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2015-10-21陶万能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学生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但是长期以来体育的教学评价中大多忽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只强调学生运动成绩,把重点放在了体育的功效性上。本文从师生的交往模式出发,论述“以人为本”教育价值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提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评价对策,建立起着眼于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体育教学 以人为本 价值体现
体育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为载体的社会存在,旨在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1]。体育教学,本质上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发展身体、增强体质、锻炼身心的教育活动,最终是为了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其价值实现的对象是“人”本身。不过,从我们国家目前的体育教学状况看来,对教学对象本身的重视还有所欠缺,故有必要针对体育教育如何回归学生主体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反思。
一、目前单向度的体育教学价值
体育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育过程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发生和发展。目前的体育教学价值导向,可以从师生的交往模式窥见一二。现下较为常见的师生交往模式主要有四种,如图1所示[2]:“图1(a)”为单一方向的交往模式,仅仅为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这种交往模式的效果最差。“图1(b)”为双向的交往模式,该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互动,具有不错的教学效果。“图1(c)”则为多向交往教学模式的简单形式,保持有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交往之外,还允许学生之间进行简单的互动,该模式教学效果很好。“图1(d)”是最为复杂的多向交往模式,整个集体中的所有成员存在来回的交往互动,是效果最好的教学模式。
图1 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目前,体育教学中的交往模式以前两种为主,大多数课堂上的都是第一种。在这样的单向交往模式中,教师占绝对领导地位,决定了学生的一切身心体验,学生的自主性受到极大制约,与所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有不小差距。
受单向交往模式影响,体育教育价值观也趋于单向度,直接结果就是对学生的评价单一,即评价只有横向评价(学生之间相对差距的评价),漠视学生学习过程的纵向评价。这样的评价方法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无法对学生运动水平的差异进行合理评判,另一方面也无法反映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别,造成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被忽视。
二、“以人为本”体育教学理念的回归
传统的体育教育往往以学生专业技能的指标和体育测验的成绩作为重点考核和关注对象,而对于学生精神层面,如对生命的体验和感受等方面的追求则不够重视。学校中基础课程的教育并非以培育、训练专业性人才为目的,正如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画家,音乐教育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学校中的体育教学也是如此。
为此,体育教育评价中仅追求身体素质的达标或运动机能的合格是与教育目标相错位的。如果把体能的发展看作唯一价值追求,这就忽视了对学生本体生命意义的探询,这种体育教育会给学生造成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负担,可能会打击学生的自信、消磨学生的兴趣,不仅会使得学生产生厌学的态度,更会对学生的创造力造成损害。
因此,体育教育必须及时转变价值观念,要将体育教育同学生的终极价值(如自由、尊严、理想等等)相结合,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对学生实施培养,使学生成为自我生命的体验者和创造者,将体育教育过程升华为一种愉悦的生命体验。
三、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实现
(一)塑造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和互动,是教师和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沟通和相互补充的动态过程,通过这种交流、启发、沟通和补充,每个人的思考、观念、知识以及情感能够顺利地实现分享。体育教学应当充分重视师生间的交互,着重对学生情感、体育兴趣、体育素养进行培养,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其在体育活动中做到知、情、意、行和谐统一。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课程的深层魅力,还能对学生的情绪、心境进行适度的调整。同时也有利于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相处模式,形成复杂的多向交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建立多向的体育教育评价观念
体育教育者转变以往单一教育观的同时,还需改变当前单一的体育评价体系,着重从情感方面入手培育学生的体育素养以及体育兴趣,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1,4]。
我国目前体育教育评价主要以学生之间相对差距的横向评价为主[3]。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目的的不同,考虑多维综合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相对量化的纵向评价,同时还可以尝试辅助性地引入学生的自我评价。
(三)保障体育教育教学的实现质量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环境的构建同样不容忽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需要“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的是校园大环境、体育课程设置、体育课堂常规管理、体育教学设施配置等外在因素,这些因素能够从感官上直接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参与体育的兴趣和热情产生影响[5]。所谓“软环境”则是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一种对学生心理的普遍影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应当综合“软环境”和“硬环境”,从学生具体的需求角度出发,一方面在设计场地和器材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另一方面要营造出和谐友善的教学氛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师生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循环。
四、结语
体育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命内涵,学校的体育教育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当前,在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型教学观下,体育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主体的身心体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远林,刘霞.体育教育的本真价值——生命关怀.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8):168-171.
[2]李春汇.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障碍及消除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225-226.
[3]虞锡芳.试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体育教育评价向.2001(2):75-77.
[4]骆映.论体育教学中的“生命体验”及其意义[J].体育与科学,2007(4):76-79.
[5]黄欣加.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体育科学,2007(6):67-71.
作者简介:
陶万能(1963- ),男,新疆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体育教师,中教一级;乒乓球国家中级教练员,国家二级裁判员。
(责编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