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讨论
2015-10-21高飞兰
高飞兰
【摘要】土地利用规划对城市的土地、水资源、生态系统等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领域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至关重要。在土地规划中的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过程中,评估对环境产生影响程度,为分析、预测及科学决策的提供依据。本文即详细阐述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一、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涵盖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包括管理、法制、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能力建设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撑体系,各项能力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只有通过有效管理、严格立法、提高科技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及加大公众参与力度等,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因此规划环评作为联系政策与环境影响的重要纽带,需要时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重视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规划环评的基础性指导作用,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系统科学理论
对于人类经济行为的研究是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影响的中介,因此环境影响评价涉及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且又能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组合,统一表现出一定的功能,从而成为一个大的系统。土地利用系统涵盖耕地、园地、林地等多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与此同时,土地利用系统又同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相联系。
(三)生态经济协调理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部分地区,土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土地开发利用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将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放到重要位置,确保经济活动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最终通过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协调理论为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分析和方法支持,是规划环评的重要理论之一。
(四)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下的景观格局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过程,关注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动态规划,土地利用行为的改变可以导致生态环境和景观格局发生变化,因此景观生态学将地理学和生态学相结合,是规划环评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五)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理论
生态足迹理论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通过核算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以及自然所能够提供的能源之间的差距,评价人类对于资源的利用状况,从而判定某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程度。生态足迹方法主要由生态足迹模型和生态承载力模型组成,生态足迹模型针对人类需求而言,生态承载力模型针对人类供给而言,通过模型计算量化规划对于环境的影响,是规划环评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必要性
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沙漠化严重,水土流失,泥石流,酸雨等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但是,人们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识普遍淡薄,在进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没有对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以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规划过程与评价的紧密结合,即两者需同步进行、滚动发展、互为反馈。这样就可以在土地利用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探究规划对环境的所存在的有利或不利影响。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包含着对土地资源及其用途的组织和优化过程。而且土地利用规划,必然会打破原有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对其土壤、植被、水资源、等环境因素产生许多有利或有害的影响,从而给当地生态、环境、经济效益,人们生活质量等产生正面或负面的环境效应。为了能更好地制定或出台土地利用规划的措施,因此需要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全面的、理性的研究,作为充分合理利用土地的科学依据,同时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技术指导。促进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协调发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一)当前我国环境问题大多与土地利用规划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对生态环境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取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我国依然面临着严峻的生态问题,生态建设仍然任重道远。目前的较为严重的问题有:(1)土地干旱严重并且沙漠化呈扩展趋势;(2)水土流失仍在不断继续;(3)生态环境严重恶化;(4)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导致土地质量下降,耕地面积迅速减少,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急剧减小等。
(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深远。
土地利用规划对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是累积性的,长期性的,甚至不可逆转的。如果不合理地对土地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就很可能会引发水土流失,滑坡,威胁生物多样性,加速水资源枯竭等。如非农业建设可导致高质量农田的土质下降;陡坡地开垦可加剧水土流失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扩大城市化面积可降缩小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对环境的生态稳定造成负面的影响。总之,不科学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往往会引发消极的环境影响,对于基础的建设的项目来说,政府及相关部门所制定的规划措施实施后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持久,涉及面更加广泛。
三、结论与建议
由于目前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没有全面开展,缺乏实践经验以及中国的土地利用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对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的研究对于基础的理论意义、内涵等已比较透彻,但对具体的方法、指标体系等还处于探讨阶段,不够深入系统,更重要的是可操作性有待加强。因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研究,建立规范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科学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是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技术支撑。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規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多是借鉴国际,其中所依据的标准多针对环境污染问题,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评价标准不足,还没有形成公认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范例。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及理论研究,构建评价规范是当务之急。
(二)合理界定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明确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界限,规范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是合理定位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内容的基础。
(三)建立基于区域特点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由于在不同国家间制度差异、规划差异形成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存在差异。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立"本土化"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解决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忽视环境效益的局限,进而推动土地利用效益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多学科的合作。以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为核心,整合多学科人才,凝聚多学科知识,集成多学科的方法,尤其是规划学、环境科学和技术科学。
参考文献:
1、徐慧、林涛、张云鹏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J] 水土保持研究,2009(6).
2、叶苓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初步研究[J] 科技资讯 2008(28).
3、余振国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经济学分析[D] 浙江大学 2004.
4、王敏 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实证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