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文试题研究》——课题研究总报告
2015-10-21陈明学
陈明学
摘 要:高考语文古诗文试题应服从人才选拔的需要,从常模参照考试的特点出发,追求命题、测试、阅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高考语文古诗文试题应加强试题的综合性,突出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注重语感,尽可能结合语境考查考生的古诗文素养。要在主观式试题与客观式试题相结合的同时,更加注重主观式试题。还应加强对语言文化积累和课外阅读的考查。古诗文试题是高考语文试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有效地复习迎考,而且对于更好地搞好古诗文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同时对于促进高考古诗文考试内容和形式的科学化,更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考语文;古诗文;试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诗歌的重要性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高中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古诗词鉴赏在中学语文阅读能力中是属于较难的一个层次。在高考中,古诗词题型的考査已经由原来的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即由选择题变为笔答题,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对象之一。据统计,也成为历年高考中考生失分率最高的一部分。随着古诗词鉴赏部分在高考中分值的增加,试题的难度也在相应地增大。这样即使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能拿到高分。这种现状暴露了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以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着重讲练此部分,并给与学生有效的指导。目前,普通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尚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为指导,不能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生搬硬套。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进行一番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总结近几年来高考测试的内容以及趋势,发掘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的规律,并不断丰富发展古代诗词的教学理论,以便更有效地促进高中古代诗词鉴赏教学,使师教提高高考复习指导的效率,使学生更方便、更容易地掌握古诗词鉴赏这一部分。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鉴赏力
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就要加强古诗词鉴赏教学。一个人精神境界提高了,才能具备一种较好的审美能力。加强古诗词教学,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从人的精祌世界,特别是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会有比较高的品位和审美情趣,才会对文学作品做出合适的鉴赏,而这些大多是从文学阅读、古诗词欣赏中得到的。首先要感受作品的语言,这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第一歩。文学作品的形象必然是通过文学语言来塑造的。让学生抓住作品的语言来分析形象,才能做到与文本对话,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其次,在让学生解读时,教师要鼓励多元解读。个性化的解读是力-其枳极意义的,每个学生的解读必然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以会带有个性的特色,读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要先尊IE生的阅读感受,进行批评和讲解。
2.审美能力
培养审美意识:现在高中生审美意识低下,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自觉地培养审美意识,便辯雜汲取人生的智慧,得以迅速成长。比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可看出陶詩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以及作者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厌恶,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从而使诗歌具有自然真挚之美,表现出陶诗独有的魅力。
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像力、创造力等。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在扫清字词意思后,要善于引导学生抓意象,营造诗歌意境。然后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由此,学生审美感知和联想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学生自然会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体会古诗词独有的魅力,这比老师单方面的教要有用的多。
3.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若没有积累,是不会写出好文章来的。古诗词的内容丰富,是学生平时积累的好素材。如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书,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古诗词中有很多优秀的诗句,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材料。若要表达爱国之情,就可引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名句,來增强文章的气势。若要表达自信心,可引李白在《将进酒》中写到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都是高中生需要积累的好素材。学好古诗词,对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感受语言魅力,培养美好情操
回首中国古诗词,我们会发现这其中有太多的精彩和璀璨。古诗词以其独特持久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我们后人去欣赏体会。当然,古诗词课堂教学对塑造古诗词学习者的健康的本质和美丽心灵,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古诗词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如对祖国的忠贞、对本民族的热爱、对山川河流的赞美、对责任大义的担当、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这些都为古诗词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感悟自我价值的样本,在强化他们的审美能力的同时,也强化了他们的自我价值高度。文学修养深厚的林语堂先生曾说:“中国的古诗词既内容广泛,又令人印象深刻,而且特别值得注意重‘意尚‘神,这等同于一种宗教感情抒发,对于移情陶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切又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分明是不与恶同流合污的宣言;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了无私的奉献精神;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包含着不息的报国热情,诗人即使在处境困厄的情况下,也并不悲观埋怨,心中依然想这国家,想着什么时候可以为国效力,这样一片赤诚之心怎不让我们感动;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又是一首感动世人将千古流传的绝唱。
可见,古诗词有着培养美好情操的功能。“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教育理论不包括美育的研究,就是不完备的理论。古诗词教育若是缺乏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的教育活动进行美好情操的教育,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语文学科每个板块都有美育的任务。但,古诗词的美育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远远超过了数理化等学科。古诗词的美育必须依照自身的特点去选择途径和方法,不能混同于一般的审美教育。每一位古诗词教育者都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古诗词教育的特点进行美的教育。
古诗词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慢慢感知社会,认识人生,把握人生价值取向,明确自身的奋斗目标,树立起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的责任感。并熟练地运用和驾驭祖国的文化,强化文化的应用能力。古诗词毫无疑问是对古诗词学习者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古诗词课堂教学作为祖国文化、祖国文学艺术以及人类文学艺术和人类文明的传播方式,对古诗词学习者的心理成长和品质形成有着责无旁贷的培育、教育责任。古诗词学习者在读古诗词的过程就是读人生、读社会的过程。这样我们的古诗词学习者必然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两脚书橱,而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一代新人。
2.品味经典语言,增加文学素养
从建国到当今社会,古诗词学科的性质,一直是学术界关注与争论的焦点。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有时过于强调古诗词的工具性,有时过于强调古诗词的文学性。时到当今社会,争论并没有停止。但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古诗词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规定,反映了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教育思潮的相互融合。古诗词教育者于漪老师曾这样解释到:工具性从课程角度来讲是实用功能,培育古诗词学习者运用文化文字的能力,而人文性是熏陶感染,是文学艺术功能,在人生态度、生存观点、感情态度方面熏陶感染,提升做人的道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回望我国悠久的文学艺术时空,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在这里有祖先们在《诗经》中率真地歌唱,让后代的我们现在依旧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无比热爱。
从这里我们自然联想到魏晋南北朝阶段的不安,也惊喜地看到文学在这时走向了自觉,不禁眼前浮现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妙风景。引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景象都索然矣。”四古诗词发展到唐朝,可以说是到了古典诗歌的高峰,出现一大批杰出的诗人,有初唐四杰,有盛唐的李白和杜甫,有中唐的韩愈和孟郊,还有晚唐的李商隐和杜牧,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如果把唐诗比作一座非常大的山峰,那聪慧的宋人面对这座高山,另辟蹊径,创造出宋词。宋人是另辟蹊径,开启了好议论,重理趣,以文为诗,追求平淡的诗歌发展方向。
古诗词又是特别注意讲究炼字的,可以说古诗词是一种最高的文化艺术。古诗词的文化优美形象、博大精深。古诗词对文化的要求不止高于人们的日常口语,而且也高于一般的书面語。古诗词课堂教学可以培育古诗词学习者对祖国文化的敏感度,强化他们的文化表达能力。就文化的发展来说,我们在古诗词学习中可以产生以下结论:
典雅的文言是白话极好的根基。我国经过了长时间的内忧外患,最后会不败,归根到底原因在于文学艺术。可见,文学艺术对我们国人的精神有着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古诗词,特别值得注意是中学古诗词教材中精选的古诗词,经过几千年的磨练,演变为一种尤其精致的文化。其中包含着古诗词人的智慧。古人在文化运用中表现出来的那种灵性,让我们后人惊叹不已。古诗词课堂如果不学习古诗词,那不就等于至宝山而空回吗?中华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现代汉语与古汉语血脉相连。朱自清先生就曾说过:“人情或人性不相远,而历史是连续的,这才说得上接受古文学。一古诗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结晶,其文化的含蓄隽永历来为人称道,其中成语典故,经典史实,幽美的意境,哲学的思辨,都对学好现代汉语有很好的帮助。就文章写作来说,字词的推敲应用是一个基本功,可以让古诗词学习者了解古人是如何谴词造句的,对古诗词学习者自身的表达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感受诗词技巧,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学习是综合的学习,每个知识点的学习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听说读写是教育应该培养的技能。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技能的培养都会影响这作文水平的高低。作文是一种综合训练,作文与听说读相辅相成们相互促进。听读是说写的前提,说写则是听读的深入,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学习古诗词的过程应该就是培养语言能力的过程,试想,一个鉴赏古诗词能力强的学生在运用语言写作的能力上怎会差呢。
古诗词教学中培养的学习者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感知能力都对写作有极大的帮助。学习是写作的根基,写作是学习的创造。听、说、读的实践功能可以带动写的能力提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学习教给人以理念,教会人去想象,在学习中不断充实精神日常生活,完美自我品质,提升人生境界。学习是作文文案资料的重要来源,作文是对古诗词学习者观察力、想象力的综合训练,也是体现古诗词学习者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形式。“同时在欣赏中外文学诗词歌赋的过程中,欣赏文化,感受诗词歌赋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特别值得注意是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对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更要充分利用。古诗词形式精致,文化精致,经历了时间的历练,我们现在依旧被感动着。我们老师在安排课堂教学时,就要善于带领学生去体会作品里的情感,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体会出来,与古诗词学习者一起感受作者的心灵世界,以情动人,古诗词学习者在审美的愉悦中也自然知道了文章是如何练就的。”文化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其本身蕴含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学艺术内涵,人们在通过自己的母语进行学习、写作、交际时,总是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化文字所暗含的思想文学艺术、人生态度的影响,其浸润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只有拥有了丰富的文化,才能有缜密的表达,而古诗词作为一种精致的文学样式,文化的优美、精练、准确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古诗词学习者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就是欣赏文化,感受意境的过程。只有将学习中获得的每种知识和能力累积起来,才能厚积薄发。古诗词学习者的文化库存量才能越来越丰富,思维才能越来开阔,写作时才能有更大的灵活性、灵敏度,并准确地审题,遣词造句。
(2)参加调查的古诗词学习者情况。在已经选取的学校中,分别从高一、高二、高三年级中选择各自的文科普通班、文科重点班、理科普通班、理科重点班的学生。
这样,就选取了三个年段的共12个班级的660位古诗词学习者作为调查对象。然后拜托我的同学科的同事帮我发放这些问卷,本次调查发放了660份问题答卷,最后全部收回。
2.调查问卷的设置
考虑到学生的配合情况,以及本人所在学校的实际,本人此次调查设计的均为客观题,总共是15个题目。调查的重点是各年级古诗词学习者对古诗词的喜好情况,以及学生对古诗词教育者的教学方式的评价,还有古诗词学习者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困惑,等等。
3.调查程序的安排
(1)寻找查阅相关的资料,参考相关的文献和问题答卷,整理适合绍兴市新高考背景下的古诗词学习者水平的问卷。
(2)为了预防问卷的错误发生,本人先让本校本人教学的两个班级的各两个学生参加了试测。我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调查,没有发现明显不恰当的地方或不易读懂的语句。
(3)正式调查。请6位古诗词教育者分别在12个班级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之前请古诗词教育者对古诗词学习者说明了注意事项,如:此次调查的目的,这样竭尽所能避免对古诗词学习者的感情抒发产生不利影响,使之配合调查。
(4)统计和思考问题答卷。我在调查结束后尽快地统计了数据,有些数据是在意料之中的,有些数据多少还是让我有些意外的。总之,通过这个正式的调查,我确实发现了一些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对我校的学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是我对此次调查的一些分析和思考。
七、课题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
(一)古诗词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1.古诗词学习者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的分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用心学习的动力,只有古诗词学习者有了探究古诗词的兴趣,他们才会把古诗词的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高考要考、不得不学的一件差事,一件苦差事。只有古诗词学习者处于乐学的状态,才能真正的谈得上是在欣赏古诗词,才有强化古诗词学习者的欣赏能力这一课堂教学目标。从调查结果来看,有42%的人是表示喜欢古诗词的,另有22%的人表示对古诗词有点喜欢,还有12%的人表示无所谓,有26%的人表示不太喜欢。由此看来,古诗词学习者对古诗词感兴趣的人数多于不感兴趣的。在这里,我们看到多数的古诗词学习者还是潜意识地接受古诗词的,这正是我们新高考背景下古诗词课堂教学的一个有利根基,所以古诗词教育者要带着十足的自信心,进一步诱导古诗词学习者的兴趣,深入开发其潜能。
我们接下来看下一组数据,古诗词学习者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也成了不少古诗词学习者学习的动因。在古诗词学习动因的调查中,有14%的古诗词学习者表示原因在于感兴趣而学习古诗词,有55%的古诗词学习者表示原因在于考试的需要,还有31%的古诗词学习者表示原因在于古诗词教育者的要求和课本的设置。
结合这两项调查数据,本人认为这其中存在一个问题,我们要认真地思考:
为什么会有很多的古诗词学习者对古诗词表示不喜欢呢?本人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1)首先有教育者方面的因素。在“教师的课堂方式影响你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了吗?”的回答中,有35%的古诗词学习者认为影响很大,60%的古诗词学习者认为有些影响,只有5%的古诗词学习者认为没什么影响。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兴趣是来源于老师的(当然,这么大的比例,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想这与我们学校的生源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习自主性相对弱。)
在”你接触古诗词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的回答中,有63%的古诗词学习者表示为课本教材,25%的古诗词学习者表示为教师补充,12%的古诗词学习者表示为课外学习。
在教育者带着古诗词学习者整理古诗词有关知识的情况回答中。16%的古诗词学习者表示为时常,6l%的古诗词学习者表示为有时,23%的古诗词学习者表示为很少。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教育者在古诗词学习者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我们的课堂也是古诗词学习者获取古诗词的最主要的方式。
可见,教育者和课堂对古诗词学习者的影响之巨大。
所以教育者的课堂教学理念必须要跟随新课标的要求。重视古诗词的教育意义,重视课堂的安排,多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另外,教育者的课堂教育方式也要改进,课堂要努力求好,要精心设置课堂语言,认真设置课堂提问,要目标明确、内容准确、方法恰当,课堂安排紧凑而有波澜。
其实,课堂的影响绝不仅是对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它影响的将是整个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学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看到这些数据,我们古诗词教育者要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现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古诗词学习者自身的因素。从调查中发现,我校的学习者在小学和初中接触了一些古诗词,但很少有学生把以前学习过的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学习多是被动的,因为课本里有,因为老师要求背,因为家长要求多读,学生很少有主动从课外书中去汲取这方面的营养。所以,主动性没有,也就无法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也就长期处于一种不乐学的状态了。不过,在调查中,我也发现,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曾经有学习古诗词的愿望的,也曾经努力过,但当遭遇了经常的“读不懂”“不知所云”后,就慢慢放弃了。尤其是现在的高三学生,面对高考的压力,一首首晦涩的诗词,一道道艰深的题目,让他们云里雾里,不知如何是好。这也就难怪学习者的厌倦情绪了。我们教育者面对这些情况,更要保护好学习者的潜在的学习愿望,也要引导那些丧失信心的学习者能重拾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结合古诗词学习者学习古诗词兴趣和动因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大部分的古诗词学习者依然对古诗词感兴趣。可是由于考试要求、课堂安排、学习任务太重等等因素,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在古诗词学习中真正感到审美的愉悅。然而,我想,如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能够在教育教学方法上采取一些措施,也许会使更多的学生真正喜欢起古诗词。哲学上说,外因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内因,外在因素可以转化为内在的积极因素。由此可知,教育者在培育古诗词学习者对古诗词的兴趣上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
2.古诗词学习者学习古诗词的障碍的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有63%的古诗词学习者认为鉴赏古诗词时最大的障碍是语言隐晦,31%的古诗词学习者说弄不清楚表现手法、艺术手法,6%的古诗词学习者认为从来读不懂,不知诗词所云为何。这些学习障碍,一方面与古诗词本身的特点有关,古诗词是凝练的艺术,字数、韵律都有限制,这就肯定导致古诗词表达上的含蓄、思维上的跳跃。还有些句子由于古代生活习惯表达习惯的差异,导致语言表达与现代有差异,比如一些倒装句的运用。这些都影响着我们的读懂。另外对于术语的把握,主要是由于学习者用惯了明白晓畅的现代汉语,也由于现在学生的文学素养偏低,当然也有教育者的讲解不当的因素,所以,导致古诗词学习者对术语的一头雾水。
另外,在“你平时喜欢读什么文学作品”的回答中,只有6%的古诗词学习者选择的是古诗词,76%的古诗词学习者选择的是小说、散文、漫画等。我想,如果选项里有“网络文学”的选项的话,选这个的比例应该也不会小。可见,古诗词学习者更潜意识的接受的是直观性、趣味性的信息,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去体味隐晦含蓄的古诗词。而古诗词的学习又是一个重累积、重涵养的过程。没有平时的点滴积累,当然也难成就古诗词涵养了。
从这次的调查结果來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总体而言,以绍兴一中分校为代表的绍兴市的新高考背景下的古诗词学习者的古诗词学习现状不能让人满意。通过调查以及与古诗词学习者的交流得知,大多数古诗词学习者对古诗词是有潜在兴趣的,也清楚古诗词学习的重大意义,但实际情况却是,学习中不能真正提起兴趣,学习中有太多困难。
教育者的作用也绝不容忽视。因为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了古诗词学习者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且还是古诗词学习者获取古诗词知识的主要途径。
所以,本人认为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现状无法令人满意,而问题的解决又是那样的迫切。对此,我们教育者要清醒认清其重要性,更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正确深入研究古诗词课程的基本特点,深入研究新课程的要求,正确把握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与特点。这样,我们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才有可能获得一定的成效。
(二)古诗词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
1.教学模式单一
古诗词教育者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难以贯通多样的教学方法,难以给学生新鲜的感觉。
常见的古诗词教学是串讲法,即由教师讲解为主要方式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往往是先读,然后教师讲解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然后再具体讲解语句含义,然后说说诗词中的情感,最后背诵古诗词。这种教学方法确实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有利于教育者掌握教学进度,也简便易行。但是,这样单纯由教育者讲授,学生就容易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训练培养其阅读与表达能力,更不利于学生从内心地去接收古诗词中蕴含的精神,那么,我们所说的含英咀华就势必成了一句虚话。当然,如果能配合其他教学方法穿插讲授,运用得当,也许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我们的古诗词课堂还有以下几种常见模式:
问答法。由于现在说到底还是应试教育,学生读高中最终还是为了走进高校大门。
所以,训练学生思考和答题技能也就自然成了教育者关心的问题。那么我们的课堂就变成了老师不断的问,学生不断的答。当然,问题是可以启发思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但问的多了,也未必是好事,有些问题很简单很直接,那么学生就没有思考的积极性,而有些问题太难了或者有些脱离诗词了,那么学生就无从思考了。
所以,我们的古诗词课堂,可以用问答式教学,但我们的教育者一定要在课前做好准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的表述也要清楚明白,问题之间也要注意一定的连贯性。
练习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指导古诗词学习者自学教材后,由学习者独立完成一定的书面作业,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古诗词鉴赏是现在高考试卷中必然出现的试题,运用练习法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试能力,所以这样的课堂在我们的高中校园里也是很常见的。不过,这样的方式适于偶尔用,试想整节课的练习,学生一定有枯燥单调的感觉。
课堂无定法,我们的教育者有自己的风格和习惯,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过我想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实践中多给学生新鲜的感觉,让学生期待古诗词课堂,而不是面对古诗词课堂就唉声叹气。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古诗词学习者的欣赏能力做了规定“学习欣赏古诗词、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古诗词、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诗词歌赋意蕴,不断获得新的学习感受。”
2.评价机制单一
如同任何教育一样,古诗词教育的效果究竟怎样,也需要测量,需要评价。教育评价一般是指运用科学方法搜集有关教育现象的数据资料,分析所得结果并做出价值判断的系统过程。考试评价是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考试是评价的一种方法和基础。
而且考试评价是教育评价中一个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而高考可以说是考试评价中较高规格的评价,高考目前已经作为指挥棒在时时指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
高考体制不变,应试教育就不会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因此,渐渐地,我们的多种评价方式被考试这一单一的方式代替。大考小考,月考周考,学生似乎时时都在应对考试,我们教师也只能在迎合考试,为考试而教学。
古诗词的考试评价是鉴赏简答题,这就导致了我们的课堂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代、用典、卒章显志等古诗词专业术语,而欣赏感悟被轻描淡写,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被当作一种奢侈,这怎能不让人无奈。
当然,教育者会以应对考试评价而机械教学,原因在于潜意识里有一个想法,如果花非常多的时间引导古诗词学习者欣赏古诗词之美,不如多让古诗词学习者记住测试时常使用的术语,重点讲解问题的解答方式,形成解题步骤化,进而在新高考背景下得到优异的成绩。曾经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在一次古诗词检测中,我发现我班里的很多学生都对一个题目回答为“以乐景写哀情”,而这题目绝不是这样回答的,我疑惑着,讲解的时候就有意询问了学生,为什么都写“以乐景写衷情”,不少学生说,上星期做的题目里刚刚出现过。由这件事情可见,很多学生根本就不懂一些术语的含义,也不知道诗词在讲什么,只是为做题目而把能想到的都写上,来碰运气。可见我们的很多教学是失败的,并没有把知识真正地教给学生,而只是把知识点一股脑地推给学生。看来我们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急需改进呀,我们的高考政策是不是也应该有所调整。
3.學习兴趣淡薄
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对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由于我们的教育者在课堂教育环节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一首首绚丽多彩的佳作名篇,丧失了它原有的吸引力。再加上高考的迫压感,这样古诗词学习者学习古诗词的动机不是为了强化自身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而变成了应对测试对付检查。不见审美,只见功利,诗词课堂教育明显被高考化了。我们又怎能把责任全推给古诗词学习者,我们现在的社会,不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物质,追求功利,追求短、平、快吗?我们还美其名日地称这是向时间要效益。
可以想到,实际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是没有办法梦想成真让古诗词学习者受到古代文学艺术熏陶、热爱古典诗词的。有可能还会适得其反,败坏了古诗词学习者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当古诗词学习者对古诗词没有办法产生一定兴趣的时候,怎能指望古诗词学习者在课程结束后潜意识的去学习、欣赏古诗词呢?而我们新高考背景下古诗词课程的最后目的是强化古诗词学习者的古诗词文学素质,为古诗词学习者的一生学习过程构造踏实的基本功。可见,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得不改进我们的古诗词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八、通过本研究引发的思考
(一)新高考背景下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研究
1.古诗词学习者心理发展的研究
新高考背景下的古诗词学习者介于未成年期和成年期之间,身体的所有方面都开始不断的发生改变,这样也给他们内心的成长带来了潜移默化的改变。重点体现在智商开发和性格发展两个方面。“与初中古诗词学习者相比,高中古诗词学习者在古诗词学习的自觉性、目的性、思辨性和独立性方面有明显的进步。”
(1)古诗词学习者智商水平的发展特点。
新高考背景下的古诗词学习者对古诗词的深入研究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形式运算过程,古诗词学习者可以进行进一步想象,依据理论表达出每种虚拟思维,进行程序论证,验证虚拟思维,产生每种可能的结果。这种思维特点表明这种对古诗词的深入研究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来来回回想象的过程中,个体慢慢创造了自己的对古诗词的深入研究观点。他们不再像初中生那样把关注点放在问题的表面现象,而是更加关注思考古诗词的原始表达意义,潜意识的接受思考感受那些可以诱导他们对知识的迫切希望、探索精神和发展实际操作能力的问题。而且新高考背景下的古诗词学习者这时已经拥有相对的学习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学艺术累积,因此,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演变为新高考背景下古诗词课程的首要任务。
(2)新高考背景下的古诗词学习者的性格发展特点。
①主观思维的发展。高中的古诗词学习者一般都开始进入心理发展的断乳期,在语文学习中往往表现出特有的思辨性。他们也懂得观察事物、积累生活、博览群书、探究问题和个人素养发展的关系。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表现出的独立性倾向是相对明显的。新高考背景下的古诗词学习者处于身体成长的高端阶段,不止身体高度、身体重量等身体各个部位出现了“再次身体成长高峰”,随着身体不断的发生改变,以及日常生活、接受教育氛围的改变,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非常特别的表现就是认识自我的思维越来越强烈。他们潜意识的接受独立想象,而且有了相对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再像初中生那样过多的依赖古诗词教育者。新高考背景下的古诗词学习者在语文学习特别是古诗词学习中往往能表现出特有的思辨性,“他们在古诗词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更强的概括能力、议论能力和逻辑抽象能,学习用自己的观点、态度、理智和情感去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掌握知识、发挥才能。阅读中,他们能够注意到作品中诸多因素的复杂关系与变化,注意到作者多种表达方式的交替和综合运用,注意到古诗词的典范性并体会其文、质两方面涵蕴的美。这些特点都告诉我们古诗词教育者,对待新高考背景下的古诗词学习者要给他们相对的发展空间,要勇于放手,当然以上说法,并不是不接受教育者的主导作用。②个性表现的矛盾性特点。高中的古诗词学习者可以说,已经有了较为独立的思维模式,他们的生活体验也日趋丰富,情感表达也更加清楚,但是,他们毕竟还没有成人的成熟心智,所以还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因而高中的古诗词学习者在个性表现方面就出现了一些矛盾,比如,时而内向温和,时而外向张扬。这样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看到古诗词学习者的可塑性,要了解到每个古诗词学习者的个性,使用合适的方法竭尽所能让古诗词学习者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教育应该竭尽所能考虑到古诗词学习者的个性差异,新课程改革阐述出的合作学习就是适应古诗词学习者不同个性而发展起来的教育方法。③沟通的特点。他们迫切的希望朋友之间的情谊,与自己的亲人时常发生意见不统一的情况,这归根究底是个体对现实社会的反叛思维所诱发的。古诗词教育者就应该由内心出发的去了解古诗词学习者的内心想法,了解他们的需要,进行教师与学生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活动,既保护古诗词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意识又培育古诗词学习者的满足感。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古诗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因材实施教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考虑到古诗词学习者智商水平的差异性,因为“它主要影响到古诗词学习者学习的速度、数量、复习力度和运用其他事物上,进而影响学习的成绩”。由于受经济条件、学校规模的影响,我国很难实行小班化教育,绝大部分仍然是大班化教育,教育者不得不按中等水平对古诗词学习者实施教育。这个问题是困扰着全世界的教育问题。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弹精竭虑,策划了一些教育措施,我们还在不断创新,竭尽所能使不同智商水平的古诗词学习者都能得到发展。我们掌握新高考背景下的古诗词学习者的内心想法,就是要按新高考背景下的古诗词学习者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课堂教育,使我们的课堂教育摆脱随意性,使课堂教育质量也得到相应的强化。
2.古诗词课程标准要求的研究
新高考背景下古诗词新课程标准阐述出的“课程基本理念”共有三条:
(1)全面强化古诗词学习者的古诗词文学素质,充分发挥古诗词课程的育人功能。
(2)更加关注古诗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育,促进古诗词学习者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3)遵循共同根基与多样性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古诗词课程。
新高考背景下古诗词新课标指出: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采用各自特长的教学模式,努力在教学中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带着我们的学生去接受我们古典诗词的熏陶,从而帮助学生塑造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明的品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新高考背景下的古诗词学习者经过九年的义务教育过程的学习,已具备了相应的读写能力和判断能力。这时我们的教育者就应该让他们到祖国文化的海洋中去畅游,当然这其中也必然的包括古诗词这片海域,他们在学习文化的同时感受意境,在知识累积的过程中发展能力。我们知道,任何课,不仅是古诗词课,都有一个如何育人的问题,没有”无教育的课堂教育“,也不存在”无课堂教育的教育“。但是相对于其他课程,古诗词课程的育人功能更明显也更有效。我们要让古诗词学习者了解包括古诗词在内的优秀诗词歌赋是怎样跨越时空和文学艺术使我们每一个人激动不已的。可现实离理想总是有距离的,现在的大部分的新高考背景下的古诗词学习者,不读经典名著,不读古诗词几乎成了一种风气。教育机构的一切课堂教育围绕测试在转,”当测试演变为筛选最重要手段时,测试就从手段升格为目的,尤其是与获得文凭有关的校外测试(如高考)“,新高考背景下的古诗词
学习者既然要接受优秀文学艺术的熏陶,那从什么地方开始呢?当然是从祖国优秀的文学艺术开始,由古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诗词歌赋进而学习全人类的优秀文学诗词歌赋,由文学诗词歌赋再进一步扩大到其他诗词歌赋。所以,在新课程标准颁布的同时,还推荐了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
新高考背景下古诗词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的第二条中,还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古诗词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新高考背景下古诗词课程应关注古诗词学习者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育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对审美教育问题有这么长的一段表述是有重要意义的。审美教育,是古诗词学习者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我们的课程目标必须兼顾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这两个方面,同时还要兼顾学科本身发展。自从蔡元培、王国维等前辈学者表达出在教育机构里要进行美育以来,美育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熟点之一,人们也清楚的认识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广大成员的审美能力的高低,实际上即标志着该民族的精神文明所达到的水平。古诗词课堂教育是培育新高考背景下的古诗词学习者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古诗词不但本身是审美的对象,是学习欣赏的对象,而且通过学习古诗词,古诗词学习者的心灵得以美化,更加热爱祖国文学艺术遗产,热爱日常生活,开拓了古诗词学习者的视野,强化了古诗词学习者的欣赏能力。
新高考背景下古诗词新课标阐述“遵循共同根基与多样性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古诗词课程。”这里的“有序一是针对”共同根基“而言的,这里的”开放“则是针对”多样性选择“来说的。新高考背景下的古诗词学习者的古诗词学习是有一个”共同根基“的,这个共同根基就是那些经过九年义务制教育进入高中学习的古诗词学习者,他们的古诗词水平经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已达到了一个大致的标准,具备了相对的学习能力:他们有在古诗词学习上进一步深造的共同根基。进入高中后,面对新高考,这些古诗词学习者的学习自觉性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進一步明确了,学习的思辨性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进一步形成了。虽然还有地区的不平衡,有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但他们都有自己或高或低的欣赏水平。我们高中的教育者就可以循着这“共同根基”,在新高考的要求下,进一步引导学习者的学习志趣,促成其学习成果。
3.古诗词鉴赏考查重点的研究
“诗词鉴赏”成为高考语文试卷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分值也有扩大的趋势——从最初的3.5分到现在的8.10分,直接与诗词积累的考核平分秋色的鉴赏形式上,也从最初的以选择、填空等客观题型为主,发展到了现在的以简答、评价、对比等主观题型为主了。
某高中一线教师认为,“近几年高考诗词鉴赏题命题趋势为结合学生把握意象、意境的能力,考查学生把握诗词情感的能力;结合诗词的基础知识,考查学生把握诗词表达技巧的能力:结合学生自主探究、比较阅读能力,考查学生探究、比较阅读能力:结合学生语言品味能力,考查学生的语言感悟、炼字能力:课内语文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结合学生的整体阅读观,考查学生宏观把握诗词、鉴赏评价诗词的能力。”
另外,从《考试说明》的要求看,高考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应该为以下几点具体的内容:
①理解古诗词具体词语的含义。古诗词是语言的凝练,词句都是文学性很强的内涵很丰富的。正确理解诗词中的词语,对于准确鉴赏古诗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在阅读诗词时不等扫清阅读的障碍,即读不懂,那么,要鉴赏诗词也就谈不上了。②理解诗人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诗词,总是有诗人的思想精神在其中,高考是通过对概括诗词思想的考查,来检测古诗词学习者的整体概括能力。③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我们学习诗词,一个比较重要的目的就是学习古诗词的语言技巧,这也是诗词鉴赏考察的重点,几乎所有的题目都设置这个考点。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是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的总体要求。具体来说,是要求考生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基本考点包括:①古诗词中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思想的概况。②古诗词中信息的筛选。③作者在古诗词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况。④古诗词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由此看来,近年各地在古诗词鉴赏题的考察上考点分布是比较全面的。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堂练好学生古诗词的基本功。这个基本功表现在读、理解和表达上,尤其是对诗词意象、感情、语言、手法的分析更要成为我们语文课堂的重点。
这也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这样的现实下,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①夯实学习者的文言文的底子,这是鉴赏古诗词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一基础越扎实,对于鉴赏能力的提高越有帮助。古诗词教学与训练,要始终围绕这一基础。②感悟古代文学艺术魅力。要善于引导学生与古代作者交流,即古诗词学习者作为阅读者与作者交汇、沟通,作者虽是百年千载前的古人,但他们的心灵、情感、思想,却通过作品积淀下来,展现在阅读者面前。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超越单纯的字词句阅读,去感悟作品中鲜活的心灵。③在实践中提高鉴赏能力。鉴赏是一种品味的表现和能力的表现,这种品味和能力,不能通过死记硬背获得,它依赖于学习者的感受力和敏锐力,依赖于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积累,在这种积累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掌握古诗词作品的艺术规律,提高鉴赏能力。④培养学习者主动性与灵活性。古诗词鉴赏虽有规律可循,但又是主观性很强的活动,活跃的思维本身就是鉴赏能力的一种表现。
(二)新高考背景下古诗词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
作为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丰富生动的古诗词世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本人是依据新高考的要求按照以下要点来做的:
1.重朗诵,读感情
苏轼云:“三分诗,七分读。”“诗读百遍,其义自见。”“乃诗才几行,意则千里。”欣赏古诗必须通过反复的朗诵,才能理会其意境,通于作者的神思。“诗歌的审美过程是感性的,是个性化的,诗的神韵,也只能靠读者自己全身心反复朗诵,才能逐渐品味。因此,严羽说:”诗道亦在妙悟,朝夕讽咏以之为本。一<说文·言部》:“讽,诵也,从言,风声。诵,讽也,从言,甬声。一朱熹谈到读诗时说:”诗须是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一又说:“须是先将诗来回吟咏四五十遍了,方可看注。看了又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溶液浃洽,方有见处。由此可见,古人认为“朗诵是一种熟读精思。口诵心惟的状态,是一个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的过程”。
新课标强调“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而诗词语言精练、含蓄,意深言远,不同于其他文体的语言。它具有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的音韵之美,要品味诗词语言,就要多多吟咏诵读,在诵读中把握诗的节奏、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语词的强弱高低,从而领悟其思想感情。
“诗的节奏是音乐的,也是语言的。”本人把古诗词的朗诵分为三个阶段:音读、意读和情读。
音读即正确朗读,要求学生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特别是古音异读字、通假字、生僻字,这是任何朗诵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读准停顿,读准节奏。朱光潜说“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因此诗歌的诵读有明显的音乐性质,无论是古体诗,还是律诗、绝句,都要讲究节奏。比如四言的节奏是2—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诗的节奏是2—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也有2—2一l的停顿,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七言诗的节奏一般是2—2—3,“无边藤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平时讲话的节奏注重意义上的区分,而朗读古诗词的节奏应注重声音上的整齐停顿。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不能读成“在/水一方”。
意读即理解性朗读。学生在读中弄懂字词的字面意思,弄清诗句词句的大意。因为诗句的大意与朗读的语气语调也有某种契合的。如:白居易《琵琶行》对音乐的精彩描写,琵琶女的演奏开始如急雨般浊杂沉重,既而如私语般轻细,既而声音交错相杂,像大珠小珠跌落玉盘的清脆。一会儿又像黄莺啼叫般流利婉转,忽的又变为冷涩,直至凝结不动,在暂歇后,忽然又爆发雄壮的响声。在朗读这部分时,应时而急时而缓,时而激越时而婉转,时而高亢时而浅吟,诗句的含意、朗读的节奏、音乐的旋律、诗人的情感几者相互交融,不需教师多讲,学生自己在读中就能品味出诗的韵味了。
情读即带着情感朗读。叶圣陶说:“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朗诵的最高境界是读出作者的思想,读出自己的感悟,读者与作者融为一体。而这要建立在把握诗歌内涵的基础上。其实,要在读中明意、悟神,就先读透字音、字义、旬意,然后在欣赏朗诵中慢慢地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诗人的生命体验,领会诗词的无限意境。所以诵读应从读正确,读得有节奏,发展为读懂、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读到作者的心里去。就如叶圣陶談到美读:“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折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我们对古诗词情感的把握,用我们的感悟来走进诗人的心灵。这种吟诵的读法,是体会文章意蕴情感的桥梁。
如读杜甫的《登高》,可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个长年漂泊、老病孤苦的杜甫,站在广阔天地中、秋风瑟瑟中,面对无边的落叶和滚滚的长江,听着猿的哀啸声,想着自己的坎坷不顺,然后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传达出诗人沉郁顿挫的内心情感。
“古诗词是语言艺术,鉴赏时应以品读为核心。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参读、诵读、美读、比读、议读、评读、研读,各有侧重,各有特色。根据教学要求,选择不同的读法,力求每读一次,都有新的理解、新的收获,对作品的赏析‘更上一层楼。”朗读是以自由方式进行的。朗读既是审美判断的外化,也是美的创造。实践证明,反复诵读,不断加深理解,逐渐达到诵读者的感情与古诗词表现的浑然一体,这种古诗词学习法,对增强预感,巩固记忆等大有裨益。
在进行朗诵指导时,要注意以下几种不良倾向:一是朗读的方法单一,只是让学生自由读不加指导,或者让学生听不加训练,或者总是齐读无法体现个性,这都不利于学生对朗诵的兴趣。我们可以学学古人,摇头晃脑慢慢吟诵,甚至吟唱,要知道很多诗词本来就是可以唱的。当然,这对教师本身的诗词素养要求也较高。另外,我们可以将各种朗诵方式结合,如分角色读,重读等等。二是为完成教学任务的读,只是象征性地走走过场而已,谈不上与诗词本身的情感交流。三是在诵读前缺乏诗意的透彻理解,这样就缺少了感情理解的基础,缺少感情积累、酝酿的过程。这样就很难唤起学习者的共鸣,朗读的意义也就极大地削弱了。
人们常说古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不可言传的含蓄隐晦之处,就可以通过朗诵来让学生去体悟。”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多种形式的朗诵方式,使學生喜欢上读诗,从而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情感,引起共鸣的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
2.看意象,品意境
古诗词中的意象,是古诗词中的景,具体说是构成景的一些物象。它不是客观生活形象的模仿,而是根据客观生活形象创造的理想的审美形象,是渗透诗人情感的艺术形象。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艺术的任务就是创造意象。诗人的情感表达,主要是通过意象的呈现来实现的。”我们后来人现在还在品读古诗词,那原因在于虽然时间过了千年,但其中蕴含的感情却是相通的,清人张问陶《论诗》中云“好诗不过近人情”。
当我们找到了合适的切入点,我们就能与古诗词人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而这个切入点正是意象。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是领略其美感的有效方法。从古诗词的意象入手去解读古诗词,进而做到大致把握其内容。
艺术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凝神关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同时,我们也不知不觉地肃然起敬,竖起头脑,挺起腰杆,仿佛在模仿山的那副雄伟峭拔的神气。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读出古诗词的情趣,读到作者的心灵,一定要寻找那诗中具体的华丽的意象,把这些看似零散、无章的意象融会贯通。那么,诗词就有了生命,就有了思想。
关于意境,则是意象的组合。“意境为情趣意象的契合融贯。”最早是我国近代文艺批评家王国维提出的,袁行需把它定义为“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就是诗人把心中的情感和想法用他眼前的或想象的景来体现,所谓“一切景语为情语”。“意”,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如古人所言:“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景物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意中有境,境中有意,这就是古诗词的意境。”
古诗词教育者们在课堂教学时,常是这样处理:
①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将众多意象组合成画面的意境,偏重景物的客观再现;②通过深入研究作者感情,在再现的根基上,运用联想与想象而获得意境。
古诗词教育者们尽自己所能,或是创造情景,或是配上音乐,或是设置关键问题,来引导古诗词学习者入“境”。通常情况是,在古诗词教育者的这些引导下,古诗词学习者有了一些感悟,可一旦当古诗词学习者独自操作的时候,古诗词学习者就与诗词隔膜起来了。
那么,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教学时,教师就要有效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鉴赏的这两个关键——意象和意境。
在学习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寻找诗句的意象。“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学生往往会发现玉笛、春风,而对于”柳“留心的学生却相对少。首先我们要承认学生已经找出的意象是典型的,然后再引导学生去发现”折柳“。那么”折柳“和本诗的意境有何关系呢,我的班级里就有不少学生产生了疑问,这样,我就便顺理成章地引着学生进入了”柳“这个意象的分析:”要理解诗意,就要知晓‘折柳的含义,关键就在于‘柳这个意象。“学生议论纷纷,但还是一头雾水,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哪些和”柳力有关的,这样就有学生想到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
至此,学生对”柳“的大致意思有了认识—似乎和送别有关。说到这里,就有学生很激动地提出了:”柳“就是”留“,就像”莲'就是“怜”一样。是呀,表扬了此学生后,我就适时给学生讲解了“柳”这个意象的由来和它的普遍意义。那么,“折柳”即表达惜别之情,由此,整首诗的意境也就豁然开朗了。
我国古诗词中,有太多常用的意象了。子规(杜鹃)表示悲惨、凄恻,“鸿雁”表示孤独、思想、消息,“蝉‘表示高洁、清高,”梧桐“是凄楚悲凉,“松柏”是坚挺、傲岸,“牡丹”是富贵、美好,“东风”是春天、希望,“西风”是衰败、落寞惆怅,“王孙”是贵族、远游之人??另外,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芭蕉代指离别情绪,“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哀鸿代指流离失所、哀伤苦痛的人;风霜雪代表人生路途的坎坷、挫折,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可见古诗词中的意象是极为丰富的,我们可以把意象作为阅读古诗词的窗口,透过意象的把握来领略诗词的奥秘。
所以,我们一定要建议学生进行意象的储备,只有掌握了足够多的意象,才能更容易把握诗词的内涵。从学习理论的角度看,意象属于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即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同化、理解新知识,使头脑中得到储存并用于新问题的解决。学生学习一首古诗词并积累意象,当再次见到这一意象时,他能将已有的知识储存迁移过去,帮助理解没学过的诗歌。”
教师应提醒学生在平时注意开阔自己的阅读视野,做一个细心人,多积累多归纳多整理,建立必要的知识储备,培养对诗歌的感悟能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古诗词的鉴赏水平。积累说到底是学生个人的事情,教师无法包办代替,积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贵在坚持。但教师可以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本人所用的课前五分钟交流法就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3.重探究,析语言
语文是先有“语一才有”文一,文本的任何价值都是通过语言得以实现的。语文学习除了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外,更要以探究美妙的语言为重要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运用语言。
古诗词是语言的浓缩,是语言的最高艺术。只有弄懂作品中的字、词、旬,才有可能从总体上加以鉴赏。在鉴赏古诗词作品时,我们首先要接触到的是诗词的语言,只有扫清了语言的障碍,我们才有可能通过它来把握诗词的形象,领会形象所蕴含着的思想内涵。吴世昌先生说:“词之不易透彻了解,原因颇多:名物训诂,因古今俗语及生活方式之不同而难于想象,一也。隶事用典,因读书多寡而见仁见智,二也。
章法修辞,因平仄韵调而参互错综,三也。若要真欣赏诗词,必须克服上述三项困难”。
朱光潜说:“诗比别类文学谨严,较纯粹,较精微。——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它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遣词造句乃是诗词一大事”,“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由此可见古诗词推敲之苦。
葉圣陶先生《文学作品的鉴赏》中说过:”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解,那就如同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似浅近,但是最根本的。基本没有弄好,任何高妙的话都谈不到。”
叶圣陶先生有诗云:“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很多古诗词皆因一字而境界全出。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弄”字,“绿杨楼外出秋千”一“出”字。
因此,古人写诗都要“推敲”,讲究“炼字”,要体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那我们鉴赏古诗也要特别注意去研究“炼字”。
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空”字,不只是“空旷”
这一字面意思。王维早年积极入仕,后对现实不满,就远离世俗,专心信佛,因此王维后期的诗充满了禅性。他的其他诗中也有“空”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教师启发学生结合王维当时的思想去品味“空”字,可以得出更深的理解:“空”不仅是指自然界的空寂无人,也是诗人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凡尘的空而又寂的境界,更是诗人追求的一种不生、不死、无欲、无执的心空的境界。揣摩透了一个“空”字,理解《山居秋暝》一诗的思想感情就迎刃而解了。
(三)新高考背景下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1.诱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志向是学习的长久动因,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调查表明,很多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缺乏兴趣,主要原因是“不知道怎么学”和“古诗词课堂枯燥乏味”这两个方面。孔子十五有志于学,高中生刚好处在立志求学的阶段,学而无志,必然缺少学习的内驱力,于是,学习古诗词对他们来说成了一种外部压力,是一种迫使完成的苦差,一件不堪重负的大包袱,兴趣从何而来?因此,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根本方法,首先就是要启发、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兴趣水平,形成学习志趣。
在诱导古诗词学习者兴趣的过程中,最理想的做法是诱导古诗词学习者的内部动机,这原因在于,多数研究表明:内部动机高的古诗词学习者比外部动机高的古诗词学习者时常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影响古诗词学习者动机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外部因素主要涉及学习任务和教育者;内部因素主要涉及古诗词学习者本人,比如古诗词学习者的兴趣、主动学习意识、归因等。我们可以把心理学中有关动机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新高考背景下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
“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古诗词学习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古诗词的乐学境界,古诗词学习方法的最高追求也许就是古诗词乐学境界的到达。有人往往片面理解乐学之乐无非是形式之乐、手段之乐,而真正的乐学境界确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手段与目的的高度统一,是“要我学”之苦向“我要学”之乐不断转化的乐学终身的全过程。就中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而言,当他们一步步接触了典范的古诗词材料,积累了较为丰厚的古诗词知识,掌握了熟练的古诗词技能,具备了坚实的智力品质,濡染了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构成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能力时,“我要学”古诗词的乐趣便会油然而生。
学生一旦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学习时就再也不会感到是一种精神负担,而会觉得是一种乐趣,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地获取古诗词知识,锻炼古诗词技能。那么,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教学方法要多样,避免程式化。
之前的调查结果已经显示,学生不喜欢古诗词课堂的一个原因是课堂单一枯燥。
我们古诗词教育者应根据高中古诗词学习者喜新好奇的心理特征,避免教学程式化,力求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经常有一种新鲜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有的古诗词在学生自读后初知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只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其在反复诵读中领悟古诗词的深刻含义与优美的语言风格,而不一定加以分析:而有的古诗词,则由教师提出几个思考题,组织学习者深入阅读后,展开讨论:有的古诗词,可以要求学生改写为优美的散文
(2)引发疑问,激起求知兴趣。
用疑问激发求知兴趣,可以吸引学生寻根究底,深入到古诗词知识的内核中,从而成为不断催发智能的刺激。
引发疑问也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可以从平淡无奇处提问,许多古诗词开始平淡,一目了然,学生浮光掠影读一读,不知其中奥妙,常常兴趣索然,如能引发哦学生寻根究底,寻找学生没有读出的东西,学生兴趣定然激增;也可以在深层意蕴处提出疑问,一些精深的古诗词往往使用曲笔,让其含蕴丰厚、韵味优美,往往蕴藏着极深的含义,一些自身素质很优秀的教师能发现奥妙,引出疑问,学生当然会兴趣盎然;还可以在新知和旧知的比较中引出疑问。引导学生把新知与旧知作比较,可以用旧知推导新知,用以前学过的古诗词知识推导新的古诗词的意蕴,这样,学生感觉知识间是有联系的,也会学的更有信心。
(3)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兴趣依赖于成功。经常获得成功,就可以使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心情舒畅,情感愉悦,兴趣就易于形成和巩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如提出问题后,选择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更难的题目,选择水平较低的学生回答相对容易的题目,这样,便能使每人学生都有可能取得成功。另外,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学生在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适时而恰到好处地巧妙地给以启发、指点,使学生能够完成任务。
2.优化教育者的教学模式
(1)吟咏诗韵。
“朗读古诗词作品时,除了应掌握作品本身的声律特点,还要细细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讀,以充分体现作品的音乐美。”
古人的创作多因情选词、按词定韵。不同的韵脚对诗歌的情感基调影响较大,朗诵时要充分尊重古诗词音韵的搭配规律,注意字音蕴含的感情色彩,还要注意作品整体的感情风格,读出作品特殊的诗境和诗情,在脑海中浮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读出诗情画意。
在教学《将进酒》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将进酒》是一篇长诗,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可读性非常强,是一篇感情极为丰富的劝酒诗。所以在备课时,我就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对古典诗词要加强诵读”来安排了一节诵读课。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希望引导古诗词学习者用诵读来感受作品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更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声律的把握,教会古诗词学习者有感情地吟诵作品,在古典诗词音乐美的熏陶中,使古诗词学习者能够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我先是以检查预习的方式抽查一名学生,让他朗读全文,然后让其他同学来点评,大家评价不一。接着我作了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读音、停顿、声音的高低和节奏的快慢等。我算是抛砖引玉,范读后,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听互评。当然,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诵读指导:悲时,我们应想象一位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在面对明镜哀叹,朗读时语调应低沉,节奏应比较缓慢;欢时,我们似乎看到诗人正高举酒杯劝友人“再喝一杯一,那满脸的沉醉是那样耀眼,所以在朗读的时候,这部分节奏应该比较轻快,而其中”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要高亢激昂、信心十足;愤时,面前出现的应是一位怀才不遇、蔑视权贵的傲者形象,朗读时节奏也应该快些,声音愤怒些;结尾充分体现了李白飘逸狂放的性格,所以我们要读出强大的气势,结尾“万古愁”要读出拖音。这样,在我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有李白的样子。读到这样的程度,我想即使不再分析诗中情感,我们的古诗词学习者也已经明白了。
(2)知人论世。
在教学《书愤》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由于此诗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只有了解了作者经历了什么,才能更深入的走进作者的心灵。所以,我首先和学生一起回顾补充了关于作者陆游的一些知识,《书愤》的作者陆游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陆游生活在国家极不稳定,是外侵颇多的时代,他看着国家的土地在不断减少,看着百姓在不断地流离失所,陆游提出了自己的抵御外侵的主张,他怀着“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为国牺牲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我们的诗人陆游满腔的愤怒在沸。然而朝中投降派占了多数,陆游多次被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还不忘写诗告诫自己的后代一定要坚持北伐,收复失地。这是怎样一颗忠心为国的臣子之心呀。
写作这首诗时,陆游已经是61岁的老人。在被罢官赋闲在家的几年里,也从来没有忘记过抗金救国的志向。在诗人接到被重新任用的消息后,诗人眼看这国将不国,诗人心中怎能不伤痛,怎能不愤怒?
了解了陆游的理想与报复,清楚了他心愿未遂的处境,我们再来读这首诗,就比较容易能走进作者的心灵了。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人回忆自己年轻时的一腔抱负,那时诗人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那时诗人还不知道世事的艰难,以为年轻的自己总可以有一番作为。然而谁想朝中竟有那么多的人会阻挠这救国的策略,没想到呀,没想到,世事真是复杂难理清呀。诗人开篇这一问,问出多少郁债?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集中描写宋军抗金的两次胜利。这两句诗人回忆了我们两次抗金的胜利,然而眼前确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鲜明的对比怎能不让诗人椎心泣血?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自比为“塞上长城”,可见他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一副“舍我其谁”的神气?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国家依然处在水深火热中,而自己确是垂垂老矣。这一番无奈是怎样的让人痛彻心扉呀。我有心,天不予。“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苦闷之时惟有去需求安慰,于是他想到了“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这里用典明志,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做出先贤那样的一番成就呀。诗人一定在想,要是给自己一个机会,自己一定会为国为百姓“死而后已”。这首诗被称为是陆游“一生感情(爱国)经历的艺术概括”。我们循着诗人一生的经历,揣摩这诗人一直以来的心愿,在联系诗人生活的那个复杂而混乱的社会,我们就不难发现诗人寄托在诗句中的满腔激愤了。
九、本课题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只是对化学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进行了实践和初步的探讨,由于时间比较短,本人对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经验不足,水平有限,致使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课题研究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
(1)如何使古诗词较好地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还有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去探索。
(2)对学生探究式学习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几个班级高中的学生,对所有学生实施古诗文学习,是否也具有相同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叶圣陶.语文随笔.北京:中华書局,2011
[3]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
[4]袁行需.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袁行需.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马茂元.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7]张厚粟.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8]吴庆麟.教育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9]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10]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1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12]鲁迅.鲁迅全集:且介亭杂文集·题未定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3]吕叔湘.语文常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14]钱理群.名作重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15]赵志伟.旧文重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6]朱光潜.诗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17]朱自清.大学国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18]朱自清.经典常谈.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19]张中行.文言津逮.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20]龙榆生.词曲概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21]周振甫.周振甫讲古代诗词.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
[22]夏承熹.唐宋词欣赏.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实践教育学范式研究”课题研究总报告,课题批准号:SGZ131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