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某铁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2015-10-21夏露寒
夏露寒
[摘要]矿区成矿是个极为复杂的交代置换演变过程,它不仅反映出多期性,而且也表现了反复性。
[关键词]铁铜矿 构造 蚀变 接触交代
[中图分类号] P6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8-85-1
1区域地质特征
矿区在区域构造上拟属天山一兴安造山系组成部分,位于白玉山—公婆泉—七一山构造岩浆岩带上,在漫长地质构造演化历程中,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内,不同地块、构造地体经受多次强烈构造变位和复杂构造叠加、复合、改造及其多期次构造—岩浆热事件作用,为一多旋回复合造山带,具有复杂构造物质组成和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区内岩浆活动强烈,有大面积岩浆侵入体,侵入期次主要在华力西中晚期。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内西部出露震旦-寒武纪马鬃山混杂岩体,东部出露奥陶纪窑洞努如火山岩片,马鬃山混杂岩体主要岩性上部以千枚岩为主夹大理岩、安山质角砾岩、玄武岩、英安岩;下部为绢英片岩、绢英绿泥片岩、斜长角闪片岩、绿帘绿泥片岩。窑洞努如火山岩片岩性为一套深绿色中—酸性火山岩系中夹大理岩透镜体。其中北西段下部以安山质晶屑凝灰岩为主,间夹安山岩。上部以变安岩为主,间夹安山岩和大理岩透镜体。向南东下部出现英安岩,上部相变为英安岩、安山岩、安山质晶屑凝灰岩互层夹大理岩透镜体。南东段与北带近似,主要为安山质晶屑凝灰岩夹安山岩和大理岩小透镜体,在南东端出现变质砂砾岩。因断层破坏和岩脉大量入侵,致使地层支离破碎,分布乱。
2.2构造
尖山—大口子—公婆泉弧形构造—岩浆带弧顶位置肉红色中—粗粒花岗岩与二叠系接触带中。区内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是个成矿有利地段。矿化类型主要为矽卡岩型铁铜矿化。
南北矿化矽卡岩带均呈单斜构造产出,走向总体北西—南东,(北带中部局部折向近南北)倾向多为北东(北带中部倾向东,南带北西段倾向南西)倾角变化很大,一般为45°-75° 。
区内糜棱岩带较发育,不少地质体均不同程度受到一定程度糜棱岩化。如北带由西段南缘—东段中央为宽达10余米糜棱岩带。
断裂以北带最发育。已知的有两组,皆发生于成矿后。
2.3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分布广,活动频繁,种类多(基—酸性皆有)。其中除肉红色中—粗粒花岗岩外皆呈脉状产出。现由基性至酸性概述于下:(1)辉绿岩,局部变为辉绿岩脉。遍布全区,宽度小(一般宽1-3m),延伸长(达500米以上),期次多,前期规模小并被矿液交代,后两期破坏矿体。(2)闪长岩脉,局部变为闪长岩脉或石英闪长岩脉。分布、规模、产状与辉绿岩脉近似,对矿体起破坏作用。(3)片麻状碎裂花岗闪长岩。主要见于北带北西段,为矿区时代最老,规模较大岩体。(4)肉红色中—粗粒花岗岩。为矿区规模最大岩体,分布于北带中部(将矽卡岩带分成两段),为成矿母岩。(5)砖红色钠长花斑岩脉。为矿区分布最广,规模较大岩脉,宽度一般5米,最宽达40米,长有达千米以上。对矿体起强烈破坏作用。另外尚见有霏细钠长岩脉,花岗岩脉,花岗闪长岩脉,南带有变辉长岩等。
3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内地表已发现矿(化)体7条,其中Ⅰ号矿体为主矿体,地表长约150米,厚6.5米,以磁铁矿(褐铁矿化)、黄铜矿化(孔雀石化)为主,铁铜矿化不均,地表平均品位Fe:30.42%,Cu:0.94%,其它矿化体一般长50-180米,厚1-10米,铁品位一般15-23%,局部可达40%左右,铜一般0.7-2.04%左右,局部可达6.58%以上。
6号勘探线平硐,见矿3层。其中第一层见矿视厚度2米,平均Cu:0.68%,以孔雀石化为主;第二层见矿视厚度3米,平均Cu:0.67%;第三层见矿视厚度6米,平均Cu:1. 07%;最高Cu:5.30%,矿石以黄铜矿、磁铁矿为主,呈团块状、浸染状分布。
从0号勘探线看,号矿体向深部有变厚趋势,除铁、铜,新增加了锌,达到工业品位以上。
矿体与围岩多呈过渡关系。近矿围岩蚀变主要有:绿帘石化、矽卡岩化、褐铁矿化和绿泥石化,局部尚有硅化、碳酸盐化等。其中以绿帘石化最为发育,其蚀变强度随矿体规模和矿化程度而定,一般矿体边缘均有1—2米“黄绿边”,最宽可达近十米,顶底板围岩均较破碎。矽卡岩化多表现在矿(化)体夹层中,部分矿化体边缘也能见到。褐铁矿化仅表现在富含铁质矿(化)体顶部及其构造破碎带附近;绿泥石化多与绿帘石化相伴随。
地表大部属氧化矿石,矿石类型以细脉(或星点)浸染状磁铁黄铜矿为主,块状黄铜磁铁矿(假象赤铁磁铁矿)次之,不规则条带状或斑杂状黄铜—黄铁一磁铁矿(假象赤铁磁铁矿)居第三。矿区内矿体形态多呈脉状、囊状等,矿体厚度不稳定。
矿体中铁、铜、锌紧密共生(无固定比例关系),三者不易单独划分,矿石品位变化大。
4矿床类型及成因分析
(1)各矿(化)体中普遍含矽卡岩标型矿物透辉石,并多处发现石榴石。(2)各矿(化)体形态多不规则且与围岩(大理岩或含钙质火山岩)呈渐变关系,即矿体是交代围岩而成。(3)铁铜矿石品位和矿石组分变化较大。由此可知矿床成因类型属透辉石矽卡岩型铁铜矿,成矿母岩为肉红色中—粗粒花岗岩。主要依据:①矿点中,数種多期岩浆岩,除片麻状碎裂花岗闪长岩和变辉绿岩脉与矿体有交代作用外,其余皆对矿体有不同程度穿插和破坏现象;②工作中所发现的大量矿化矽卡岩体,环绕肉红色中—粗粒花岗岩分布。成矿期次和各金属矿物生成顺序;(1)透辉石、石榴石等多呈变晶体或被其他矿物交代而成残留体。(2)磁铁矿呈星点(较均匀分布)和脉状等多种形态产出。磁铁矿和赤铁矿(较前者少),紧密共生,且常相互演变。(3)黄铜矿多呈不规则团块状,居于磁铁矿中。(4)黄铜矿呈细脉状,侵蚀交代黄铁矿,并穿插磁铁矿。由上可见矿区成矿是极为复杂的交代置换演变过程,不仅反映出多期性,且也表现了反复性,成矿期大致可分为:①矽卡岩形成并伴随磁铁矿析出;②为主要成矿阶段,各金属矿物生成顺序大致为: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赤铁矿—假象磁铁赤铁矿/穆磁铁矿—黄铜矿。
5结论
(1)矿床成因类型属透辉石矽卡岩型铁铜矿,成矿母岩为肉红色中—粗粒花岗岩。(2)矿区成矿是个极为复杂的交代置换演变过程,它不仅反映出多期性,而且也表现了反复性,成矿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