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2015-10-21袁玲儿李奂莹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验建设

袁玲儿 李奂莹

摘 要 作为历史文化名邑、经济发展先行地区的鄞州,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已初步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梳理和总结经验,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推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现实示范意义。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 经验

鄞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建立在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基础之上,可以说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非常典型的范例,其经验对这些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一、在理念思路上,坚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相统一,加快从重建设向创特色、硬投入向软实力、办文化向管文化“三个转变”。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文化自信是对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发展成就的坚定信心。对于鄞州来说,做到既在现有成绩中增强文化自信,更在把握未来发展大势中增强文化自觉,进一步创新理念、优化思路,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加快从“重建设”向“创特色”转变。当前,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各地文化发展雷同化、同质化、无差别化现象比较普遍,文化发展正上演“回一首歌”。鄞州作为文化建设的排头兵,过去领先的做法、经验、模式所形成的先发优势正逐步弱化。因此,必须始终把“创特色”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提升文化的特色化、品牌化、竞争力。二是加快从“硬投入”向“软实力”转变。目前,社会上或多或少存在“文化发展等同硬件建设”的不良倾向,许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建一些设施、办一些活动上。当然,硬件投入是基础,但过度关注物质形式、量化指标,这就背离了文化建设“以文化人”的本质。所以,应该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把提高人的文明素质、防止“精神荒漠化”放在重要位置,依托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文化的教化引导、培育塑造来提升人的文化涵养、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三是加快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基于当前群众文化需求更趋多元性、个性化,原来政府“一手包办”的文化产品供给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当地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逐步把符合市场规律、利于市场繁荣、适合市场供给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交给市场,加快形成市场办文化、政府管文化的发展格局。

二、在发展方向上,坚持公益与效益相协调,提升公共文化、精品文化、文创产业“三大品牌”。文化产品和服务,兼具公益性与商品性。在创建文化服务体系工作中,兼顾文化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个效益”,把握文化产品的商品经济、意识形态“两个属性”。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一手抓公益性、普惠化的公共文化,一手抓经营性、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既繁荣了“下里巴人”式的大众文化,又发展了“阳春白雪”式的文艺精品。一是普惠社会大众,提升公共文化品牌。牢牢把握文化的公益性,完善“普惠化、广覆蓋、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有戏看、有书读、有歌听、有场所娱乐”,以村(社区)为重点,推进三级设施“一体化”。在加快区综合活动中心建设,完善区、镇两级文化设施体系的同时,大力整合、提升村级文化设施。重点推进村级“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为群众提供健康的网络文化服务。以天天演为龙头,推进文化项目“系列化”。按照“文化工程系列化”的思路,拉伸延长文化项目链、活动链、产业链,主打“天天演、天天看、天天听、天天读、天天唱”的“天天”系列工程。创新流动图书馆、新华书店农村连锁经营等运作机制,加快农家书屋、文化娱乐培训中心等特色载体建设。以提高参与度为目标,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大力发展群众基层文化,创新繁荣社区文化、村落文化,定期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引导鼓励基层群众、业余团队广泛参与,形成“一社区一品牌、一村落一特色”,让文化活动成为群众日常生活元素。二是拓展高端领域,提升精品文化品牌。把打造精品文化作为提升文化竞争力的突破口,让鄞州文化品牌走出宁波、走向全国。优化“大节庆活动”这一载体,坚持“年年都有大活动”,强化区内大节庆、区外大活动联动,精心打好梁祝爱情节、文化艺术节、精品体育赛事等品牌。主攻“文艺精品”这—关键,坚持“年年都有新突破”,以“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为主攻方向,强化创作扶持,优化项目推介,打造一批“叫好又叫座”的龙头项目、文艺精品,做大做强精品文化“鄞州板”。弘扬“地域文化”这一特色,坚持“年年都有新成果”,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的“原生矿”变为文化事业的“金名片”。探索打造文化名贤、风景名胜、名人名居、古寺名刹“四名工程”,提升中国博物馆文化、梁祝爱情文化、三字经蒙学文化、名人名贤文化、廉政文化“五个文化之乡”,形成富有“鄞州元素”的地域文化。三是着眼转型创新,打响文创产业品牌。文创经济是21世纪的“黄金产业”,要突出文创产业在文化创新、经济转型中的关键作用,打造转型升级的“创意引擎”。建设一批高端平台,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发挥“创新128”园、国家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基地的先发优势,加快软件动漫创意园、科技孵化产业园、宁波数字媒体产业园等建设,进一步放大集聚效应。壮大一批主导产业,围绕产业与经济、产业与文化、产业与惠民的有机互动,依托环球城、城市娱乐摩尔等特色基地,培育壮大软件动漫、演艺娱乐、休闲体验等产业,提高根植性和贡献率。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坚持外引与内培并重,完善“树强扶优”的政策体系,大力引进项目优、实力强、规模大的文创企业,引导区内实力企业拓展文创经济,形成企业发展的“雁阵梯队”。

三、在体制创新上,坚持政府与市场相联动,完善投入多元化、服务外包化、运作市场化“三项机制”。政府和市场是文化发展的两个“轮子”、两者缺一不可。鄞州区坚持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联动,巧借市场之资、整合市场之力,弥补政府单一主体建设带来的财力投入、人才保障、管理运作等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实现政府投入的最小化、市场作用的最大化、社会效益的最优化。一是在项目资金上,创新投入多元化机制。坚持投入先行,创新引导政策,激活该区民营企业多、社会资本足等优势,形成主体多元、社会共投的工作格局。强化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在文化事业、文化设施等方面优先保障、优先安排,提高文化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强化社会资本的支撑作用,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完善税收减免、奖励补助等政策,对社会资本参与文化设施建设给予倾斜扶持,优化公益性文化项目土地行政划拨、运营补助等措施,加速社会资本投向文化领域。二是在产品供给上,创新服务外包化机制。针对目前群众需求“多元化”、文化供给渠道“单一性”之间的矛盾,创新多主体的服务供给模式。扩大“买”的范围,在文化服务中,加快向政府供给与市场采购并重转变,借鉴“天天演”的运作经验,对部分文化产品和服务推行政府采购、公开招标和市场竞价。扩大“补”的领域,对公益性活动开展、文化项目运作、文化设施建设等,采取“服务外包、专业委托、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形式,委托给专业公司、创作团队等市场主体,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文化服务。三是在设施运营上,创新运作市场化机制。发挥市场主体的“鲶鱼效应”,创新文化设施运营机制,提高使用率和综合效益。组建专业公司运作,对市场前景好的大型文化设施,采取“组合式”、“捆绑式”、“打包式”,统一由专业公司运营、管理,解决利用率低、政府运营成本高的问题。采取单位加盟运作,针对部分街道大型文化设施缺乏的问题,整合新城区文化设施资源,如对区文化艺术中心等大型设施,采取“区+街道”、“区+街道+公司”等组合,以加盟制、会员制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共用。

四、在力量支撑上,坚持智力和资本相融合,打造高端人才、優质资本、群众文化团体“三支力量”。文化繁荣发展,人才、资本是核心,单靠自身的资源难以提升品位层次。鄞州区能牢固树立开放办文化的理念,“借外力、借外脑、借外资”,形成优质资源加速集聚的“虹吸”效应,切实增强发展实力和潜能后劲。一是开门纳贤,培育高端人才群体。坚持“海纳百川”,广开引才之门,创新引才之举,破解高端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佳问题。文化产业人才重在“引”,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创新柔性引才机制,采取平台建设、团队引进、项目开发等模式,吸引一批领军型、创新型人才。文化事业人才重在“挖”,针对文化事业领域高素质人才紧缺的现状,探索打破人员身份、编制的引才机制,创新定向招聘、高薪聘请等举措,集聚一批业务型、管理型人才。乡土文化人才重在“培”,组建该区乡土人才资源库,重点培养有实力、有潜力的人才,建设一支有影响力的文化带头人、工艺美术师、文化传承人等“文艺鄞军”。二是巧借外力,集聚优质文化资本。大力营造有利于文化资本集聚的良好环境,让文化借助资本之力、插上资本之翼。壮大文化产业资本,依托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平台,重点引进主导产业强、文化品位高、经营理念新的大型文化集团,积极引进文化演艺、文化策划、文化服务等专业公司。集聚文化智力资本,着眼打造文艺精品、文化品牌,强化与大家名家、专业团队的战略合作,发挥他们智力密集、资源充足、人脉广泛的优势,通过深度挖掘、项目包装、深层加工,提升文化创作创新的能力水平。三是激活内力,壮大群众文化团队。广大群众既是文化的享受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要突出群众的“主角”作用,坚持“专业”与“业余”结合,在壮大群众文化活动团队中,全面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自觉性和参与度。激发专业性文化团队的活力,着眼“闯市场”,积极稳妥推进越剧团、新华书店、电影公司等单位的转制转企改革,加大政策扶持等力度,引导其立足基层,创作有思想性、有艺术性的文化产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调动群众性文化团队的热情,强化“群众文化群众兴”的理念,对近千支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强化奖励补助、系统培训和等级评定,让群众“草根文化”焕发蓬勃生机。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认知度、参与度、满意度:鄞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14-ZX27)阶段性成果;“软实力与宁波区域发展”文化创新团队和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蒋晓丽,石磊.公益与市场:公共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2]陈志强.非政府组织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北京观察,2008(3).

[3]李俊玲.城市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多元化建设[J].图书馆建设,2008(12).

[4]李茁.家庭虚拟图书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模式[J].图书与情报,2009(6).

[5]陈波,胡小红.我国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践模式及发展趋势[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3).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验建设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浅谈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贡献
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
衡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