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策略

2015-10-21包清红

新课程学习·中 2015年2期
关键词:提问方式主问题阅读教学

包清红

摘 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师生对话方式。精当的主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提问琐碎无果、提问无效、提问无序等问题,明确了课堂主问题的特点,根据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提出课堂主问题的设计策略以及在设计主问题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阅读教学;主问题;提问方式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低效的课堂提问方式

1.提问过多、过细

学生在听到问题时,还没有思考,就有下一个问题跟出,让学生无法回答;即使稍作思索,也无法深入文本,这也阻滞了学生自主、个性化的学习。这样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既没有结果,也没有效果。

2.提问无效或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的价值

在课堂上经常会让学生回答“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课堂看似热闹,却没有教学效果。有时又会提一些空泛、难度大或者是一些无关于教学的问题,常常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教师所提的问题过分简单,会使学生产生轻视思想,所提的问题难度过大,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3.教师提问时序列不清,无系统

教师在问题设计时缺乏系统意识,仅凭自己一时的灵感突现、无目的地提问,导致课堂上的提问偏离教学目标,搞得学生无所适从,只好跟着老師的神游胡乱找答案。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有效设计策略

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了“主问题”设计的概念。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发现,语文课堂阅读中提问缺乏系统性和序列杂乱,主要还是由于教师没有对文本进行研读,没有对文本中出现的疑点、难点进行梳理、筛选,并且对于课堂上学生即时起疑的问题没有应对方法,为此,我提出来以下解决策略:

1.追求问题意识,杜绝“伪问题”

紧扣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情感点,设计出的主问题才最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思考问题。

如,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一文,以大圣和真君赌变化、弄神通的经过为中心情节。在教学时,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①你觉得大圣和真君的争斗变化哪一个最有趣味,说说理由。②你可以选择课文的一个比试情节,加上自己的想象,作精彩的描述。

本文中有很多情节可以调动学生观看动画的体验,古今结合,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说得兴味盎然。

2.切中文本关键,设计“主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开始。“主问题”的设计是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明确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对文本的疑难点梳理后,设计主要问题,从文本内容的各个角度、各个方位来设计主问题,理顺课堂教学提问的序列的程序。

(1)盯住“目标”问“题眼”

标题是文章的灵魂,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蕴含着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提示了文章的中心。从课文题目入手,抓住文章的题眼设计主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起学生探索课文内容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

如,在教学《俗世奇人》时,我就从课题切入,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泥人张奇在哪里?这个问题贯穿全文,能够主导、牵引整个课堂教学,为此,我由这个主问题出发,带动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抓住“奇”这个题眼,点拨学生理解文中描述“奇”的片段、句子,引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理解,然后分组讨论,各组对自己圈画的“奇”的描述进行辨析,各组相互评说,这样由主问题牵引出的一系列课堂中的表达活动都有序地展开了,学生也由此理解了文本中“奇”的刻画,轻松理解了课文标题“俗世奇人”的含义。

(2)拎起“结构”扣“脉络”

任何一篇课文,不论长短,不管体裁,必然体现作者的思路。教学前,我们如果能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文章的结构,就容易发现课文的脉络。以此来设计的主问题,就能摸清文本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脉络,学生阅读时就能顺藤摸瓜,有序地层层深入理解文本对象。

比如,课文《口技》,思路非常清晰,文章结构紧凑,利用文章开头一句“京有善口技者”中的一个“善”字,引领整篇文章层层铺开,巧妙地描述了口技者的精彩表演,又以一个“善”字,从三方面来体现口技者技艺的高超。教学时,我就扣住“善”这个“文眼”来设计主问题:“口技者善于口技都表现在哪里?”用这个主导问题来启发学生对全文的阅读理解,使学生领会文章按照事件的顺序来安排的方式和文章的结构特征,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3)找准“文眼”品“妙点”

“文眼”指文章中最能体现作者的构思、情感、主旨的词句,是文章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所在。

在开展课堂阅读教学时,教师如果抓住文本的“文眼”,引领学生由“文眼”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构思,再以这些“文眼”词句来设计主问题,课堂的提问就有序、有络地层层展开,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语言特色、感受作者的情感、感悟文本的思想性。

如,杨绛的散文《老王》的结尾里有这样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点明了文章中心,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可以抓住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幸运的人”“不幸者”入手,设计“主问题”:在课文中,谁是不幸者?谁是幸运者?从文中找出相关人物的遭遇、相应的语言描写来品读、理解。通过这一组看似相互矛盾的关键词,让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理解杨绛用她如水般纯粹的善良温暖了老王悲凉的心。同时卑微得像草根一样的老王也以他质朴的善良帮助着他尊敬的人,一个穷困潦倒、身有恶疾的老王,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

(4)留意“边幅”觅“难点”

在教学中,阅读文文本时,不仅要求学生体验、感悟和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还要留意文章的“边幅”,突破“疑难”,对文章作深入的挖掘。

例如,《绿色蝈蝈》一文,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观察日记。他细心观察、探寻事物真相的踪迹,表现了对昆虫、对生命的热爱和崇敬。但是,在授课时,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比较困难。怎么让学生轻松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呢?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给蝈蝈那么多的称呼?围绕这一问题,师生通过朗读每个情景下蝈蝈的描写,读出了作者写蝈蝈时或惊叹、或亲昵、或夸奖、或惋惜的语气,感受法布尔对蝈蝈的细致观察正是表现出那种深深的喜爱之情,浓浓的生命意识。

学生通过主问题的步步引领,教学中的难点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3.在主问题生成过程中巧妙追问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根据教师的引领快速地运转,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教师根本无法预知,主问题在课堂得到的答案也会超出教师预设而出现差异,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堂意外”,于是课堂的“意外”便产生了。

例如,笔者教学《老王》一课时,在主问题生成过程中注意进行追问: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当你读完这段文字时,你会产生什么联想?

生:让人想起恐怖片,想起死亡。

师:读到这些残忍的文字,你已经有什么预感?

生:暗示着老王的日子不多了。

师: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惦记着别人,前来送鸡蛋,礼轻情义重啊!面对人世间最诚挚的情意,杨绛的感受是什么?

生:感觉到老王的可怕。

师:杨绛有何举动?

生:付钱。

师:在老王心里,杨绛是什么人?

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在杨绛眼中,老王是什么人?

生:外人,收下鸡蛋理所当然要付钱。

师:情能用钱买吗?

生:不能。

师:作者多年后醒悟到这一点了吗?

生:醒悟到了,情感付出的不对等,这正是多年后作者感到愧怍的原因。

师:说得很好。但是,课文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文中杨绛先生认为,她是一个幸运的人。那时的她真是幸运的吗?

教师出示PPT:“文革”中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到干校劳动,杨绛在批斗中被强行剃成“阴阳头”,耻辱啮咬着杨先生的心,她做了一顶假发,不顾酷暑,热汗淋漓地戴上。“文革”期间,杨先生的主要任务是清扫厕所,严谨的她连水箱的拉链都仔细擦干净。

师:同学们,杨绛先生承受的是什么样的痛苦?老王承受的是什么样的痛苦?

生:杨绛承受的是精神痛苦,而老王主要是物质痛苦。

师:如果说老王承受的是无知无识的物质痛苦,而杨先生家遭受的却是精神炼狱。不幸的老王因为善良而充盈了他的人生,他是何其有幸!不幸的杨绛因为得到老王真心的理解、尊重和帮助,更因为终于坦言了自己灵魂深处的那些不太光彩的东西,从而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一次洗涤和升华,这难道不是作者更大的“幸运”吗?

在这样层层剥开、步步深入的追文中,学生轻松地理解了文本内容所要揭示的思想内涵。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富于艺术性地、科学性地设计课堂提問的主问题,这个引领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层理解的主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驱动力,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设计各种课堂主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达到预期的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语文教学艺术50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2]顾丽娟,陈平.在“对话”视域下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8).

猜你喜欢

提问方式主问题阅读教学
谈启发式教学的技巧
让提问在语文教学中闪现智慧光芒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