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小学数学教具的利用技巧

2015-10-21罗亨芬

素质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内角教具梯形

罗亨芬

数学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儿童的思维又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小学数学的抽象性,决定了教具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它可以使学生手、口、脑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为学生创设探究、思维和创造的情境,使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具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恰当的操作教具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着眼,选取教具操作的内容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心灵手巧,手巧则心灵,“手指尖”、“手巧”就是指的操作技能。在双手动作时,由手到脑,由脑到手,存在着高速的信息双向传输途径,使手脑同时得到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用教具操作是思维的基础,思维则促进操作能力的发展,而操作是为了指导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是为了在感知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因此,指导学生运用教具操作要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着眼,不能为操作而操作。要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着眼,恰当地指导学生进行教具操作就必须选择好操作的内容,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操作内容。不能搞成堂堂操作,题题操作的形式主义,致使教学时间消耗,学生兴趣低落,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

2、要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要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之处强化教具操作,把教材中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要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一般来说,推导抽象的法则、公式,理解应用题、辨析易混淆内容等,都可有计划地安排教具操作,如教学第一册中“9+几”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其口算方法,就要运用教具,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画一画、拼一拼等操作活动,看到“一凑、二分、三拼”的凑十法的计算过程。教学“表内除法”时,不再提“包含除”,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两种不同的分法中,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在进行应用题的启蒙教学时,要通过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凭借感知形象来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从调动学生思维兴趣考虑,把握教具操作时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教具操作中,只有把握好恰当的时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未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教具操作成为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时机,指的是有利的时间和机会,把握教具操作的时机就是要把握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时机,具体来说,要把握好三个火候。

1、进行图式对照时引导学生进行教具操作。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通过复习长方形、三角形、平等四边形面积公式后,提出:能不能把梯形也像平等四边形、三角形那样剪拼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平等四边形、或一个三角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此时学生欲求解而不能,处于“自我需求“的愤悱状态,教师把握火候,引导学生用旋转、平移的方法,采取图式对照,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2、改变要求认识变化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教具操作。如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后,接着让学生思考:还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这时学生犹如听到“冲锋的号角”和“催战的鼓声”,从而奋力进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有的利用一梯形拼剪成三角形(三角形的底为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高不变),推导出求梯形面积的方法。学生很有兴趣的在思考中操作,在操作中思考。从而知道要求改变了,但实质上仍然是“s梯=(a+b)/2,只是操作思考的方法变了。

3、在学生精神感到疲倦时进行教具操作,如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平分纸条,把长方形的纸条折叠成许多种形式的等分,这样可以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节奏的交替,加强了理解和记忆,同时对学习过程和知识内容产生了兴趣,消除课中学生的精神疲倦。这三个火候,包括了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中经常遇到的情况。

三、从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入手,设计教具操作程序

小学数学教材是按照儿童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认识规律进行编写的,在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时,我们必须从遵循这一规律入手,精心设计教具操作程序,使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相互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具操作程序大致可分为四个步骤进行:

1、明确要求,做好操作准备。小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小学生,往往因知识少,思维能力差,对某一内容用什么教具操作不清楚 ,一说动手就会乱抓一气。因此,在进行教具操作前,必须向学生讲清楚操作的内容、要求和使用的教具,必要的教师还可以作出示范动作,引导学生选择教具,使用教具。

2、动手操作,充分感知表象。在学生根据要求拿出相应的教具后,就要让学生按要求动手操作。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时。让学生按照使用量角器的要求,分别量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度数,算一算,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再接着让学生用纸片做一个正方形并沿着对角线折成两个三角形(完全相等),想一想,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否都一样?是否都是180度?最后,让学生把三角形的的三个角剪下,拼成一个角,正好拼成一个平角,再想这说明了什么?这样把操作与思维,思维与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感知表象。 3、动口表述,加深对知识及操作的理解。思考是学生感知表象,进而组织内部语言,认识事物的基础,这个认识是否正确,必须让学生把内部语言转化成外部语言并表达出来。因此,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必须让他们说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认识过程,请同学们评议,教师适当点拨、纠正,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既能把外部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

4、动脑思考,形成认知结构。通過动手操作,动口表达,正确理解了知识,这是起码要求。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在前三步后,必须让学生再回过头来想一想所操作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然后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选好操作内容,把握时机,并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法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猜你喜欢

内角教具梯形
多边形内角和再探
玩转梯形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梯形达人
自制玩教具《拼拼乐》
三角形分割问题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应用探讨
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