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初中字词教学方法
2015-10-21李晓微
李晓微
当新课改的春风吹遍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可谓百花齐放,教学模式更是不断推陳出新。许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遭到了摒弃,我们已经很难在课堂上寻觅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字词教学、概括段意、介绍时代背景等这些传统教学环节的影子了。殊不知这样的变化,对我们的教学效果并不是有利无害。经过对学生期中、期末考试试卷的分析,笔者发现错别字现象比比皆是,在中考试卷中因字词去分而与重点高中无缘者更是屡见不鲜。学生对字音、字义的混淆现象十分严重,各种各样的错别字如雨后春笋般滋生。
字词教学一直被认为是小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经常被初中教学忽视。其实,凡是阅读和写作能力差的学生都是识字、写字不过关。学生对字词的熟练掌握程度,将决定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关键,是扫清字词的障碍,学习字词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甚至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前提和保障,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石。
汉字国标码把汉字分为三个等级,规定了一级常用汉字3755个,二级次常用汉字3008个,三级罕见汉字1800个。中学阶段学生应了解并熟悉这常用和次常用的6763个汉字,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渗透字词教学,扎实学生的基础,继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追根溯源,了解汉字的根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以后,对于常用词汇的掌握与理解依然困难,因而经常出现曲解词义或使用词语时张冠李戴、望文生义等现象。例如,将“见贤思齐焉”写成“见贤思其焉”;“黯然销魂”写成“暗然销魂”;将“砯崖转石万壑雷”的“砯”写成“砅”。这些别字现象都是学生不解其意造成的。当然,汉字本身的特点,确实造成了汉字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汉字数量大,写法丰富,且一字多音、一字多义、一音多字、异体字、不常用字、古今字义不同,再加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涌现出新的汉字及新的词汇,这些都给汉字的学习带来难度。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深入浅出,细致安排教学内容,努力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发生。
教学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饮水思源,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根”,把字义、词义、句义讲透彻。例如,教学“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时,“省”字是一个重点,教师应告诉学生,“省”字的甲骨文和金文都是一个箭头下面画一只眼睛,让学生猜猜“省”字本来的意思,学生可能会很糊涂,因为“眼睛”和“反省”似乎没有任何关系,其实《论语》中的“省”,也是“看”的意思,只不过这里面的“看”不只是看目之所及的东西,还要看那些无形的东西,比如自己的内心,看内心的过程就是“反省”。再比如,教学“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时,“夺”字是全句的重点,而且出现了两次,教师可以结合这个字的甲骨文来教学。“夺”字的甲骨文是一只鸟在一只手里,让学生体会“夺”是用一种力量,从我们手上拿走,就像鸟儿挣脱我们的手的过程一样。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同学们能体会到,即使是某种无法控制的力量都无法夺走我们的志向,“笃志”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就意会了。
初中阶段学生虽然在知识范围和能力上都存在着很多不足,但是他们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遇到事物喜欢刨根问底。这些心理特点成为我们这种教学尝试的前提条件,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汉字的“根”,了解汉字的故事,将有助于学生游刃有余地用汉字组词,在作文和阅读中正确地使用汉字。
二、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慢功夫,就像燕子筑巢一样,需要一点一滴地垒起来。汉字学习靠的也是日积月累,要懂得“贪多嚼不烂”的道理,绝对不能急功近利。字词的积累一定要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骛远。坚持每天学一点儿,每天懂一点儿,每天积累一点儿。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便将来厚积薄发。
字词教学一定要以一带三,不能就一个字论一个字,就一个词论一个词。例如长春版教材《犀粪蜣》一课的教学,文中有“晨曦”一词,“曦”字很难写,历来是学生最容易写错的一个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这个字拆开,让学生先学习“羲”,知道“羲”指东方或东南方。“日”与“羲”联合起来表示“东方或东南方的日光”,或表示“春季或春夏季的日光”。“曦”的本义:东南方的日光,或春夏季的日光,并鼓励学生查找“伏羲氏”的资料。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认识了两个汉字,同时又了解了“伏羲氏”的故事,既学习了汉字,又渗透了中国文化。另外,文中还有“撬棍”一词,“撬”非常容易写错,教师可以将“撬”和“橇”进行对比教学,先让学生认识“毳[cuì]”字,知道“毳”的意思是指人体表面除头发、阴毛、腋毛外,其他部位生的细毛。让学生总结出这两个字虽然字形相似,有共同的部件,但是由于部首不同,词义大相径庭,词性也不同,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如此教学,相信学生不会再误写这两个字了。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散学生思维,可以以词语其中的某个语素为词头或词尾,让学生再找几个类似的词,补充学生的学习内容。例如,可以让学生分别用“撬”和“橇”进行组词,也可以再找几个带有“毳”字的汉字。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启发学生勇于提问题,比如,在教学长春版教材七年上《〈论语〉八则》一课时,了解孔子是教学的重点,孔子的名字也是学生识字的媒介。学生都知道孔子字“仲尼”,但是学生未必知道孔子为什么字“仲尼”,于是教师提问:“孔子为什么叫仲尼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于是对这两个字展开了讨论,有学生说:“孔子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所以字里有“仲”,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古代兄弟如何排行: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因一“仲”字,而又学习了“伯”、“叔”、“季”三个字,这样交给学生扩展知识的方法,让学生思维发散,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增添了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学生们接着主动研究“尼”字,为什么孔子字中有“尼”字呢?经过查字典,学生知道“尼”指的是出家修行的女佛教徒,通称“尼姑”,而孔子的名字似乎与此没有任何瓜葛,学生继续探讨,原来传说孔子的出生和“尼丘山”有关,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尼丘山”也因孔子改为“丘山”,如此教汉字,可谓一举多得,趣味无穷。
三、千锤百炼,体悟汉字精髓
歷史悠久的汉字之所以堪称国粹,不仅因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因为汉字的形态美、音韵美,而且充满灵性。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汉字美的敏感性,不可蜻蜓点水。汉字教学只停留在课堂讲解上,课后抄写三五个,是无法落实的,学生仍然会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所以一定让学生在学习字词的过程中发现汉字的独特魅力。
如教学“蜕化”一词,可以和“退化”一词进行对比,这两个词学生容易混淆,教学中让学生先来了解“蜕”和“退”意义的不同。“退”字在纂文中“彳[chì])”部,其义为慢步行走。再让学生认识“彳亍(chìchù)”一词,知道“彳亍”的意思是走走停停。“退”的本义是行走迟迟,另一义为退却,引申为离开退出,“退化”通常指功能减退,由优变劣。“蜕”的本义指蛇、蝉等动物脱下的皮,后专指蜕皮,或禽鸟换羽毛,引申为变质、腐化堕落。这个“蜕”字,不正像动物蜕皮的过程吗?让学生看着“蜕”字,想象动物蜕皮的过程,让死板的汉字动起来,赋予汉字以生命的活力。
教师还要注重多种形式的巩固。方法之一是教师要定期进行检测;方法之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尽量做到一课一总结,一单元一总结;方法之三是给汉字归类,同偏旁字、同音字、多音字等等。同时,让学生学会将所学词语进行分类,可以按词性分类,也可以按感情色彩分类;方法之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汉字听写大赛、百词竞赛、成语接龙大赛等等,这些活动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当然,仅仅依靠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字词积累的数量。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和积累字词,让社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
在应试教育为背景下的今天,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导致学生书写质量越来越差。这也是造成学生写错别字的直接原因。汉字教学离不开书写,汉字的美不仅可以通过文章呈现,书法作品更能呈现汉字的美。一个漂亮的汉字像一幅画一样耐人寻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汉字教学一定要和书法结合起来,写一笔好字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受益无穷的。“字无百日功”,教师要指导学生坚持规范书写,努力写出汉字的笔画美和结构美。
汉学研究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专利,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很多西方人认为中国人之所以聪明,就是因为中国人从小学习汉字。汉字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意象,学习汉字能够培养人的想象力。作为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的语文教师,我们更加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树立汉字教学的长远目标,努力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