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
2015-10-21胡紫芳
胡紫芳
摘要:“三维目标”是在信息飞跃发展、科技高速进步的以知识的推进和人文精神不断地被深层挖掘的大背景下结合我国教育现状及青少年个性发展规律提出的最具前瞻性的教育教学目标。语文作为教育的母体课程,它的教学目标及过程的完成是最能集中地体现“三维目标”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使命的。本文将从“三维目标”提出的依据、特点、科学内涵及其如何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得以落实进行探讨,以期对农村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进行全面的理解与把握。
关键词:三维目标 人文性 特点 科学内涵
语文教学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为“三维目标”的提出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可是纵观我国语文教学的发展规律便不难看出,“社会本位主义”和“追求知识系统性”的价值偏向和知识观把语文教学推向了完全失衡的境地。人文性成了语文教学再也无法绕开的话题并且成为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出发点。“情感与价值”这一维度的提出正式人文性被重新发现并受到重视的最有力的证明。
树立有效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三维目标”的语文教学呈现出朝气蓬勃的生命力,为农村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其所呈现的新特点不仅把人文性推向了最为璀璨夺目的亮点,更传达出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召唤。
“三维目标”即指“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教学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教学维度。三者不是孤立单一的,而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知识与技能:指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学科基础知识指学科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基本事实、概念、规律、规则、原理、定理等。学科基本技能指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操作技能。过程与方法:指知识发生、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和知识形成与应用知识的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指对知识价值的理解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提升。这三个维度在语文教学中作用虽各不相同:
首先知识技能是基础。作为其它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母课,而“知识与能力”又是基础的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语文学科最为基本的任务,也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前提,因为对其它学科的认识有赖于对文字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的掌握。
其次过程与方法是桥梁。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以间接经验为主,前人智慧的结晶通过教材和其它相关书籍呈现在他们面前并通过教师的指引被吸取。其与直接经验相比更容易忘却,因而方法的的生成及掌握、过程的理解与认知都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汲取并当知识达到一定的积累时所生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它,语文教学的其它两个维度得以连接并完成内部的逻辑转换。
再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升华.情感是包含动机、兴趣、品格等在内的一切非智力因素。态度及价值观不仅涵盖了道德因素的全部内容而且涵盖了一个人对社会的认可程度和责任认同。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三维度,它是知识通过方法转换的文化因素和人的精神的高度升华。也就是说它是知识内化的最终实现。
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三个维度没有主次之分,新课标要求三者有机统一,同步进行,这不仅是人文性的突破更是教学去教师为中心而更为民主的一种体现。那么农村语文教学如何实现新课标下的“三维目标”呢?我通过自己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探讨,提出自己的几点拙见:
一、坚持学文与做人相结合,在学習中塑造健全的人格。语文学习是把粗糙的人性不断细化不断刷选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抓住他们表达的欲望,是他们的激情不止冷却下去,从而培养他们的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并创设情景,在情景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完整的人格。首先,我发挥集体的育人功能,让每一个学生对班集体产生自发的认同并自觉地在集体中不断地去除自己人性中粗糙甚至恶劣的那部分,留下那部分善的人性化的成分;其次,以教材为主板,以课堂资源为辅助,对关于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方面的文章,我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创设情景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使他们每个人都能表达出自己对这些人和事的评价;再次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坚持学文与塑造人格相结合。
二、坚持发掘潜在智力与掌握知识相结合。潜在智力亦即潜藏在学生内心而有待发掘的创造性思维。初中生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是发展其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期,也是发展空间最大的时期。首先我摘下教师的中心的光环把课堂还原给学习的主体—学生。还原意味着把课堂的大多数时间交给学生,如此他们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就有了保证。比如在讲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我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以视觉和听觉的真实体验来还原文本中存在以及潜在的画面,使学生在对牛郎织女银河相遇的想象中扩大他们的思维空间。
三、以主动激发兴趣,以方法内化知识。主动性和自觉性是学习知识必不可少的动力源泉。我认为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主动激发兴趣必须做到三点:一、充分挖掘课堂资源,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二、开展周期“生活和人生”的讨论;三、推荐课外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只有通过这三方面的努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除了主动性的培养,方法的传授也不可缺少。比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是一首完全由意象组成的诗,它通过对意象的选择和合理组合将一个天涯游子无限的落寞与孤独刻画的淋漓尽致。这样学生掌握了这类诗的鉴赏方法,那么像曹操的《观沧海》,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即使没有我的讲解,学生也能自己去分析这两首诗了。
四、把怀疑的权利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让教材和教师走下权威的殿堂。新课标下的“三维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质疑教材权威和老师权威的权利。情感的升华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渗透中得以实现,知识的内化在以情感为主线的质疑与认可中得以实现。比如《观沧海》这篇课文注解对“澹澹”一词的解释是:水波荡漾的样子。学生提出质疑:“荡漾是形容湖波的,用来形容浩森广阔的大海有失偏颇,况且曹操的这首诗是气势雄浑如同浪涛涌动,用荡漾来解释澹澹是不合理的。”这样的质疑不仅是对一个词语的质疑,它更反映出质疑的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这正是我们的教育所要追求的精神所在。
农村初中语文“三维目标”的实现是当下人文性在农村教育领域内的精神召唤,要实现农村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需要教师“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使其积淀成为人的最深厚、最基本的东西”;更需要学习者通过对生活的热爱去浇灌文化艺术这块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