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洪河道穿堤病险涵闸维修加固措施
2015-10-21刘宝强
刘宝强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子牙河右堤小河闸病险的处理方法,根据地质及结构物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了上游堵渗、洞身灌浆、下游导渗等技术措施,从而达到除险加固的目的。
【关键词】穿堤;病险涵闸;除险加固;措施
一、概述
小河闸位于静海县境内子牙河右堤,距省市边界30m。是從子牙河引水灌溉的建筑物。共3孔,中孔为浆砌石拱形涵洞,孔径宽2.0m,高1.0m,矢高1.0m的半园形拱涵,拱圈厚0.5m;两边孔为Φ1.20m钢筋混凝土管。闸门均为木制结构,启闭机为手动式5t 1台,3t 2台。底板高程均为3.0m(大沽基准,下同),设计引水流量6.5m3/s,闸上设计洪水位8.0m。
该闸始建于1969年5月,当时是由社队自行筹建的,设计和施工管理都很不完善,建成迄今又经历了30多年,工程已经严重老化,临河部位损毁更为严重,每值汛期屡生险象,危及河道防洪安全。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 砌石砂浆标号及回填土密实度未达到要求,目前挡土墙、护坡砌体开裂。当闸上高水位时,水沿裂隙流向闸下。经多年渗透冲刷,已经在涵洞侧壁形成透水通道。96.8洪水期间,子牙河泄洪流量100m3/s,八堡节制闸水位6.24m时,闸下漏水严重。当时采取应急打坝抢堵措施和紧急防范措施,使洪峰顺利通过。
2. 中孔砌石底板砂浆脱落,闭闸时由于上下游压差作用,从底板缝隙向上涌水,冲蚀地基。
3. 闸门钢木结构腐烂严重,失去止水作用;启闭机严重损坏和丢失,已失去启闭功能。
4. 上下游挡土墙,出现裂缝和倾斜;砌石护坡砂浆剥落,砌体开裂甚至坍塌。
5. 涵洞上游挡土墙后由于塌陷形成3个漏洞,直径有30--70cm。
该闸由于当时没有专业的施工队伍,更无质量控制体系,所以施工质量较差。在拆除原涵洞进口段(1米)时,发现砌体由于砂浆不饱满,墙体本身透水,并且明显的有过水痕迹;砌石墙与填土衔接处,由于回填不密实,长期运行,渗流冲刷,在该处形成大的通道,使填土局部塌陷,下游浆砌石护砌及砌石挡墙坍塌,造成结构严重毁坏。
二、工程地质
现场进行钻探勘察,钻孔2孔;钻探总孔深为30m,取原状样19个,取扰动样1个。该场地地下岩土大体可分为4层,自地面向下各层情况如下:
第一层为壤土,厚度为5.00m;层底标高为4.46--5.10m,为弱透水。
第二层为粘土,厚度为2.00m,层底标高.2.46--3.10m,为极弱透水。
第三层为壤土,厚度为5.00~5.30m,层底标高为-2.84~-1.90m。
第四层为壤土,该层不未完全揭穿。控制高程为-4.90~-5.54。
经分析第一层壤土可做天然地基持力层。场地地震烈度为七度;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建筑物地类别为Ⅲ类;场地最大冻结深度为0.70m。
三、工程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的补救措施
为治理工程隐患,恢复原有的功能和设计标准,在设计时,根据工程地质情况以及《水闸技术规范》规定,采取上堵、中卡和下导等技术措施,对该闸进行加固处理。
1. 改造上游结构,堵住上游漏渗
在上游增加砼铺盖面积,增加涵洞长度等措施,延长渗径长度。对原闸室部分进行拆除,采用钢筋混凝土方涵结构接长涵洞6.00m,闸室长2.00m,挡土墙采用钢筋混凝土悬壁结构,更换深水铸铁闸门;拆除原有浆砌石铺盖,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现浇上游铺盖;两侧边坡进行彻底拆除,仍采用浆砌石结构,底部敷设土工膜加砂浆垫层。
2. 洞身灌浆加固,修复洞身缺陷
采用风钻在涵洞底板及侧墙上钻孔,孔距2m梅花形布孔,每孔埋6分钢管1根以备灌浆用;涵洞底板现浇20cm厚钢筋混凝土,洞壁挂钢丝网,抹5cm厚高标号砂浆。待混凝土养护15日后,采用灌浆机拌制水泥浆,对涵洞实施灌浆。灌浆是由上游至下游的顺序进行,3个洞一起施灌。最后从堤顶部钻孔,施灌两次。
3. 增加导渗设施,减少洞身压力
首先将下游挡墙及消力池拆除,采用浆砌石挡土墙,墙上设置返滤层及导流管,间距2.0m,梅花形布置;消力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池底设置返滤层及导流管,间距2.0m,梅花形布置。
四、结论
采用前堵中卡后疏的方法,利用原有建筑物可利用部分,使工程造价的大幅度降低,同样能达到除险加固的目的。应用于应急度汛工程,既能减少工程投资,又能缩短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