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结合部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与预防

2015-10-21蒋素文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知识艾滋病

蒋素文

【摘 要】目的:探究分析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及防控措施。方法:选取某城乡结合部餐饮宾馆服务行业人员、建筑工人、流动人口居住相对集中街道、私有小企业等4类流动人口,共计1650人,采用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入选人员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其中包括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相关态度和行为。结果:1650人,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为87.57%,年龄和文化程度是主要影响因素。未婚者多于已婚,承认婚前性行为的男性多于女性,组间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对该病仍有较大的排斥,安全套使用频率低和非婚性行为是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行为,当务之急要不断提倡安全行为,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以控制该病蔓延与流行。

【关键词】艾滋病;流动人口;知识;态度;防控

艾滋病指由于感染艾滋病病毒引起,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尤其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流动人口已成为目前社会上越来越突出的一种社会现象,艾滋病也是该群体传播的一个促进因素【1】,对此,我院特选取某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知识知晓、态度、行为调查,该城乡结合部有18例艾滋病感染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城乡结合部中餐饮宾馆服务行业人员、建筑工人、流动人口居住相对集中街道、私有小企业等4类流动人口,共计1650人。

1.2 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入选人员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其中包括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相关态度和行为。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检验结果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知识知晓情况、态度、行为用%表示,用X?检验,如果P <0.05,则表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本文共接受调查的流动人口有1650人,其中男性778人,女性872人,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59岁,平均年龄(28.7±6.5)岁。小学、初中文化程度者占50%以上。婚姻状况以未婚为主,有1024人,占62.06%,已婚占339人,占20.54%,同居/丧偶占287人,占17.39%。

2.2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1650人,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为87.57%(1445/1650),年龄和文化程度是主要影响因素。流动人口对血液、母婴和性三个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均在80%以上。但对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仅有20%,由此说明流动人口基本上知晓传播途径,但对拥抱、蚊虫叮咬、握手及共同用餐等非传播途径等知之甚少,有待提高认识水平,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分析(n/%)

艾滋病防治知识 正确回答

n %

一个人通过使用血液制品或输血而感染AIDS

一个感染了HVI的孕妇会将此病传染给胎儿

一个人会因蚊虫叮咬而感染AIDS

与AIDS患者或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或针头会感染AIDS

与AIDS患者或感染者共有毛巾衣物或握手会感染AIDS

与AIDS患者或感染者同桌吃饭会感染AIDS

与AIDS患者或感染者性交而没有使用安全套感染AIDS

感染了HIV的妇女会通过母乳喂养将HIV传给她的孩子

从外表能否看出一个人感染了HIV

每次性生活后消毒液冲洗是否能预防AIDS

如果在每次性交时都正确使用安全套能预防AIDS

加强锻炼,提高营养能预防AIDS

认为AIDS可以预防 1524

1487

776

1602

1221

1188

1613

997

885

727

814

633

1488 92.36

90.12

47.03

97.09

74

72

97.75

60.42

53.63

44.06

49.33

38.36

90.18

2.3 艾滋病态度、行为

2.3.1 婚前、婚外性行為、对艾滋病患者态度

大部分接受调查流动人口对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持反对态度,占65%和84.2%。男性流动人口对婚前性行为的赞成率高于女性,分别为有男性1014人赞同,占64.45%,女性487人赞同,占29.51%,差异对比有意义(x?=45.82,P<0.05)。同样男性流动人口对婚外性行为的赞成率高于女性,分别为有男性665人赞同,占40.30%,女性仅有227人赞同,占13.75%,差异对比有意义(x?=113.06,P<0.05)。有927人对待艾滋病病人/病毒感染者的态度取向上,占56.18%,有754人持歧视态度,占45.69%,有839人原因参加全社会防治艾滋病工作,占50.84%。

2.3.2 行为情况

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易感行为中,发生此病最高的为婚前性行为82.18%(占1356/1650),同性恋发生最低,占13.63%(225/1650),未婚者多于已婚,承认婚前性行为的男性多于女性,组间对比有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接受研究者中有不使用安全套者有966例,占58.54%,从来不用者有458例,占27.75%,每次都用者196例,占11.87%。

表2 流動人口艾滋病高危易感行为(n/%)

项目 有 没有 不想回答 弃权

婚前性行为

婚外性行为

多个性伴侣

输血

卖血

静脉吸毒

商业性行为

同性恋 36.90

20.24

13.21

6.84

9.39

4.78

7.39

2.96 62.06

78.60

85.27

91.45

88.66

93.75

91.63

96.30 0.72

0.90

1.03

1.27

1.63

0.78

0.66

0.48 0.30

0.24

0.36

0.42

0.30

0.18

0.30

0.24

3 讨论

艾滋病指由于感染艾滋病病毒引起,该病毒能对人体免疫系统发起攻击,主要攻击目标为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淋巴细胞,大量破坏该细胞,逐渐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控问题已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不止我国,国际组织也给予了重视态度,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刻不容缓。对此,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等组织联合发布了相关文件报告,文件中分析了HIV的潜在危机因素和应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效果。具体防控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了解人口流动规律:我国在1984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中首次提出了“人口流动迁移项目”,该项目一直延续到至今,人口迁移流动也是本文重点调查项目,各政府部门可利用上述工作详细了解流动人口的规律特点,便于制定应对措施【3】。②加强部门组织间协调合作:防控艾滋病必须依靠政府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公众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才能完成,是一项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应将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工作有效结合计划生育部门、卫生部门、公安部门,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还发挥不同体系组织的作用,如性病艾滋病防治组织、妇联协会等。③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在艾滋病的流行与传播中属于重点人群组织为流动人口和农村人口,通过对该人群的深入、广泛的健康教育提高其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与预防艾滋病工作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某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对该病仍有较大的排斥,安全套使用频率低和非婚性行为是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行为,当务之急要不断提倡安全行为,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以控制该病蔓延与流行。

参考文献:

[1]张丽英.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态度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7(35):286-287.

[2]刘广顺,张桐亮,孙淑艳.QQ网络MSM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性态度、性行为情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4,20(3):214-215.

[3]黄晓光,何继绥,田春辉.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2):10-11.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知识艾滋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2030年有望消灭艾滋病
数说流动人口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爱与知识的力量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6000万人感染艾滋病
关于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