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探析
2015-10-21李娟
李娟
本文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学案导学模式在英语教育专业一年级<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立项号:10JG0023Y)研究成果
【摘 要】 本文从认知心理学视角探索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认为其理论基础是知识内化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因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识内化的转移和优化,以人本主义为原则,以建构主义为和社会互动理论为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翻转课堂;理论基础;知识内化;社会建构主义
一、引言
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2007年源于美国,是一种新兴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维基百科(Wikipedia)对它的定义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学生通过在线观看教学视频(通常在家中)学习新知识,而原来的家庭作业改为在课堂上完成,老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授,而是给学生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辅导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一教学改革被加拿大的《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随着翻转课堂在国外的火热兴起,国内学者也开始积极探索,但整体属于刚刚起步阶段,也有一些学校进行了试点探索,虽然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是,仍存在不少的误区和偏差,如重形式轻内容、重自由轻引导等,究其原因是对翻转课堂的认识理解不到位,并未抓住其本质与合理内核,只是形式上的盲目模仿。这样,翻转课堂可能会流于形式,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初衷就无法落实。因此,本文试从翻转课堂中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入手,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对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探索。
二、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有学者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由教师在课堂中讲授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而翻转课堂实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将传统课堂中知识的传授移至课前完成,而知识的内化则由原来课后做作业的活动移至课堂中的学习活动。笔者认为与其说是知识内化的转移,不如说是知识内化的优化。那么,什么是知识内化呢?
1、知识内化理论
皮亚杰认为,任何外部刺激都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机能而被接受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中来的。知识内化( knowledge construction),重在强调学习者个体如何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感知理解外界的新信息。奥苏贝尔认为知识的内化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吸收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知识的内化过程中,同化过程就是学习者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来解释新知识,即将新知识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同化只引起认知结构的量变;顺应过程是同化过程的补充,指学习者修改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知识,它导致了认知结构的质变。同化和顺应是知识内化的两个机能,它们之间互相补充、同时存在,其结果促使了新认知结构的产生,即知识内化。因此,知识内化,就是以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经过同化和顺应的加工机制与元认知的自我监控机制相互作用,将外部的新知识转化为学习者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只通过一次内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经过多次内化才能达到熟练掌握。其实,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时也并非没有发生知识内化,只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结果不足以促使新认知结构的产生,学生知识的内化主要依靠课后的练习,而课后遇到问题时又得不到教师和同伴们的及时帮助。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从这时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开始和新知识发生作用,第一次内化发生。有问题的地方,学生可以暂停、反复观看,思考、领悟,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BBS、QQ群等与教师、同学讨论、分享,互动交流,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在课堂上,教师收集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并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最大化。可以说,翻转课堂的成功之处正在于采用了这种“先学后教”的模式,并借助教学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分解了知识内化的难度、增加了知识内化的次数,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了知识内化,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如果仅仅是表面上的流程翻转,而不注重翻转过程中知识内化的基本原理,不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内化提供高质量的课前学习资源和课堂教学活动,这样的翻转就流于形式而无法真正发挥功效了。
那么,如何实现知识内化的最大化?如何保证课前学习资源和课堂教学活动的高质量?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支持。
2、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是理解教与学过程的对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社会互动理论这些当代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和思想的整合与诠释(“社会”一词在这里取其微观意义,即“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群体的”等含义)。其中,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是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和个人需要,强调具有真实个人意义的学习,主张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全人教育。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个人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建构,强调学习者作为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和问题解决者,重视学习过程而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人的学习与发展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之中,强调教师、学生、任务或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所以,社会建构主义模式的要旨是:知识是由各人自己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但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该模式确立了学生、教师、任务、环境四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而处在中心位置的当然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生;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特别注重学习者的全人发展——除认知发展外,还有以元认知为特征的学习能力的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个性品质的发展。
因此,翻转课堂绝不仅仅是从表面上翻转了教学流程,由“课堂上学习,课后做作业”变成了“课前学习教学视频,课堂上做作业”,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灌输者变成了学习指导者、促进者;学生由原来的知识被动接收者变成了主动研究者。要完成这样的转变,教学视频和课堂活动设计的质量就至关重要。对教学视频来说,如果还是沿袭了传统的教学观,仍然是知识的灌输,只是学生接受灌输的场所发生了转变,那么就是“穿新鞋走老路”,翻转课堂的意义就有限了。因此,教学视频不仅要重内容,还要兼顾趣味性和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原则,不应仅仅被知识所充塞,更应该多一些归纳法、少一些演绎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良好环境。而课堂上,如果没有设计恰当的课堂活动,没有多边互动,教师的引导作用缺失,翻转课堂也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因此,课堂上教师设计的活动要特别强调学習任务的意义性和真实性,交际任务的设计和选择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积极的认知参与和主动学习,借助任务与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与教师、同伴及学习客体交流互动、意义协商的机会和条件,在活动的过程中建构起对于学习客体的认识。这样就充分利用了节省下来的宝贵的课堂时间,并改变了传统课堂普遍存在的信息流向单一(即教师向学生单一的信息流向),意义协商匮乏的现状,实现了知识内化的最大化。
三、结语
翻转课堂这种创新教学模式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条件下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它借助教学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翻转了教学流程,分解了知识内化的难度、增加了知识内化的次数,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在翻转课堂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然而教师的作用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加重要。既要制作出高质量的教学视频,又要设计组织真实的、有意义的课堂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我们的研究若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是远远不够的,翻转课堂这个舶来品,能否在我国的国情下开花结果,还需要教学实践的检验,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
[2]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3] 周天梅.知识内化的心理机制[J].江西社会科学,2004.7.
[4] Williams,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ing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