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母亲》课堂实例中的语文美育

2015-10-21黄思宜

学园 2015年5期
关键词:美育语文课堂

黄思宜

【摘 要】美育一直以来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但不少教师很难将其自然贯穿于课堂中,吴乐琴作为著名的特级教师,她的课堂处处体现了美育,本文对她的《我的母亲》一课的课堂实例加以探究,从中得到些许感悟,总结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几方面:从诵读中体悟美,从语言中启迪美,从升华中创造美。

【关键词】吴乐琴 语文课堂 美育 《我的母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5-0102-02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能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继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最终能有崇高的審美理想并主动尝试美的创造。特级教师吴乐琴在进行《我的母亲》一文的教学时就从诵读、语言等方面将美育很好地融合在课堂中,从而使学生都能体悟美,进而创造美。通过探究其教学过程,我们也能得到启发。

一 从诵读中体悟美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强调诵读是一个重要的经验,但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中,除了古诗词的诵读,在学习现代文的课堂上,读书声却越来越少,老师太多的讲解占用了不少本应属于学生读书的时间。但在吴老师讲的《我的母亲》这堂课上,她将诵读拉回语文课堂,她在课堂中设计了六个诵读环节。首先,课前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这一环节旨在使学生自我认知,要求学生能读准字音、疏通字意。其次,导入新课后,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环节是整体感知,对课文内容有初步了解。然后,在学生们简要概括文章内容、交流整理出文章表达的感情后,吴老师和学生一起合作诵读课文,配乐轻声读。通过这涵泳性的朗读,引导学生深入到胡适先生写作的意境中,细细品味作者那深深的怀念之情。我们可以看到,吴老师没有拘泥于师生合作诵读这样一种单一的形式,合读后,她让学生把有感触的精彩段落、感情集中的段落挑出来反复吟诵,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讲解了文章写作手法后,她又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有特点的句子互相评读。最后,结束最后一段的讲解后,她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放声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从朗读中品味胡适先生那真诚、直白、话往事、叙家常、听凭心泉自然流淌的朴实文风,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之美。

在第三个环节,师生合作诵读时,吴老师加入了《懂你》的配乐,音乐的渲染强化了学生对文章情感基调的理解和审美感知。《我的母亲》是胡适回忆母亲的文章,有很强的文学性和感染力,吴老师在教学中把握住这一点,她结合文本内容和情感脉络,用耳熟能详而又感人至深的音乐,帮助学生们再现其情其景,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音乐成为切入点,连接作者与学生、文本与学生,使学生开始跨出欣赏美、感知美的第一步。吴老师通过音乐的播放创设一种浓浓母爱的动人情境,然后围绕胡适先生笔下的母亲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思考、讨论。让学生在优美而凝重的音乐中去细细体味母亲“教之严,爱之慈”的品格和感人至深的舐犊之情。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联想中打开心扉,释放感情,继而感念父母含辛茹苦养育自己成长的一幕幕动人情景,品味体验无限深情。

新课标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吴老师在教学《我的母亲》一文时通过诵读的渲染,使学生产生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通过这些反复的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整个过程中,学生用眼睛看文字、用大脑理解文字、用嘴读出融入自己理解的文字。随着胡适笔下的一件件小事跌宕起伏,继而眼前就慢慢出现形象的画面,把抽象的语言演变为真实的情感,也自然领悟了文章的美感,获得更多、更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 从语言中启迪美

美的事物就要用美的语言来表达。吴乐琴老师的这节课通过她诗一般的语言引领学生去发现胡适先生质朴真切的叙述,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受到美的启发。首先是教师的语言启迪美,吴老师善于组织、利用诗一般优美的课堂语言,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发现美,继而创造美的欲望。在教学《我的母亲》一文时,吴老师首先用这样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对亲情美的共鸣,启迪学生思维:“同学们,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纪念他的母亲时曾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老舍先生高尚的品格中渗透着母亲给予他的深刻影响。母爱是人类歌颂的永恒主题,每一个人都沐浴着母亲给予的爱的阳光,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她往往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一生。我们能理解母亲吗?今天我们将跟随作者胡适一起走近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再次感受一位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将诗一般优美的语言以讲故事的形式感染学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接下来她因势利导,学生能很快主动去体味母亲对作者、作者笔下那慈爱的母亲这种双方的亲情美、情感美。在引导学生注意作者通过写几件小事的细节描写母亲的品格时,吴老师说:“同学们也在感知中得到了母亲有严格的要求,更有深情的关爱。作为一篇好的作品,除了大致理解内容和情感外,还应细细品味,像品一杯香茶一样,细细地品出它的清香。让我们重点研读一下文章究竟写了母亲严格要求和深情关怀的几件事?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品格?作者为什么对母亲怀有那么深切的怀念和热爱呢?”重点研读和品茶,这样诗意地比较,对美的教育一定是富有深情而又充满创造性的。

其次,从文本的语言中启迪美。文学作品的美,通常具有形象性、直接性,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就不存在了。而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更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作者用真切质朴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方面,吴老师引导他们在品味词语、分析句式、探析句意中去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吴老师请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有特点的句子,读一读、评一评”。评议之后,吴老师又结合研讨与练习二,进一步品味语言中加点词的分寸感。通过字、词、句和有关内容的讲析,使学生充分体会语言美,把美育有机地渗透到语言分析和字词教学中。通过分析,吴老师把作者描写的“真事件”“真感情”再现出来,让学生感受人物的特征,感受人物之间的感情,感受亲情的力量,产生一种共鸣的体验,使学生动心、动情,接受作者借本作品体现的审美感情,逐渐形成自己对亲情的重视等观念,达到学习这篇文章应有的美学效果。

三 从美的升华中创造美

吴老师对学生的美育不仅局限在文本的理解,还引导学生深入到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和意境中。她在教学中主张这篇文章只是学生感悟美的一个出发点,学生要学会带着美的眼睛去欣赏别人,去发现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去爱母亲。

这就是在对美有所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创造升华美。在课文讲解的体验反思阶段,吴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问题二是: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呢?回忆并与同学交流。吴老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借助文章中的美点,让学生回忆自己与母亲间的事情并在课堂上做交流,从而深化自己与母亲的亲情美,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学会作者那种细节小事显精神的手法,更鼓励引导了学生创造美的行为。吴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设计写信和收集资料两个小环节,用两个小环节撞击学生的心灵,使课堂回到学生中,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情趣,调动学生各自独特的情感体验,用文本的“情”去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引导学生拿起笔来模仿美、表现美,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也是语文美育很重要的一部分。

吴乐琴老师的这节《我的母亲》,把美育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从诵读中去体悟美,在语言里得到美的启迪,最后将美升华到学生的生活中,不仅充分考虑了中学生审美的实际情况,而且也没有忽视字词语言学习这样基本的要求,从而引导学生去追求美,用美的规律去看待生活,要求自己。

〔责任编辑:庞远燕〕

猜你喜欢

美育语文课堂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追求快乐的语文课堂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美育教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