筹好城乡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科学配置用地结构,同时充分利用好上级下达指标,自上而下分解要优化用地布局,为农村发展的重点建设提供土地保障。
[关键词]新农村 优化 土地规划 用地指标 需求
[中图分类号] F301.2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8-330-2
1道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用地分析
1.1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析
1.1.1规划目标
为改变道县现状人口居住密度较低的状况,结合集中居民点的建设,创造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居住建设逐步做到各项设施基本到位,环境初步改善,到2020年做到居住密度适宜,设施配套齐全、完备,居住环境舒适宜人、美观。
1.1.2规划原则
(1)居住用地针对不同的地段,提出相应的开发建设模式与开发强度。
(2)在改善居民居住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努力保护与创造富有地方景观特色的生活环境,延续乡村传统文脉,加强乡村风貌特色的保护和建设,体现地域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1.1.3规划实施措施
(1)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推进中心村建设。中心村选址要在地质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和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要便于生产生活,有利于农村今后的长远发展。村民建房向逐渐向中心村集中,零散居民点搬迁、合并到中心村里,从而避免乱占耕地和耕作区居民点“满天星”现象的发生,也有利于新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2)加大村庄整理力度,对“空心村”、搬迁后老宅基地和农村废弃房屋进行复垦,为道县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用地支持。
(3)强调村庄内部用地的功能分区,农宅用地规划采用“双控模式”。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调整时,优化功能分区,在合理布局村镇公共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后 ,再来配置农户宅基地。针对当前农村居民点利用中实际占地远远超过批准占地的扭曲现象,在规划中,一要控制农户主房占地,二要控制晒场、庭院、附房等用地界线,并将它们全部纳入非农建设用地审批指标。这样就能在微观上控制具体的农户建房用地面积,使实际工作真正能按规划方案实施,达到集约合理利用土地的目的。在农房设计应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合理设计,缩小农宅房间面积,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农宅空间,最终减少土地使用面积。
1.2交通发展建设
1.2.1指导思想
根据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为广大农村地區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不断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宗旨,强化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的责任和义务,按照“政府主导,分层负责;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养并重,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供良好交通基础条件。
1.2.2道县农村交通建设规划
1.2.2.1本世纪前二十年农村公路建设的总体目标
实现村村通公路,基本形成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络,使农民群众出行更便捷、更安全、更舒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2020年以前县道全部达到四级以上,其中60%乡村公路铺设油路。
1.2.2.2发展方向
建立与国道、省道公路骨架有机相连,又在道县境内布局合理,分布均衡的农村公路网络,提高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和通达深度,建成方便、快捷、舒适的农村路网,以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完善农村路网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2.2.3建设重点
除改造现有公路外,新增通公路行政村56个,使全县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100%,建设断头路、经济线路和通村公路278.60公里,需新增建设用地306.35公顷。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主要是抓好“三路”即“出口路”、“经济路”、“通乡、通村公路”建设。
1.2.2.4建设标准
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自然条件等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的具体标准,原则上,在现有农村道路基础上改造后铺筑沥青(水泥)混凝土。
1.2.2.5农村公路网布局
农村公路网布局规划要适应规划区域内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要与当地农村产业布局、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资源开发、人口分布、自然地理特点相适应,要与国、省干线公路布局相匹配,与山、水、林、田治理以及环境保护相协调,做到远近结合,干支衔接,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具体说,农村公路网布局规划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一要满足农民出行和生产、生活的需要;二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确定路线的工程技术标准;三是路线走向应尽量避让工程艰巨的地区,线位布局在工程、技术、经济等方面要具有可行性;四应注重环境保护、水土流失、文物保护等问题,路线尽量避开一些重要自然保护区、自然风景区及耕地等;五是路线规划在充分考虑本区域需求的同时,还应从整个公路网角度考虑,要注重与相邻地区公路网的有效连接。
1.3水利水电设施发展建设
1.3.1规划目标
为了加快水利水电建设步伐,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到2020年全县水利工程用地面积要由2005年的306.93公顷增加到613.90公顷,增长100.01%。其中新增占用耕地30.80公顷;同时,要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年流失速度要控制在4.8%以内,治理速度要提高到4.8%以上,到2020年水土流失总面积不超过25.3万亩;并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26万公顷,其中旱涝保收面积达到1.97万公顷;解决人饮水困难5.1万人,解决饮水困难的牲畜3.2万头。
1.3.2实施措施
(1)做好中小型水库的改造和扩建,以保安全,保基础、保效益为总体方向,并根据发展的需要新建一批骨干水利水电工程,为道县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新建中型、小(一)型、小(二)型水库共17个,5处灌区配套,九处电灌站修建。
(2)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对现有的干渠应进行硬化修缮、美化和局部截弯取直,大力改造现有泵站、水塘,提高水渠的流量和畅通能力,在农地整理区和需灌溉区新修水利设施,逐步在道县农村形成较为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溉体系。
(3)着力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兴建农村供水工程,提高道县农村的饮水质量。
1.4农村公共设施发展建设
道县原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较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公共服务设施在数量和用地原则上只增不减,要有充分的保障。
农村公共设施用地包括行政办公用地、教育机构用地、文体科技用地、医疗保健用地、商业金融用地等。行政办公用地布局要保证与当地行政村政治、商业、文化等活动的密切联系,还要考虑交通和停车问题,按各单位所需面积和它们之间彼此联系的合理距离而定,以取得现代行政工作的最高效率。小学、集市结合居民点开发按国家标准以独立用地进行设置,而托老所、幼儿园、文化活动中心、医疗保健中心集中设置,建设在靠近村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其用地的获得或建设,采用开发配套、合并扩征、政府征地三种方式。禁止随意改变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性质。
1.5农村生产建筑建设
充分结合原有的企业基础和当地农业生产特色,加强设施配套及环境建设,形成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较高的无污染或低污染生产区。要有适度的规模和工业产业链,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土地,布局地点要有较好的交通和通讯条件、充足的能源和供水。工业基地与居民点合理布局,有方便的交通條件,完善的生活设施,以适应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建议
通过对道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面上的了解和点上的调查,就如何抓好全县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2.1加强领导,全民参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而且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搞好统筹协调,方能稳步推进,达到“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必须要加强领导,实行领导负责制,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协调行动,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2.2整体推进,同步发展
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涉及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涵盖农村方方面面,互为关联,互为作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上,要用弹钢琴的方法协调一致,整体推进,全面发展。
一是要树立科发展观,通盘考虑,全面推进,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有机的揉和起来,分解实施,以生产发展促进生活宽裕,推动乡风文明,带动村容整洁,强化民主管理。二是要克服急功近利,一蹴而就的思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同时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它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树立长抓不懈,持之以恒的思想,把各项工作具体落实到实处,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实解决农民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得到实惠。三是要敢于创新,不墨守成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新课,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因此,在工作中,各地要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在不脱离实际的前提下,鼓励和推广创新的好作法好经验,加快推进道县新农村建设。
2.3结合实际,突出重点
当前,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是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支柱产业的发展。这不仅关系到农民增收,而且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能否推进。如果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追求形式,搞花架子,只注重村容寨貌建设,而忽视支柱产业发展,就有可能会出现“村容寨貌大改观,坐在金屋赏花草,产业发展无支柱,增收乏力囊中羞”的状况。可以这样说,支柱产业发展是支撑新农村建设推进的关键所在,是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结合试点村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基础设施、交通条件、劳动力文化素质等,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支柱产,把支柱产业做强做大,不仅成为农民增收的来源,而且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2.4加强宣传工作,调动群众积极参与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对此,全县上下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目前,全县在试点村宣传方面工作力度不大,大多数试点村未设立专门的宣传牌和宣传栏。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切实加强宣传工作力度,采取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方式,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大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氛围,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打下良好的基础。
2.5整合资金,重点投入
道县财力弱,难以拨付相当的专项资金来搞新农村建设。对此,我们除了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外,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的涉农项目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记”的原则,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采取捆绑投入方式,重点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同时,涉农部门在每年拟定向省申报项目工作中,要尽量把试点村建设纳入申报计划,并优先安排项目资金,重点倾斜。通过整合涉农部门项目资金,可以弥补道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在整合捆绑涉农部门项目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上,县委、县政府要明确涉农部门专项安排,具体落实资金,且不能把专项资金投入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和口头上。
2.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从调查来看,凡是村两委班子团结,工作能力强,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的试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都搞得有声有色,成效明显;而村两委班子战斗力不强,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的试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缓慢,“等、靠、要"思想严重,群众积极性不高。对此,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点抓好村党支部班子建设,使村党支部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和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同时,要大力开展乡村干部培训教育活动,提高乡村干部的政治素质、管理能力、致富技能和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提高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
参考文献
[1]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
[2]刘黎明.【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