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创情境激发兴趣
2015-10-21卞国华
卞国华
在暑期的校本培训中,我有幸聆听了教学专家杨兰石老师所做的关于《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学实效》的讲座,杨老师所讲述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许多鲜活的案列给予我不少启迪,特别是她在讲述教与学关系时强调:人们很容易认为,如果有教,就一定有学——但事实上,教与学是必须清晰地区分开的。确实,教不等同于学。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可能代替我们的学生学,这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做到。我们需要做的是创设一些情境,使得学生能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有人说:“在造作的情境中学生学会的是撒谎,在没有安全感的情境中学生获得的是恐惧,在真情四溢的情境中学生的精神被升华,在令人沉醉的情境中学生以学为乐。”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创设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创设情境课堂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最佳策略,也是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指教学环境,即教学双方的关系。“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针对学生蕴藏着的教学主动性,把他们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和谐统一方为“情境”。历史教学情境包括学习情境和情感情境。情感情境是一种心理氛围,是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创设情感情境是要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保持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学习情境是一个以问题为核心的教育平台,是支撑师生互动、建构知识的探究性环境。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才能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呢?“学生必须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会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学会自律以及对自己的学业成败负起责任”。学生只有在一个真实的或者说是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对于创设情境要遵循几点原则:第一,所创设的情境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或者是认知体验;第二,所创设的历史问题情境要从具体、微观的历史学习内容出发;第三,在所创设的情境中要呈现历史的逻辑性;第四,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第五,情境的表现力强,学生的情感容易调动;第六,在情境中能感悟到历史所蕴含的哲思;第七,在情境中能感受历史的趣味性;第八,所创设的情境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利于拓宽知识面和培养思维能力。
一、关于创设情感情境的实践
1. 会讲历史人物,吸引学生关注。历史是由大量的人和事构成的,没有人存在的历史不是真正的历史,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讲解历史的同时,不应忽略构成历史的主角人物,应把人物的性格、言行、思想等真实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讲授《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我向同学讲述了乔治·华盛顿在领导美国人民取得民族解放胜利后毅然辞去大陆军总司令的职务,并且放弃权利与荣耀而回到家乡过起了田园牧歌的生活。在教师的讲述中,学生自然体会到了历史人物的伟大之处。在讲述历史人物时,还可以让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去体会历史人物,再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充分体会历史的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更能充分开发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
2. 巧构历史与现实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需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爱好兴趣,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致和热情,达到以趣激情,已情促学,再通过教师的设计,起到给学生深层次启发的历史教育功能。在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近代的生活方式》一课讲授中,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英国社会人们对于他们的生活有了新的追求。”我观察到许多学生喜欢喝饮料,而且奶茶类饮料学生普遍爱喝,我就引用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成风的下午茶文化”——“下午茶蕴含着英式维多利亚的生活文化,在英国不仅贵族和有产者在午后三四点用茶点,普通大众也如此。这个时段的休闲是举国上下的统一动作,没有法律条文的规定,但蔚然成风,成为一种悠闲自得的下午茶文化。”在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完我的讲述后,我乘着火候向学生提问:“为何这个时期的英国人对于生活有新的追求。”这时,学生们被点燃的思维立刻就发散开了。
3. 设计历史小品,体验深入历史。“真正的学习情境充满着对亲密的和真实的人际关系的渴求,是热情洋溢的,能够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历史学科由于其学科特点,研究的对象多是人类社会已经历的事物,多数的事物在时间跨度上更是远离现今社会的,因此,对于初中生而言,要认知这些远离他们生活时代的知识是存在一定难度。针对这样一个客观现实,我在日常教学中会把一些相对抽象或者是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设计成一些较通俗易懂的小品文,指导学生分饰各角,通过一些具体的情景不仅让参与的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那段历史的特征,而且通过这些小品文让在座的其他学生也能更直观地理解知识。如我在教授“三省六部制”这一较抽象但又重要的知识点时,我就结合现实社会热点,把防控禽流感与三省六部制相结合设计成一个小品剧,学生能通过小品剧在历史和现实中构建一座桥梁,课后事实证明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二、关于创设学习情境的实践
1. 通过讲过程、说故事,引导学生去思考。历史包括了人类社会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等一切的内容,因此历史中包含了种种丰富、生动、鲜活的人、事、物。教师在讲授历史中就必须把历史中的生动和复杂展现给學生,才能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如在《统一的隋唐时代》这课中,在讲授贞观之治的局面时有教师向学生讲述了“怨女三千出后宫”、“四百囚徒来归案”的两个故事,通过这两个形象、具体、鲜明的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当时统治者的施政理念。“真正的学习情景包括丰富的、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学习资源。”教师除了要多利用历史过程和故事进行讲授,还要特别注意当在教授这些过程和故事情景时,一定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并且要能特别突出与授课目标相符合的内容。因为有逻辑、有重点的知识才更易被学生接受和吸收,这也是采用历史过程和故事法讲授历史的目的所在。例如在讲授《统一的隋唐时代》一课中,教师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明线创设了一个符合历史逻辑和学生认知逻辑的情境:从太宗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就留下骂名,到他想通过治理国家这一机会弥补之前的缺憾,再到他在贞观定策时的抉择,最后是李世民所创立的贞观之治的局面还应感谢前朝的贡献。在这条有逻辑的线索之下串联起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在教师精心构建起的情境中,情感不时地跌宕,思维随之而激荡。
2. 通过社会热点与历史课有效衔接,激发学生去思考。不关心现实热点的历史教师一定不受学生欢迎,他的课也不可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乐趣,并且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例如,在执教七年级《民族团结和中外交往》一课时,可以把我国现在的民族政策与古代史中文成公主入藏相衔接,该案例通过形象生动的事实印证了相对于学生较抽象的理论政策,不仅使得学生感性认识到我国国策,更是对于两纲教育的一次具体落实。在我讲述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马上被点燃了。
3. 通过巧用热点词和网络词,促使学生去思考。教师的用语要求规范和严谨,但是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增添热门词汇和生活化词汇,特别是网络成为学生生活一个组成部分,那网络词汇更易引发学生兴趣和情感。这也是落实情感价值态度观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有老师在讲授《清末新政》一课时,使用的一些网络词汇就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如“慈禧再印象”、“被改革”等。再如在《统一的隋唐时代》一课中,教师从当下的“中国梦”联想到了唐朝人可以追求的“大唐梦”。
4. 善于利用数据,有助学生去思考。在历史教学中,如果用数据来说明史实也是个很好的办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还能激发学生分析思考历史的能力。例如在讲授《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一课时,我向同学呈现了以下一段材料:新法推行了一两年,秦国百姓都说新法不便,连太子也犯法。商鞅处罚太子,百姓不敢反对新法。新法推行了10年,秦国道不拾遗,家富国强,百姓紛纷说新法好。新法推行约20年,太子即位,杀害商鞅,但不废除新法。新法推行130余年,秦灭六国。通过这则材料,学生透过这些时间数据,很自然地会在头脑中思索这些问题:“秦国百姓对新法的评价为何会发生变化”、“为什么商鞅虽死,其法不变”。又如在讲授《美国独立战争》一课中,讲到了战争转折点时我用了一组数据:在寒冷的1776年圣诞节晚上,乔治·华盛顿发动了一次大胆的反攻,他带领2400人和仅有的18支枪,冒着暴风雪敌军在特伦顿的堡垒,捕获“黑森军”900人。从这些数据中学生能感悟到伟大的历史人物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三、情境创设的注意点与挑战
设计学习情境时应注意两点:一是以学情为基础,二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师生交往互动,关注学情非常重要。教学情境的营造是教师走进新课程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情境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教学机智,善于借力打力,转“危”为“机”;其次,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课堂的“非预期因素”,能让那些转瞬即逝的火花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最后,教师还要能把预设之外的因素转化为“生成”平台,使学生思维发散,灵感闪烁,火花爆发,让不曾预约的精彩能不期而遇,时常光顾。可见,教师除了不断学习、广猎信息,更应注意不断反思,及时总结得失,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驾轻就熟”、“如鱼得水”。
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也紧密相连。本人在创设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方面的探索希望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生学习和探索历史的兴趣,以期他们能在兴趣的引领下更加主动、快乐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