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城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2015-10-21何锋
何锋
【摘要】随着经济的增长,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我国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現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同时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将继续增加。基于此,本文简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以及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并提出了城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影响;措施
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城镇化建设水平逐步提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就目前来看,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进程中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很多城镇气候与水质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以下就城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进行论述分析。
一、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应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承载能力,绝不允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和局部的经济利益。
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制度。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二、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1、 城镇化建设对周边农村和农业污染的影响。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各类化学肥料、农药用于农田及塑料膜的大量使用,加上规模化养殖等都对农业产生了很大的污染,乡村及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的所产生的污水、垃圾等严重污染区域空气。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取代有机肥料的化学肥料对区域环境所造成的危害日趋加重。
2、 2、农村工业对农业生产基础的影响。农村工业对区域环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并不是危言耸听,比如我国西南地区土法炼硫就使周边大面积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远远超出了国家标准。局部地区甚至形成了PH值高含量酸雨。炼硫附近山同内岭呈现"秃头",周边大面积农田不长庄家,成为死地,成千上成的农民失去了懒以生存和养育后代的农业生产生活环境。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治理工业污染的举措,然而受企业基础条件,经济环境和管理水平的制约,很多落后地区的乡镇业依旧如故,并没有太大改善。
3、乡镇工业开发建设使得污染源逐步扩大。乡镇企业是城镇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的核心主体,在这一战略进程中生态环境与乡镇企业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高潮,然而乡镇企业一般规模不大,分布比较分散,经营方式粗放等等,这些不利因素严重污染城乡生态环境,对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也是极为不利的。
二、城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1、政府需加强管理干预。基于我国国情,行政手段、经济制约和法律监督是政府管理农村农业环境的基本方式,其中以行政手段较多。但是以往的行政制度不够规范,缺乏约束力和制度化。因此,行政手段需进一步规范、优化和完善,提高执行力度和行政干预的严肃性。经济手段则是通过补偿、收费和排污交易等对企业进行制约。这一手段在我国运行已久,问题也十分尖锐。比如排污收费制度是以排污浓度强弱为收费标准,而标准较低,一些排污量大的企业宁愿交排污费也不愿出资治理污染,极大地压制了企业治污的积极性。法律手段是以立法和司法活动监督城镇经济活动、规范经济活动,促进城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大目标保持一致的法律行为。目前,以法治化建设管理我国农村农业环境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系列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相断出台,但对于农村农业以及城镇化建设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仍相对薄弱。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强化法律监督机制,提高法律手段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城镇化建设必须以维护自然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在过去的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主要以推动区域经济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为目的,并没有将自然环境资源列入保护范围,极易形成对自然和环境资源造成忽视和破坏,导致了很多生产者不顾自然资源保护与更新而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有将自然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作为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核心,才能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之间彼此依存,有机地结合起来。
3、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发展。以生态、经济和系统学为指导,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农村良性互动发展为基础,将现代科技成果融入传统农业技术,使农业活动、经济发展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资源更新高效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生态农业的基本理念。生态农业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自给自足的有机农业,也不是完全依赖于外界投入的工业化农业,是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统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当前应以发展立体种植生态农业为主,即在人工或半人工环境下以自然生态原理为指导的生产种植。这是提高资源高效利用的有力模式,它能够将农业生态系弘巧妙地构划,合理利用资源,使各生物之间形成互相依顾、利用关系。
4、城镇化建设必须兼顾农村与农业的发展。农村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目标是产量目标、收入目标、环境目标。随着城镇化建设发展耕地不断减少,农业收成面临巨大压力,产量目标作为农业发展重要指标,直接决定着农民收入和农村市场容量,只有保障了这两大目标才能保障工业发展和劳务产品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环境目标是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农村农业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建设能否顺利实现良性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必须将农业与农村自然资源纳入核算机制,从实物、质量和价值等方面对相对时间与空间内的农村自然资原进行真实合理的统计、评估、测算,以此来确认自然新源的平衡水平和利用水平,以便第一时纠正和改变过度损害自然资源现象。
5、加快和构建生态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主要以传统城市、花园城市及生态城市为主。面对资资与环境这一日益紧迫的全球性问题,未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应向生态型城镇发展已毋庸置疑。生态型城镇并不是在于绿化占地面积多少,而是城市的生态功能是否良好,强调的是自然生物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调控能力。生态型城镇建设要先对城镇做一个整体规划,使区域内的自然因素处于调控环境质量位置,同时兼顾区域交流、居住、水流等的生态学设计,通过对污染集中治理,调整不合理产业结构,使高频率下的城镇居住环境达到无公害化。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镇化建设在给我国经济环境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产生了诸多负面问题。在新形势下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水平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奎,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期对策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2]王芳,探析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3]赵素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对策[J].科技传播,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