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2015-10-21赵梅
赵梅
小学数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作为数学课堂的引导者,如何挖掘学生潜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中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那么,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巧设课堂导入语,激发学生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上好一堂课,课堂引入非常重要,一个好的开场白不但能将学生很快带入本节课的课堂情境中,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以“王老先生有块地”的歌曲引入,然后课件出示这块地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这块地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就纳闷了:“这不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规则图形呀?”然后,教师顺势引出组合图形并请学生想一想“怎样求这块地的面积呢?”学生很自然想到了画线分割,而后让学生在白板上亲自演示操作。这样的问题情境生动有趣,由浅入深,使学生很快地融入到本节课的知识中,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现实中提取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于生活,课堂上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才能更容易理解、更易于接受。如教学“小数乘法”时,可创设水果店的场景,(多媒体播出),出示一些水果及价格:苹果每千克3.20元,梨子每千克4.60元,橘子每千克2.40元,香蕉每千克4.60元,并出现售货员与顾客的一段对话,顾客说:“我买2千克苹果、3千克梨子,正好20元。”售货员说:“不够”。听了他们的争执,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学生纷纷迫不及待地提了问题?顾客应付多少钱?怎么算?还应付多少元?等等。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明明不小心把芳芳的数学书带回了家,而芳芳急着要用,芳芳怎样才能拿到自己的数学书呢?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提出了三种办法:明明送到芳芳家;芳芳到明明家拿;两人电话约定沿同一条路相向而行,明明送,芳芳接。然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比较三种办法的基本数量关系、优缺点等问题,通过以上环节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相遇问题,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一起探求知识的奥秘,一同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发现问题,然后去探究问题,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果明显。
三、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找好切入点,做到因势利导
学生听课的关注度、思考的深入度,需要教师掌控和调动,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把握好时机,用问题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十几减7”时,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老师昨晚做了一个梦,你们想知道教师做的是什么梦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这样通过激趣诱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紧接着就讲述我的梦:“老师梦见齐天大圣孙悟空对我说,他在蟠桃树上摘了7个仙桃,树上还剩几个仙桃呢?梦里的问题教师怎么也解决不了,你们谁能帮一帮老师?”低年级的孩子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尝试解决困难,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一下子全都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全都想帮帮教师。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1个仙桃,那么还剩下4个仙桃,算式是11-7=4(个);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2个仙桃,那么还剩下5个仙桃,算式是12-7=5(个)……从表面上看,这个问题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境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四、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思考,从自己的亲历体验中得出结论。如在学习“圆柱的侧面積”时,我先展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午餐肉罐头,罐头的侧面贴了一张商标纸,再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这种午餐肉罐头大家都吃过,但你们知不知道它外面的这圈商标纸的面积有多大呢?”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主动进行探讨、归纳:沿高把这一圈商标纸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再量出它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展开后的长方形商标纸的长、宽与圆柱中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说出了长方形与圆柱的侧面相关的情况后,接着问:“那你们知道怎么样算圆柱的侧面积了吗?”创设这样的问题,增加了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才会更主动地调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要符合教学的主旨
数学课堂最终的归结点要落实到数学知识上,问题情境的创设也是为学习数学知识做铺垫的。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一定要和本节课的知识相关联,不能偏离主题。比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刚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角吗?”学生可能回答:“牛角、羊角、衣角……”紧接着,教师又出示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问:“这些图形中有角吗?”学生一脸茫然回答说:“没有角啊。”这样的问题设计与教师的预设事与愿违,究其原因是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没有预见性,学生对动物的“角”和数学中的“角”区分比较模糊,导致教学失控。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爸爸和妈妈都爱我,就是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然后引出公式a(b+c)=ab+ac。如果不是教师自己讲出了教学内容,学生是很难联想到乘法分配律上去,而这种牵强附会的情境创设,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其教学效率可想而知。由此可见,在提问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从学生已有的层次入手,设计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体现出“数学味”。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问题情境形式多种多样,但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实际,注重其有效性,不能摆“花架子”,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创造性地去设计,真正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