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事宝典

2015-10-21

中国西藏 2015年4期
关键词:藏戏剧团墙体

风马

风马是藏文的意译,汉语译音为“隆达”,汉族俗称为经幡。风马有3种寓义:首先是指人的气数、命运,或者特指五行;其次是指插在屋顶、房头、堤岸、山顶象征命运的五彩旗帜;有时也等同于屋顶的祭神台或山顶的山神石垛。典型的风马幡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五彩布幡或纸幡,尺寸10—60厘米不等,图案由木刻版捺印,幡的五种颜色上面描绘的五种动物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中央的马代表土,描绘一匹奔驰的宝马,马背上驮有佛、法、僧三宝,是整个图案的中心。右上方的动物是鹰或大鹏鸟,下方是狮子;左上方的动物是天龙,下方是红虎。四种动物的五行寓义与汉地五行寓义相比,其阴阳属性已经有所变化,即藏族的一些民间信仰也融入其中。如汉地的龙属阳,风马藏龙却属阴,并以外来的阳性的白狮子取代作为土著神的阴性白牦牛。从面的角度分析,风马图案的左右、上下、交叉均可构成阴阳对应关系,风马图案实际上是一幅变化形态的太极图;从点的角度分析,五种风马动物之间遵循了五行元素的相生循环规律,以五行元素的循环往复表示生命的经久不衰。

風马幡大约形成于9世纪前后,最初是由绘有魂马图像的送魂幡旗演变而来,随着阴阳五行观念和内地的木版纸马传入西藏,逐渐形成绘有五种动物的风马幡。风马的应用在藏区各地不尽相同。卫藏农耕地区多在藏历新年初三在屋顶、村头插挂风马,尺寸大约在30—60厘米;藏东南林区多用印有佛经的长约丈余的宽幅布系在竖起的长杆上,五六个一簇,如同旗帜;藏北及甘青牧区多在每年藏历四月祭祀山神时将风马系在箭杆上插于石垛(敖包)之上,或将印有群马图案的纸片在山顶抛撒,谓之放风马。

西藏信箱

网友“小露珠”来信希望了解白面具和蓝面具藏戏。

西藏各地的藏戏,按先出场的男演员面具的颜色,分为白面具藏戏和蓝面具藏戏两种。白面具藏戏是早期藏戏,据说,形成于藏戏始祖唐东杰布时代,表演风格非常古朴,有点类似说唱艺术。乃东县的扎西雪巴剧团、穷结县的宾顿巴剧团等,是其中的代表。剧团中扮演“温巴”的演员,戴的白面具是用白山羊皮制做的。演出者家里必须喂养腹毛很长的白山羊,每日精心喂养,定期洗刷毛皮,当腹毛长到适当长度时,便加以宰杀制成面具,腹毛刚好变成胡子,垂在颌下和肩头。白面具被认为是唐东杰布的象征。蓝面具剧团,是晚期藏戏的代表,它们为昂仁县的炯巴、拉萨的觉木隆等。这些剧团的男演员大都戴蓝黑色大面具,嘴巴带着神秘的笑,前额饰金色日月,两颊有黄色短须,鼻子上挂贝壳和珠串。相传这也是唐东杰布的形象。这些形成较晚的剧团,因为剧目较多、唱腔丰富、表演讲究、戏装也相对来说较为漂亮,在西藏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旧派藏戏。但是白面具藏戏那浓郁的风格、拙朴的表演,新派剧团却难以企及。

青岛的读者叶女士希望杂志介绍一下西藏传统建筑—边玛墙。

在藏区,寺院建筑中的重要殿堂,如大的扎仓以及颂经大堂女儿墙都是与白墙成鲜明对比的赭红色墙体,由于它的材料是由藏语称之为“边玛”的灌木树枝捆扎、染色制成,所以叫边玛墙。

边玛墙是边玛枝干去皮、晒干,切成30公分长短,捆扎成手臂粗细垒砌而成的。砌筑边玛墙的时候,先把捆扎好的边玛树枝铺一层,再上加一层黏土夯实,这样重复砌筑,到了顶部还要进行防水技术处理,墙体基本筑成后,在墙面上涂一层赭红色的颜料,边玛墙就这样形成了。

边玛墙从建筑角度来讲,可以减轻墙体顶部的重量,对高层藏式建有着很好的减重作用;从外观装饰来讲,边玛墙对建筑起到色彩对应反差的装饰作用。藏式建筑墙体色彩上白色是主流色,白色墙体上有了赭红色的女儿墙和窗户边沿的黑色条,墙体颜色从单调变成了多彩,从轻淡变成了凝重,增加了整个建筑的庄重感。

在西藏历史上,赭红色的边玛墙是一些特定建筑的“特殊待遇”,不是任何建筑都可以享有的。在旧西藏,寺院建筑享有边玛墙、金顶、宝幢、宝瓶的待遇,因为宗教至高无上,人们把最美好、最上乘、最崇高的礼遇献给佛的处所,这是顺理成章的。除了宗教以外,由于特权意识,世俗世界也有等级之分,在老式贵族宅院式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建筑有边玛墙,最典型的是位于八廓北街的冲赛康建筑、朗孜夏建筑、八廓南街的桑珠颇章建筑,这些建筑是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式贵族宅院式建筑,它们的主人在西藏贵族阶层中曾经是世家贵族。

猜你喜欢

藏戏剧团墙体
古老藏戏新生机
雪民间藏戏艺术团:传颂雪域文化的魅力
墙壁发霉了该怎么办
旦增益西的藏戏梦
革命话语下的左权戏剧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推动自保温墙体技术促进墙体节能技术发展
浅谈贫困山区专业剧团内部制度建设与执行现状及对策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
墙体温度场的延迟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