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阅读激情 绽放语文魅力
2015-10-21洪惠敏
洪惠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教法,让探究成为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生命线。教师要合理地创设有效的阅读情境,使学生保持旺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发掘小学生的阅读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营造民主气氛和思维自由的环境;让学生充分讨论质疑文本,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师还要注重发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把“静态”的语文课本变成“动态”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返璞归真。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愉悦的阅读氛围,给小学生一个广阔舒适的阅读天地,让学生自主交流,和谐互动,让每个小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语文阅读知识。教师应认真落实新课改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语文教学宗旨,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与读写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精彩纷呈。
一、营造和谐氛围,品味质朴语言
1.质疑导入,焕发活力。质疑导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润滑剂,好的导入能够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和强烈求知的心理,牵引着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恰当地营造乐学氛围,鼓励学生有效地质疑。教师要善于使用直观方式再现语文课本知识所表现的实际事物,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焕发课堂活力,引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诚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自主地探究问题。所以教师要选准切入点,引“生”人情、入境,课堂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为下文的学习做了准备。小学六年正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要抓住这一重要阶段和时期,运用情景不断刺激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焕发课堂活力。如:教学《奇异的琥珀》一课时,教师运用图片质疑:一块琥珀里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这两个小东西怎么会一起被封锁在里面了?作者是怎样想象的?他依据什么作出这样的想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然后和学生一起进行假设:琥珀是怎样形成的。鼓励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先发散,再聚合,根据琥珀的状态进行合理的推断想象,体会推理的逻辑性。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在好奇心驱使下,他们能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这样的教学充满新鲜感。学生对语文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自主地寻找答案,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的学习过程,使课堂不断焕发活力。
2.情感渲染,品味语言。情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就等于没有阳光的世界,或者像荒漠戈壁一样没有生机。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能使学生为之动容。情感是肥沃的土壤,语文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块土壤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最佳场所,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
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要面带笑容地弯下腰去和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让文中所写的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感叩击小学生的心扉,在他们心目中产生和谐共振。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某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在创设情境的同时,要把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感化学生幼小的心灵。
我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以及游园未遂的原因,看到红杏出墙的动人景色,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运用课件出示诗人站在柴门前轻轻地敲门,急得来回踱着步子,可是那扇柴门久久都没人来开。在优美的古筝曲子伴奏下,诗人猛地一抬头看见院子里一枝开得灿烂的红杏伸出墙头来,沁人心脾。教师鼓励学生伴着音乐诵读,在诵读中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进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他们情绪高涨,争相参与、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共同体味语言的魅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开放的课堂,教师与学生是合作者,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中品味了精美的语言,提升了能力,点燃了激情,焕发了活力。
二、创设趣味情境,感悟细腻真情
1.品词析句,拓展思维。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教师要善于创造与学生活动有关的课堂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集中精力,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新课标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探究式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主动营造民主、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如临其境,细心揣摩、赏句品词,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达到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境界。教师还应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以情境的再现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达到参与课堂活動与愉悦身心的目的。
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为了理解、“那时候我有点儿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句话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爱戴”这个中心词去理解,让学生站在鲁迅侄女的位置上,去理解这个句子。对“谈《水浒》、谈碰壁、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这四件事进行深入解读,感悟到人们对鲁迅的爱戴是因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崇高品质。教师运用作者的情感去影响去感染学生的情感,打破陈规旧俗,在生动情境中理解重点词语,改变过去语文阅读复杂的、枯燥的词义分析,还学生以真正的思维自由;变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把教学难点变得浅显易懂,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他们跨越时空来理解文本。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要善于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留给小学生意犹未尽的感觉。课堂教学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尽快掌握阅读方法,深刻理解作者字斟句酌的匠心,使他们的阅读能力迅速提高。
2.合作探究,张扬个性。阅读本身是对生活的积累,教材只是一种“案例”。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学生由组长分工,各负其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加入到课程讨论的过程中来,发掘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在合作交流中收获语文知识、提升思维能力。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把他们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小组汇报时,学生要认真倾听,教师要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继续努力,自主学习,勤思多问。
个性化阅读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张扬个性。如:学习《麻雀》一课时,教师小结:“读了《麻雀》后,从老麻雀奋不顾身地去救小麻雀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个小男生举起手来,大声地说:“老师,我有不同看法。说是母爱不够准确。课文中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啊?”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却说:“你真是认真读书啦!看来老师总结的不是很全面很准确!你认为应该怎样总结才更全面更准确呢?”教师把问题留给了学生,课堂顿时又活跃起来了。同学们经过小组讨论之后,一致赞成那位同学的看法,他们总结为:课文表现的是一种亲子之情。教师就是要不断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善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问难,因为这是一种最佳学习状态。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教师要创设阅读情境,不断激发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开放语文课堂教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掘每个学生的阅读潜能,张扬学生个性,让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