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心血管事件关系分析

2015-10-21程佳宙

延边医学 2015年29期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关系

程佳宙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后动态血压(ABPM)与心血管的关系。方法:取我院2013年-2015年收治的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发生及未发生心血管事件进行分组,发生组80例,未发生组40例。比较其24h血压、白昼血压、夜间血压及发生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比例。结果:发生组各时间段的血压水平高于未发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生组中,以平均脉压(mPP)60mg为界点,高于此值发生心血管事件60例,占75%,低于此值发生心血管事件20例,占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中正常血压节律16例(20%);异常血压节律64例(80%);未发生组正常血压节律31例(77.5%);异常血压节律9例(2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高血压患者ABPM可作为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要加强这些指标的监测及干预,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动态血压;心血管事件;关系

我国是一个高血压疾病多发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血压的患病率逐年升高。血压与老年人心血管病风险成正相关,血压越高,其罹患心血管病的风险也越大【1】。长期的高血压可导致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损伤以致衰竭,因此血压的控制对于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动态血压(ABP)能较偶测血压(CBP)更好地反映血压的动态变化,越来越被临床重视。本文应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监测,以了解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取我院2013年-2015年收治的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均符合2005年修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67-82岁,平均(70.2±5.4)岁,病程2-32年,平均(11.3±2.2)年。按发生及未发生心血管事件进行分组,发生组80例,未发生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的患者均在停将压后3d行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监测仪器选用无创性携带式全自动血压监测仪,监测时间为24h,每隔半小时进行一次,监测期间其他日常生活不进行调整,保持原样。

1.3 监测指标 ①24 h平均收缩压(24h SBP)与舒张压24h DBP);②白昼血压:白天(6:00~22:00) 平均收缩压(dSBP)和舒张压(dDBP);③夜间血压:22:00~6:00)平均收缩压(nSBP)和舒张压(nDBP);④平均脉压(mPP);⑤血压昼夜节律:夜间血压下降率=(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100%,值≥10%属血压昼夜节律正常(勺型),<10%属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0~10%非勺型)。

1.4 统计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用SPSS 18处理,数据平均数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动态血压指标比较。发生组各时间段的血压水平高于未发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动态血压比较(mmHg)

2.2 发生组中以平均脉压60mg为界点发生心血管事件率比较。mPP60mg为界点,高于此值发生心血管事件60例,占75%,低于此值发生心血管事件20例,占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血压昼夜节律情况比较。发生组中正常血压节律16例(20%);异常血压节律64例(80%),其中非杓型35例,反杓型21例,超杓型8例;未发生组正常血压节律31例(77.5%);异常血压节律9例(22.5%),其中非杓型5例,反杓型3例,超杓型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我国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脑卒中,其发病率为250/10万,是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5倍。随着年龄的升高,脑卒中的死亡率也逐渐升高。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是收缩期血压在白昼、夜间、24小时平均值明显增高,而舒张期血压在白昼、夜间、24小时平均值轻度增高,脉压差增大,血压昼夜节律存在。影响其血压增高的因素有年龄、动脉硬化、器质性疾病、各种代谢综合征以及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改变等。

既往有研究指出,认为舒张压升高是一种病理状态,外周阻力增加,导致舒张压升高;而收缩压升高是正常血管衰老的结果,将高血压管理单定义在舒张压【3】。以此同时,另有学者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收缩压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更密切,而舒张压只在45岁以下的年轻人中起主要作用。从此人们对收缩压升高开始关注,认为收缩压、舒张压与心血管风险的关系受年龄影响。最近有学者指出,收缩舒张双期高血压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死亡及所有心血管病事件发生风险都显著升高,为血压正常者的1.3~3.1倍,认为高血压的管理应为两者相结合,且逐渐被业内人士认可【4】。

2013《ESH/ESC動脉高血压管理指南》指出:24小时动态血压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和心血管病发生、死亡相关性比诊室血压密切。在预后研究显示24小时动态血压与脑卒中的相关比诊室血压更密切,24小时收缩压与致命和非致命性相关心血管事件和/或总死亡率密切程度比诊室血压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动态血压水平高于未发生组,表明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结合以往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舒张期血压升高,即使在中青年中,也可表现为靶器官损伤及心血管风险增加,应予以积极治疗,降低风险。收缩期血压升高,无论年龄大小,与靶器官损伤及心血管风险增加都紧密关联。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降低血压,控制达标,是保护心血管健康的“硬”道理。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发生组血压昼夜节律中“非杓型”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发生组。血压昼夜节律变异与体力及脑力活动交感、迷走神经的昼夜变化有关,老年人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减退容易出现“非杓型”血压变化。有文献报道,老年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是靶器官损害的指标之一,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增高【5】,与本组研究结果一致。

国外有研究指出mPP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其预测价值甚至大于收缩压及舒张压,并将动态脉压作为预测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指标,原因是脉压升高预示着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极大【6】。本研究中笔者以脉压60mg为界点进行分组,结果发现高于此值发生心血管事件60例,占75%,低于此值发生心血管事件20例,占25%,与以往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监测动态血压对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及干预具有重要作用,在治疗中,一旦出现平均脉压增大、血压昼夜节律变异等情况,应警惕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666.

2. 卫生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S].2013:12-18.

3. VA Cooperative Study Group on Antihypertensive Agents. Effects of treatment on morbidity in hypertension. Results in patients with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s averaging 115 through 129 mm Hg. JAMA. 1967; 202: 1028-1034.

4. 王会明; 张爱元.高血壓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5):486-487.

5.洪树辉,侯存月. 用动态血压监测老年高血压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初探.现代医院,2010,6(8):26-27.

6. Wei FF, Li Y, Zhang L, et al. Association of target organ damage with 24-hour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levels and hypertension subtypes in untreated chinese. Hypertension. 2014; 63: 222-228.

猜你喜欢

老年高血压关系
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在高血压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
氨氯地平与松龄血脉康合用治疗老年高血压临床观察
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探讨
缬沙坦分别联合氨氯地平和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对比
不同脉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分析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