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拥抱新生

2015-10-21多吉占堆薛文献黄兴

中国西藏 2015年4期
关键词:珠峰西藏

多吉占堆 薛文献 黄兴

3月28日,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高原大地桃红柳绿,阳光明媚。河谷、山间,农民正在犁开沉睡的土地,牧人赶着牛羊,徜徉在蓝天下……

拉萨市堆龙德庆县马乡设兴村。91岁的卓玛玉珍老人坐在铁灶边,吸着鼻烟,不时端起温热的青稞酒喝上一口,时光宁静而悠长;

拉萨城。62岁的桑珠在自治区藏医院接受药浴治疗后,回到家里喝两杯甜茶,打理一下珍爱的登山纪念藏品;

日喀则市白朗县嘎东镇贵热村。53岁的罗布丹增穿着浅蓝色工作服,在“罗丹糌粑加工厂”里挨个查看水磨的运转情况,边走边盘算着再建100座水磨的选址、资金等事项;

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48岁的次旦久美来到办公室加班,撰写“西藏藏医药数字化”项目申报书,整理“钦绕罗布大师选集”相关资料,桌子上、沙发上堆放着厚厚的资料。

56年前,一场声势浩大的民主改革运动如春风拂过万里高原,维系上千年的封建农奴制度土崩瓦解,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和牛羊,千千万万的西藏人从此改变了命运……

翻身

【历史】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全面武装叛乱。3月28日,国务院发布命令,“除责成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彻底平息叛乱外,特决定自即日起,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4月28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做出关于西藏问题的决议,“根据西藏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西藏社会经济文化的特点,逐步实现西藏的民主改革,救西藏人民于水火,以便为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奠定基础。”

【岁月】 卓玛玉珍在35岁这一年,感觉到了生活的巨变。

她所在的设兴村,位于拉萨西北40多公里处,村后是红色的拉龙白朵山(盛产红色粘土),村前屋后有大片的古树林,一条小溪自村中流过。这里是十四世达赖喇嘛母亲的庄园,全村有22户人家,其中18户是农奴,4户是家奴,总人口不足120人。

卓玛玉珍从十几岁起就给庄园干活,天不亮就出门,入夜才能回家,春种秋收,背粪、挑水,什么都干,双手常年皲裂,常常遭到监工的皮鞭抽打。食物只有糌粑和白水。“糌粑不敢多吃,吃多了又得去借,永远也还不完”。“最难受的是秋天,眼看着青稞丰收了,但没一颗是属于我的,辛苦了一年都是别人的,身、心都特别累。”她说。

这一年,在拉萨河谷大大小小的贵族庄园里,昔日低人一等的农奴在党的领导下,将领主的地契、文书、账目付之一炬,还把领主、贵族家的房屋、田产悉数分发。人们捧着哈达,喝着青稞酒,载歌载舞。

就像一场透雨浇过干涸的田野,终日凄苦的卓玛玉珍盼来了人生的春天:“过去我整天辛苦干活,但还是吃不饱饭。土地分完后,我头一回做了土地的主人,无论收获多少粮食,都是自己的,这个最开心。”民主改革前,设兴村粮食亩产仅为50公斤,民主改革当年,亩产达到了150公斤。

由于地位卑微,卓玛玉珍没有经历一个值得记忆的婚礼,成家后所生的几个孩子也因种种原因先后夭折了。这成了她心头永远的痛。

在后藏日喀则宁康村,6岁的桑珠整天在山坡上放牧,有四五十只羊、十几头牛。爷爷和父亲也在为牧主放牧牛羊,尽管牛羊成群,但没有支配的权利。对于这场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此时的他还没有更深的体会,也没有更多的记忆。唯一感觉到的是吃的比以前多了一点,后来所放的牛羊中也有一些是属于自己家的。

奋斗

【历史】1965年9月1日至9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召开,宣告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9月14日,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举行首次会议,正式履行自己的职权。会议要求各级人民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和各级干部大力推动西藏社会主义建设有重点地积极进行,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祖国的西南边防,进一步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发展农牧业生产。高原人民一片欢腾,庆祝翻身农奴当家作主的新时期的到来。

【岁月】 宁康村所属的甲堆人民公社有一所民办小学,14岁的桑珠渐渐懂事了,多年的放牧生活让他很是乏味,学校的诱惑一天比一天强烈。经不住孩子的再三恳求,父母把桑珠送到了学校。

学校主要教藏文,写藏文要用竹笔,蘸着墨水,在畫上格子的木板上书写,一天中反复擦、写。桑珠珍惜机会,学习很用功。农村的教学条件简陋,桑珠自己做墨水:抠下厨房牛粪炉上方房梁上沾的烟渍,加点皮胶和水,在火上熬制。

两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桑珠学会了藏文30个字母、4个元音及简单的拼写,并且可以离开木板直接在纸上书写,老师评价他“成绩非常好”。就在这时,家里让他回生产队参加劳动,挣工分。从未上过学的父母并不理解教育的意义,说“上什么学呢?填饱肚子要紧”。没办法,桑珠只好离开学校回家。

1969年,正在生产队干活的桑珠偷偷报名参军,来到位于藏北的那曲军分区,成了一名真正的军人。在军营里,他经受了种种考验和锻炼,也慢慢学会了藏文和汉语文。

5年后,桑珠迎来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入选中国登山队,准备在次年攀登珠穆朗玛峰。经过严格的高强度体能训练后,桑珠于1975年3月来到珠峰大本营,最初分配在修路队,后因表现出色,被抽调到突击队。在第二次突击登顶时,队伍遭遇副政委邬宗岳滑坠罹难、迷路折返等打击,背着金属梯的桑珠一度登到8680米的高度,但最终还是无功而返。在最后一次突击登顶时,桑珠成为18名突击队员之一,背负两瓶氧气和行李,再次抵达突击营地。

5月27日14时30分,桑珠终于和8名队友一道胜利登上珠峰,流下了激动的热泪。他从背包里取出一面国旗,和罗则、索南罗布一起高高举起,留下了永恒的瞬间。

在地球之巅,他和队友一起树觇标,完成了珠峰测高、人类首次在珠峰顶上进行心电图测试等壮举。之后,珠峰“九勇士”到各地做报告,全国掀起向登山英雄学习的热潮,翻身小农奴迈上他人生的第一个顶峰。

此时,在年楚河边,白朗县嘎东区贵热公社,13岁的罗布丹增正挥汗如雨,施肥、灌溉、除草,在庄稼地里忙碌着。两年前,他曾到学校学习了三四个月,只学完了藏文字母,连名字都不会写,就被家里拉回去参加劳动。因为哥哥在内地上学,母亲怕他上学后也到内地,不能长期与家人团聚相守。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局限性。在堆龙德庆县嘎冲村,8岁的次旦久美因家庭出身不好而无法入学。他每天和3个同龄小伙伴一起给生产队放羊,最多时有1000多只。六一儿童节,看到小伙伴们戴着红领巾在学校里又唱又跳,他深受刺激,回家就哭。母亲也没办法,就用红绸子给他和弟弟分别做了一条红领巾,两个孩子每天一回家就戴上,晚上睡觉也戴着,早上出门才摘下。

创业

【历史】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80年3月14日-15日,中央召开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1984年2月至3月,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西藏各级党政组织大力拨乱反正,认真落实政策,积极发展各项生产建设事业,西藏进入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岁月】 1979年,就在落实政策的当年,12岁的次旦久美和弟弟、妹妹同时入学。母亲借钱给兄妹三人做了崭新的衣服,还雇了马车,在开学那天把他们送到学校。次旦久美说:“妈妈做了一个黄色的挎包,上面还有五角星,可以光明正大地在校园里戴红领巾,心里那叫一个高兴啊!”

由于常年放羊没有看过书,入学第一个月,次旦久美几乎什么也不知道。但从第二个月开始,他想起了幼年时爷爷逼着自己学会的藏文和背诵的文法等藏语知识,学习突飞猛进,一个学期后就跳到了三年级,第二年开学就跳到了五年级,而且一直是班上的第一名。上学仅两年,他就小学毕业上了县中学,并在1983年考入西藏藏医学校。

藏医药是西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充分展现了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悠久灿烂的文明。兴办藏医学校,是国家重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举措。最初想到西藏大学学习藏语文的次旦久美,阴差阳错地成为了西藏藏医学校的第一批学生。

入学后,酷爱学习的他如鱼得水,不分白天黑夜,努力学习藏医药知识。即使放假,他也在家乡的小河边不停地背诵,乐此不疲。三年间,除了上课做作业,他将20多万字的《三部医典》和300多种藏成药药效全部背诵下来,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进入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工作。

借助上学时奠定的扎实基础,为人谦和、工作踏实的次旦久美先后在藏医药临床、学术研究、藏药炮制、新药研制等多个岗位上工作,并到华西医科大学学习进修,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1993年,经过严格的筛选,他被时任藏医院院长、当代“中国国医大师”强巴赤列选为徒弟兼秘书,得到跟从大师深入学习的机会。

“7月8日这天,院长专门做了人参果饭等最吉祥的饭食,我向院长磕了三个头,献上哈达,就意味着正式拜师了,那是我人生又一个更重要的转折。”次旦久美对这个特殊的日子记忆犹新。

这年春天,40岁的桑珠再次肩负起一项重要使命:带领“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第一次走出国门,到尼泊尔攀登安納布尔纳峰和道拉吉里峰,一举成功。

此后5年间,桑珠和队友们连年征战,先后深入到西藏、新疆以及尼泊尔、巴基斯坦境内的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区,爬冰卧雪,不畏艰险,先后登顶希夏邦马峰、卓奥友峰、迦舒布鲁姆Ⅱ峰、马纳斯鲁峰、南迦帕尔巴特峰、干城章嘉峰、洛子峰等7座高峰,在世界同行面前展示了中国登山人的技术实力和精神风貌。

1999年5月27日晨,珠峰大本营,已经担任西藏登山队队长的桑珠手握对讲机,静静地遥望着珠峰之巅。此时此刻,10名队员正在一步步向顶峰接近。8时02分,边巴扎西率先登顶。之后,全体队员陆续登顶,并在顶峰采集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圣火火种——“中华民族圣火”。这可是世界体育运动史上的第一次,也是珠峰顶上的第一次。

各国登山者和旅游者以及当地藏族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祝贺,桑珠为他的队友备感骄傲:“24年前,我登上珠穆朗玛。今天,我的10名队员又一次把五星红旗插到珠峰顶上。我为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精神感到自豪!”

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既能给各类人才提供发展、创业的机会,也能让社会生产力、群众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解放和涌流。就在桑珠和队友们走出国门向新的登山记录发起冲击的时候,罗布丹增也在家乡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的“征程”。

他所在的白朗县是西藏的“粮仓”,自八十年代初包产到户以来,家里承包了20多亩地,温饱问题解决了,但富裕还远远谈不上。1988年,他和邻村的宗吉结了婚,随着6个孩子相继出生,日子又开始紧张起来。光靠种地肯定是不行了,头脑精明的罗布丹增找到了发展的窍门:1993年,他贷款4.8万元买了一辆卡车跑运输,同时拉一些日用品卖到村里乡下,很快就成了当地最早的“万元户”。

不过,当时的村民还没有多少现金收入,买东西只能用粮食交换。几年下来,罗布丹增家里竟攒下11万公斤青稞,将300多平方米的一层楼堆满,连家人住宿都成了问题。后来他多次将青稞运到拉萨古荣乡的糌粑加工厂,期间突然开窍:“我也可以开一个糌粑加工厂,磨出更可口的糌粑!”

猜你喜欢

珠峰西藏
咦?珠峰“身高”在变?
寻找珠峰的“脚”
珠峰上架起世界最高气象站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天上的西藏
珠峰八大争议焦点
神奇瑰丽的西藏
我国首部全面介绍珠峰历史作品《珠峰简史》出版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
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