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探索与思考

2015-10-21谭顺芹

新丝路(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谭顺芹

摘要:建设美丽乡村、把农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让全体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瓦窑镇作为保山坝的北大门,美丽乡村建设与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美丽乡村; 环境保护 ; 规划; 生态环境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本单元,要建设美丽中国,首要任务是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努力把农村打造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底蕴深厚、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积极推动社会物质财富与生态财富共同增长、社会环境质量与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提高。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优化农村空间布局

2015年,隆陽区委、区政府提出实施“青山工程”、“绿水工程”、“蓝天工程”“清洁工程”建设,瓦窑镇作为保山坝的北大门,美丽乡村建设与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是一面旗帜,一扇窗口。首先,要规划先行。规划是龙头,要高起点编制镇村布局、生产力布局、水资源、土地利用、农民集中居住区等规划,科学确定集镇规划区、工矿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和生态保护区,统筹安排集镇建设、基本农田、产业集聚、生活居住、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

一是推进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要坚持工矿产业规划与本地资源利用和产业优势相结合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园区规划,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积极鼓励村集体在工业园区内建造标准厂房,吸引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以工业园区集聚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带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

二是推动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 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以上麦庄产业发展模式为依托,推动农地连片集中,根据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整合项目资金,结合土地复垦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农业资源开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高效、立体、清洁的产业格局。

三是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吸引农民向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新型社区集中,促进人口集聚、要素集约,让农民享受到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

二、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生态环境

切实把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清洁化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举措,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严格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和提升农业生态环境。

一是控“源”。控制面源污染,关键是要控制农药化肥的污染。大力推广应用有机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工程,着力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推进农村面源氮磷生态拦截系统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实行农药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价格及统一差率,杜绝高毒高残留和假冒伪劣农药流入市场,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二是治“污”。按照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推广种养相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健康种养生产方式。科学合理地制定养殖业发展规划,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布点村庄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三是活“水”。水是生态之基,当务之急是要治理瓦窑河的污染,坚决堵住源头工业污染,提高河道自然功能。理顺和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河道长效管理,提升长效管理水平,实现清水畅流、鱼虾重现的昔日美景。

四是植“绿”。切实把澜沧江流域的绿化摆在首位,努力建设一条绿色长廊;大力推广应用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造林,因地制宜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为绿化重点,做到见缝插绿、应栽尽栽,加快构建“绿色通道、绿色水廊、绿色基地、绿色村庄”,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庄绿化格局,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三、创新建设举措,塑造美丽乡村

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资本。要坚持把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农村旅游业有机结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瓦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在塑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要注重把保护乡村乡野农耕文明和自然原始纯朴之美作为第一追求,创新思路和举措,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力求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塑造出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充分利用山区生态资源优势,靠山生财、靠山致富,发展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开发山区休闲旅游农业,建成一批以山村体验、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村休闲旅游群落,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游点。

二是做好“水”的文章。将绿色生态与休闲观光、娱乐餐饮、度假购物结合起来,发展休闲乡村旅游项目。注重开发生态旅游发展之路,高质量打造道人山等原生态美景,增加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三是做好“民居”文章。要注重传承和提升传统民居建筑特色,打造各地建筑风格各异、造型绚丽多姿的特色民居,充分体现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要加大古建筑保护修缮力度,特别是老营李家大院,让古建筑融入“美丽乡村”,并挖掘其背后的商业价值,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特色线路,结合农村生态环境及生活文化,推介民风民俗、品尝农家菜、体验农家生活等具乡土味的观光特色旅游。

四是做好“花果“文章。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丰富的花卉、林果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在已有的基础上,引入创意农业,对花卉、林果进行资源整合、规模培植、巧妙布置,打造”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瓦窑四季花园,形成姹紫嫣红、硕果累累的独特乡村美景。通过发展花卉和蔬果采摘体验项目,让游人漫步其中观花品果,享受从中的美感和乐趣。

五是做好“农耕”文章。依托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着力挖掘至今稀存于世的农耕器具、戏曲、民歌(山歌)、耕作传统、民俗风情及各类祭祀活动等资源,发展农耕文化旅游产业,让游客亲身体验扶犁耕作、推磨碾米、汲水灌田、制作农家酒、腌制农家菜、住农家屋、吃农家菜、干农家活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乡村生活。

四、准确把握推进要素,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把农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让全体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1、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前提。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强统筹推进。结合地理地貌、自然资源、文化积淀、民俗习惯、产业结构、自身特色等,因村制宜开展研究策划,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既要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配套,又要塑造村庄自身的特点、特色,还要传承历史民俗文化,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充分彰显农耕文化、秀美特色,让“农村更像农村”,避免“千村一面”、“万庄一孔”的不良布局。

2、优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农村生态环境好与否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建设程度,因此要把优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抓紧抓实抓好。首先,要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其次,要组织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加大对自然村庄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再次,要积极发展规模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3、创新举措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只有坚持创新举措,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增强内生动力,才能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有序推进。一是创新组织管理体系。美丽乡村建设面广量大、内涵丰富,涉及到各级各部门,必须要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分工合作机制,加强部门沟通、上下沟通,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创新建设投入机制。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量大,必须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投入机制。三是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的步伐,实现土地连片集中。四是创新经营体制机制。通过大力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劳务合作、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要创新发展合作农场,鼓励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建立健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农民分享建设成果,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