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场所精神”出发探究城市老街区中片段性历史建筑与整体街景营造的关系
2015-10-21张亚军
摘要:
文章从“场所精神”的角度来剖析具有着片段性历史建筑存在的城市老街区,探寻历史建筑与老街区街景营造之间的合理切入点,然后以塑造老街区街景的场所精神为出发点,提出整合片段性历史建筑与整体街景营造之间的策略。
关键词:现象学 街景塑造 历史建筑 场所精神
引言:
老的东西不会再生,但也不会完全消失,曾近有过的东西总是以新的形势再次出现。
————阿尔瓦·阿尔托
城市中的老街区是我们感知城市精神的重要媒介,随着时间的变化,能够体现老街精神的历史建筑,也呈现出整体——片段——消失的趋势,随着街区中历史建筑的消亡,老街区正慢慢丧失它特有的“场所精神”。因此我运用场所精神视角来观察历史建筑在老街区街景营造过程中的作用,运用“社会—空间—现象”的基本原理来考察老街区的人们活动与场所营造的关系,探求出一种合理整合老街区片段性的历史建筑与整体街景的营造策略。
重庆作为一个山地城市,在建筑营建中吸收了环境因素,立体的城市就是对山地地貌的最好体现。此外重庆经历了开阜城市、陪都等特殊的历史阶段,大量能够体现重庆地域特色的建筑以片段性散布于城区街道内。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能够体现重庆传统建筑的营造观念和时期代特点的历史建筑,虽然是以片段性存在于街区中,但却构成了一种人们对于街景的独特认同,而这种认同感就是街景营造中能够保持独特性的重要着手点。
1.场所与场所精神及其应用
场所精神源于古罗马人认为每个场所均有自己独特的守护神,这种对于场所精神的神话性描述也强调了它的一种特性——唯一性。现代建筑理论家舒尔茨对于场所精神形成了一种明确的定义: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或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每一个场所,都有它特定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可以用具象的方式体现出来。
场所精神运用于老街区街景的塑造时,我们不仅从实体建构的方面来发掘传统街区中价值体现,而应从知觉的层面去看待场所形成的过程中,指导着人们进行自发性的街景营建过程中的情感性因素,剖析对人们这种情感的形成起到指引性作用的具体性事物,从而进行老街区街景的营造。
2.从场所精神的形成角度来看待城市老街区街景营造
老街区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及历史事件对于街区的的影响,同时老街中住户自身对于街景的营造理念看似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其实都是对受到所在城市大环境影响的潜意识反映。
2.1老街区街景形态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动态平衡
老街区本身在形成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自己固有的的历史文脉,体现出自己特有的场所精神,这种街区自身的场所精神决定了街区的基本形态在一定时期内,由于本身的功能、居民的生活方式、居民自身的营造理念等几种元素相互作用,保持了一种动态平衡。
2.2历史建筑形成了老街区街景自身新的动态性平衡发展的起点
从历史建筑形成的背景来看,它不仅是当时特殊历史背景下的见证者,同时也是老街区改变原有的动态性平衡引导者。由于老街区在漫长且相对平静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街景,在一定时期内呈现出一种动态性的平衡,但由于重要的历史事件在某一时期内对居民的营建方式产生一定影响,(如抗战时重庆作为陪都的历史,使得现在重庆渝中区的很多街道中都可以看到与抗战相关的历史建筑)反应在街道整体面貌上就会出现有别于原始面貌的调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街区固有的场所精神,形成了新的场所精神,老街区往往会以此为转折点开启新的街景营造的自身动态性平衡。
2.3老街区街景营造中历史建筑发挥的“引导”作用受条件限制
从老街区的自身状况考虑,历史建筑对街区居民进行街区营造过程中的自发性行为进行引导,从而改变街区的整体街景,这就需要街区本身功能能够在长时间内不会改变,并且街区与其他街区之间的界面性划分需要十分明确。
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的角度来考虑,国际式建筑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对于对于建筑美学观念的引导,街区之间的界面也在逐渐模糊,各个街区所固有的场所精神也在相互融合,在城市这一大背景下,街区与街区的形态越来越相似。
3.老街区内片段性历史建筑参与街景营造的策略性分析
通过前期从场所精神的角度分析老街区的街景营造关系,在结合前期分析的结论提出了片段性历史建筑与街景营造的相应策略。
3.1通过分析老街区街景现状——确定历史建筑在老街区街景营造中的地位。
对于老街区的现状的分析,确定现阶段老街区的基本功能与街景风貌,观察现阶段老街区有没有区别于其他街区的显著性特点,进而确定历史性建筑应该以怎样形式出现在老街区街中。
3.2引导公众与历史建筑的互动——提倡以“人”为媒介的历史建筑与街景营造的关系
在老街区的街景营造中,通过增强老街区内部的居民与历史建筑的互动性,提高历史建筑所特有的场所精神对居民的潜意识影响,在此基础上居民自发性建设中对体现历史建筑场所精神的具体意象就有一种模仿的行为,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以“人”作为媒介的历史建筑与街景营造之间的关系。
在居民对街景自發性营造的过程中,由于自身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仍需要建筑师与规划师的参与,因此通过对历史建筑立面的尺度、材质、装饰风格等的具体性分析,形成一定数据及文献资料,在居民对街景的自发性营建过程中实现资料的转译,也是实现实现以“人”为媒介的历史建筑与街区街景营造,
3.3合理规划——保证历史建筑与老街区街景的平等对话关系。
首先平等对话指的是在老街区街景规划中,尽可能保证历史建筑的完整性,而完整性除了指我们对历史建筑的本身进行大规模修复,而是在我们在进行街景的塑造时,尽可能的还原历史建筑固有的场所精神。
其次平等对话也是指,老街区与历史建筑不应该是一种包含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交融的关系,在历史建筑中可以看到街区对于它的影响,同时在街区的营造是也可以看出街区的表面呈现对于历史建筑的呼应。
结语:
当我们从场所精神的角度来看待老街区的街景时,老街区所具有的场所精神,从空间上呈现出了片段性,从时间上呈现出动态性。随着时代的变迁,老街区中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留下来,在老街的街景过程中,历史建筑应该以何种姿态进行整体街景的塑造,又有着不同的诠释性做法,因此本文以老街区街景动态性发展过程中,历史建筑对于它的影响为切入点,来探讨在老街区中片段性存在的历史建筑与整体街景营造的关系,探求出一种合理整合老街区片段性的历史建筑与整体街景的营造策略。
参考文献
[1]周剑云 现象学与现代建筑 [J] 新建筑 2009(9)
[2]倪梁康 “建筑现象学”与“现象学的建筑术”关于现象学与建筑学之间的思考 [J] 时代建筑 2008(5)
[3]季铁男 现象学理论作为当代建筑学的基石[J] 建筑师 2009(4)
[4]郑时玲 建筑空间的场所体验 [J] 时代建筑 2008(6)
作者简介:张亚军(1989-),男,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硕士
单位: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