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两型”通用人才培养的“微学习”系统
2015-10-21肖红等
肖红等
[摘要]微学习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新途径,可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文章阐述了微学习的基本理论,研究探索了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两型”通用人才培养的“微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关键词]微学习 “两型”通用人才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冲击,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1]。本文阐述了如何借力微学习来拓展学生学习资源及形式,并设计开发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两型”通用人才培养的“微学习”系统。
一、微学习概述
微学习(micro learning)概念由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Lindner提出。MartinLindner,Theo Hug和Peter A.Bruck三位学者是微学习研究的领导者,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Innsbruck University)是微学习研究的发源地和大本营[2]。目前,对于微学习概念认定还有完全的统一。Theo Hug认为“微学习”是被处理的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且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而百度百科则将其定义为微观背景下的学习,亦可理解为碎片化学习,区别于系统的课程化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内容的限制,不受教学的限制。
二、传统教学在“两型”通用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一)什么是“两型”通用人才?
“两型”通用人才即专业创新型人才及应用复合型人才。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1)创新意识,即创新想法和创新冲动;(2)创新精神,即敢于创新的勇气,敢于面对困难,大胆突破;(3)创新能力,即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与准确判断的能力。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专业所必需的身后理论功底,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学科交叉融合能力不足,面临集成创新能力差、就业口径窄的风险。应用复合型人才,俗称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人才,指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同时还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的人才。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个跨学科、宽口径、实用性强、内容庞杂、发展迅速的专业,学科交叉性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多学科知识。庄子在《养生主》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但以本科生四年学制培养的有限时间,浅尝辄止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将使得学生专业不精,深度不够。
(二)传统教学平台在“两型”通用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传统教学存在一些不利于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第二,沿用传统的“接受性”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则不够重视;第三,相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第四,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未给予足够重视,使多数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较差,难以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
所以,要培养“两型”通用人才,必须在课程设置、学习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个性化。而“微学习”恰恰是能够充分发挥和体现个性化学习的方式。
三、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两型”通用人才培养的“微学习”系统
(一)“微学习”内容设计
“微学习”系统基于目前智能手机上主流操作系统之一——Android开发。系统在学习内容上应秉承以下原则[3]:(1)模块化,将课程的知识点抽取出来形成多个学习模块,每个模块既是完整的知识结点,又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例如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可将直方图计算,直方图均衡化,直方图规定化整合成一个学习模块“直方图处理”。(2)相对独立性,每个模块都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学生不必从头开始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中间的模块开始,但要明确所学习的模块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定位。(3)连贯性,要注意各个知识模块在整个知识体系内的连贯性,每个知识模块都要能起到学习导航的作用。(4)专题性,每个学习内容短小精干,在5-10分钟内完整的专注于一个知识点,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注意力非常集中地学习。(5)内容丰富,综合利用各种信息载体,文本,图片,视频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的主要实现功能包括:
1)用户管理:包括学生、教师、管理员等多种角色的身份注册、权限等管理;
2)课程管理:实现教师对课程体系、课程权限等的管理;
3)学习内容管理:实现教师对课程的学习内容的发布和管理,并且学生能够通过移动终端在线获取学习内容;
4)跟踪和控制学习进度:根据教学进度的执行情况,标注微学习模块的状态,已讲授和未讲授,便于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微学习,允许学生标识重点微学习模块,以便日后再次学习。
5)提供方便易用的辅助工具:允许学习者对自身学习主页进行自定义,甚至可以自主选择所需的学习模块,以及各类辅助工具,如日历、计算器、搜索引擎、学习计划等。
四、系统应用效果
“微学习”系统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个人爱好和个体差异,解决了“两型”通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1)体现“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2)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一个老师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方式,把学习变为学生在不同专题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不断创新的求知过程,激发学生兴趣,鼓励知识联想。(3)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手里的各类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随需”的选择学习各类“微课”资源。
五、结束语
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两型”通用人才培养的“微学习”平台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全面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让教师从传授知识向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转变,构建伙伴型、多(多名教师)对多(全体学生)的课堂师生关系,使教学成为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進行创造的过程。学生只有实现知识、思维、素质和能力的个性化构建和系统性提升,才能够真正成长为“两型”通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军.微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 (14).
[2]苏玲玲. 移动通信环境下的微学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乔静,屈志强.面向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移动微学习系统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4,(14) .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黑龙江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