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初中数学学生解题错误原因及对策
2015-10-21申志勇
申志勇
在初中数学教育中,老师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常常感到十分头疼。学生受知识水平、思维模式等等差异的影响,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错误是正确的前奏,是成功的开端。学生所犯的错误是他们对知识点理解过程中所必然出现的一个阶段,老师应该理解。
一、学生解题中常见错误的原因
1. 对知识理解的肤浅。对于理数幂的性质,一些学生常常犯一些基础知识的错误,比如(am)n=am·an,am+n=am+an,(-1)2=-2,(-3)2=-6等。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总是觉得知识点很简单,学得一知半解,就不想听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了,一旦他们做作业的时候,他们不是这里出现问题就是那里出现问题,暴露出他们对知识理解不够深入的本质。
2. 前后知识的干扰。书本上关于“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2”是教学难点,本来不等式对学生对学生来说就难以理解,还要熟练地运用其解决问题就更难了。往往学生面临这类题型都会犯错误,其主要原因是“等式的性质2”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是一个数”的干扰,让学生经常混淆二者的区别。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来看,把不等式的有关内容与等式及方程的相应内容加以比较,让学生理解两者的异同,有助于学生学好不等式的内容。因此,这种相关联知识的前后干扰,常常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出现困惑,在解题时选错或用错知识,导致学生做题就错,不知如何下手。
3.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每每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都会用原有的思维习惯去解决问题。比如,初一学生学习绝对值概念,知道了当a≥0时,|a|=a,这样理解起来也不费力,但当我们的条件变了,当a<0时,|a|=?这时在问学生的时候他们不知道怎么回答了,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脑子里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他们就将带负号的数认为是负数,简单地认为a是正数,-a表示负数,对-a在a<0条件下表示正数就不理解了,这就造成了一些问题,在绝对值计算中经常出现类似的错误。
学生分析能力差的另一表现是他们遇到未见过的、变化灵活的题,表面上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掌握得特别好,但是一旦换个题型,即使考的是同样的知识点,学生往往也是束手无策。
一些学生计算能力不强,运算速度较慢,而且不准确。虽然学生自身有一定的因素,但是老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些老师課堂教学“一言堂”,没有给学生时间练习,课后作业布置太多,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于是相互抄袭,久而久之,学生的运算能力得不到训练,逐步退化。
二、提出学生解题中克服错误的对策
1. 课前准备过程要有预见性。我们都知道,防患于未然,在错误产生前进行预防比产生错误后再想办法解决更好。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换位思考,想一想学生会在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点会产生错误,对哪些知识点有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认知等,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前应该思考的。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给学生留下印象,从而有效减少学生解题错误的发生。
2. 课内讲解要有针对性,减少或避免知识干扰。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伴随着所学知识点的增多,难免会遇到相似的知识点,这样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干扰。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对于相似、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比较,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学习,帮助学生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不仅不会混淆,而且在学生上也可以事半功倍,这样学生可以真正理解和掌握,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易错的地方,从而减少甚至避免知识干扰,最终减少初中数学学生解题错误的发生。
3. 让“错误”成为学生探索的动力。现如今,不仅在能源、资源、环境上我们提倡变“废”为“宝”,在新课标的改革下,也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我们初中数学教学中。“错误”本来就来源于我们学生学习的教材,对于学生们所用的教材,学生往往觉得它是最具权威的,比教师的讲解更具有说服力,因此,我们应该对学生产生的“错题”进行有效地利用——变“废”为“宝”。比如,开展纠错课,让学生们相互之间在作业或者试卷中纠错,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共同产生的错误有很深的印象,避免下次出错。
综上所述,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要对学生出错的题有一个充分认知,对学生产生的错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减少初中数学学生解题错误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