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活动课中的“灵活”与“不灵活”成份粗谈
2015-10-21李艾喜
李艾喜
为了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不少地方把开设小学数学活动课程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项目列入教研计划,并列入课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反映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对活动课的认识问题。
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形式。它有如下一些“灵活”与“不灵活”成份或特点。
一、课程设置灵活,活动课处于教学辅助地位,其课时设置灵活,约占总课时的14%左右。一般来讲,小学低年级每周安排5课时,高年级每周安排3课时。
二、教学目标灵活,活动课不对学生个体作统一的要求,其具体教学目标有明显的弹性,一般不要求人人都懂,个个都会,只要求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学到多少算多少。因而,活动课的考核评定不宜像学科课那样严密和定量化,而适宜采用模糊评判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我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和认识自己及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三、教学内容灵活,活动课的教学内容不很要求有严密的知识体系,活动内容是不断更新的,选择的知识主要是现实有用的经验性知识。
四、施教方式灵活,活动课侧重的是学生个体实践,直接体验和感受,它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不受课堂限制。可以是班级的,也可以是小组的,个别的和群众性的;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也可以走向社会。它以学生的独立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起辅导作用。
活动课程虽然有不少灵活性,但它毕竟是一堂课,相对而言是有一定的稳定性,即不灵活性。
一、课程设置有相对的稳定性。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内容虽然有灵活性,但它作为课程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每个全日制小学都必须开设,每个学生都要参加的一种指令性课程。它具有一定的结构,相应的活动纲要和活动指导书,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活动内容,有时间和教学进程的新型课程。活动课是贯彻教育方针和落实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不能将数学活动课和数学课外活动混为一谈,决不能简单地把课程表中的课外活动更名为“活动课”。
二、教学目标有相对的稳定性。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目标虽然有灵活性,但它和常规课堂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即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式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最终的总目标趋向是一致的,有可能殊途同归。
三、课程内容有相對的稳定性。数学活动课的课程内容与常规课的课程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例如,数学学科课就为数学活动课提供了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基础和一定的内容来源;反过来,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又会受到学科课内容和教学进程的制约。
四、施教方式有相对的稳定性。数学活动课从本质上讲是完全服从于和服务于本学科课堂教学需要的,它是常规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程计划中的活动课则是一种独立的新型课程。活动课的活动有别于一般课堂教学的活动,有以下几层意思: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自我活动为主;以学生的自己设计、组织、开展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会员活动为主。活动课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可以掌握学科课程难以包容的信息和技能。活动课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普及型、大众化的;而不像一般学科竞赛那样是提高型的、选拔性的。
总之,数学活动课有它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注意到它的这些“灵活”与“不灵活”成份,在设计、实施活动课程中,应从观念到实践都应将活动课与常规课程和其它数学活动作出界定,以保证活动课本身的结构性和体系化,保证数学活动课教学的正常开展,更好地实现其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