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五动”课堂文化
2015-10-21吴艳林
吴艳林
课堂文化是教师依其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将教师、学生、课程、过程和方法等要术进行合理配置,达到教学资源高效利用,生成教师学生双向发展的教学行为和过程。现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谈谈“五动”课堂文化的营造。
1. 变师动为生动。语文教学往往把侧重点放在课本和教师上。课本有啥教啥,教师是主讲,学生是客体,教啥学啥,讲啥听啥。这是一种常规和惯例。教学中,就应该紧紧扭住学生这一主体将学生分类管理,分层指导,差异发展。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一旦发现闪光点,就不失时机给予肯定,维护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达成其创造性。有些许不足,则适当平复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坐得住,想得开,学得稳,记得牢,赶得上,坚持住,多想事,有热情,向前奔。
2. 变被动为主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学生们学习语文摸不着边,碰不着沿,繁杂深广,成绩提高又不明显,从而失去兴趣。无论是课上学习还是课下研究,都很被动。为了应付考试,考前突击,仅仅抓住一些有形的东西复习了事。这种情况一旦恶性循环,学生就会永远陷入被动之中,把学习语文看作是一种“忍受”而不是“享受”。让学生学习语文有一种成就感,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从提高语文素养的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两方面着手,用短期目标的设计与落实来实现长远的大目标。让学生实现眼前的小目标后有一种信念,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切记目标定得太大,学生没有希望从而放弃努力。还应该考虑不同程度的学生,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 变外动为内动。学生的外动,往往表现在教师设计问题追求数量,似乎发挥学生主动性就是“满堂问”。学生有活动体验但没有活动的目的性,有时是无效的活动。课上探讨问题积极,回答问题踊跃,非常注重教师对自己的肯定。一律地大加表扬,学生永远处在一种虚幻的、盲目的满足中,从而不去深入思考,形成一种表面上的热闹和浮华。学生好像动起来,实际上思考不到位,甚至也会出现课堂过于活跃,场面无法控制的混乱。教师在课上一定要将问题设计的科学有效,少而精,能用一个问题不用两个,深入浅出地引導,力争创设一种扎实、活泼、有序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既有明确的问题牵引,又有思考的空间余地,变热闹为平静,变混乱为有序,变外动为内动,将适应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所以,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问题设计一定要精要,学生兴趣一定要维护,差生优点一定要肯定,情绪怠惰一定要激活,教师点拨一定要到位。
4. 变少动为多动。单一的语文学习不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可观的效果,教师必须在学习内容的丰富性上,学生手段的多样化上下功夫。让学生语文学习由少数单干参与走向全员分组互动,由单一的课堂讲授走向人气十足的学生小组合作展示表达活动;由单纯的课上读写教学走向更多的读写听说综合训练;由呆板的书本学习走向广泛的社会综合实践。在“多动”的驱动下,学生们自然会认识到语文的丰富多彩和学好语文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和方便,会感到语文学习的幸福。
5. 变课内动为课外也动。注重学生课上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同时,也不要忽视课外语文学习。一节课,单纯地看好像是45分钟内完成一课时的内容,应该没什么问题。我觉得,课上所学的内容只是冰山一角,而大部分学习内容和问题都在课下,学生在课下应该有选择的大量阅读,读中外文化经典。语文学习更多的时候是一个独自阅读思考的过程。教师课上教给学生认知事物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的表达运用方法,课下就是精细地消化和广泛地运用。这里教师的指导与检查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教师就课上所教内容指导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课后认真复习,反思总结;其次,让学生带着以一篇带多篇的想法触类旁通,广泛阅读,多方面地训练;最后,教师应定期地对学生课前预习课外阅读和课下的复习进行反馈。学生将课下的阅读以及存在的问题,拿到学校,拿到课堂,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课下,学生总是有学习内容,有教师布置,有方法指导,有方向可奔,不至于盲目无序,直至放弃。
当然,卓越的课堂的构建在于一个优秀教师的设计经营。为此,坚持蜜蜂式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光鲜的文化载体。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学术魅力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班级形成一个崇尚学问的好风气,培育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课堂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去营造。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所有同仁都能在自己的课堂文化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把这堂文化大课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