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族大歌的特性及演唱技法研究

2015-10-21吴显艳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2015年5期
关键词:民族性

吴显艳

摘 要: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本文描述了在高中音乐课堂中从侗族大歌演唱的语言特点、呼吸方法、共鸣及舌尖颤音的运用四方面对其演唱特点做出分析、总结,从而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同时,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更重要的本文是对侗族大歌在课堂的学习和研究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侗族大歌;民族性;演唱技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87-02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歌的一种。侗语称“嘠老”或“嘠玛”,多在节日或招待宾客时演唱。有齐唱和多声部合唱两种形式,演唱时,一领众和。起头带有朗诵或戏剧性咏叹风格,中间乐句随歌词的吟诵进行,曲调悠扬婉转,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侗族大歌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间习惯又可分为四类:即嘎听、嘎嘛、嘎想、嘎吉。其中的嘎听是最精华的部分。如:《五月初五》它是侗族大歌的典型代表之一,歌词大意为:“五月初五蝉虫叫,蝉在树梢叫不停。转眼到了五月半。岩石上下坡头坡脚到处都是蝉声。七月八月蝉脱壳,蝉虫伤心在呻吟,它自叹青春短暂暗伤心”。其歌唱特点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主要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瑰宝。

一、侗族大歌的特性

(一)民族性

侗族大歌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质的文化载体,并以其协调完美的复调和声与自然和谐的音乐美学特质广为流传。侗族大歌的多声部特色成为其民族性的彰显和民族心理的精神认同,是侗民族文化的本质体现并具有民族认同的意义。自然和谐的原生态艺术来源于人民长期对大自然的审美欣赏,并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出优美、动听的民族复调音乐,而"款"的组织形式和"寨老"的协商制度以及鼓楼公共文化都体现出自然和谐的特质,成为大歌安身立命的土壤。在现代性的语境中,内蕴于侗族大歌之中的审美特质以主体"体验"的方式勾连了传统文明与现代技术文明,再现了侗族大歌质朴天真的审美体质,呈现出民族自然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古典梦回。

(二)传承性

侗族大歌的传承以口头流传为主, 他们通过歌师传唱而流传给下一代,这一特点也是它区别其它民族歌曲的独特的一面,所以无论是在演唱还是在传承的过程中,侗族大歌都有着它独特一面。

从2000年以来,黎平县就在肇兴小学、县城关四小、岩洞中学、岩洞小学等多所学校分别建立侗族大歌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将侗族大歌教育纳入学校音乐教育体系之中,使侗族青少年普遍接受侗族大歌教育,参与侗族大歌演唱,成为侗族大歌传承基地。截止目前,全县民族文化进校园有281所,占全县学校总数的90%,其中省级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3所,州级4所。此外,积极开展师资力量培养,聘请民族民间艺人到学校讲课,选派有民族文艺爱好的骨干教师到省内外高校进行业务培训,保障了民族文化进课堂的顺利开展。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第四中学自2012年9月建校以来,将侗族大歌教育纳入学校音乐教育体系之中,学校围绕“加强学校德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展示素质教育成果,展现中学生风采”的宗旨,增添了侗语课教学、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特长班、舞蹈特长班。每个年级有一个侗族大歌传承班,利用课外活动上2至3节课,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又传承了侗族文化。并在 “黎平县第四届中学生文艺汇演”比赛活动中,表演的声乐类节目《侗族大歌五月初五》荣获第一名。

(三)“一多两无”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侗族大歌的主要特点。侗族大歌声部众多,可以一唱多和,也可多唱众和,声音层次清晰,给人高低起伏、远近交错的美感;大歌无需指挥、无需伴奏,主要采取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使得音韵和谐、节奏稳定、层次明朗。歌曲内容主要取材于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这也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侗族大歌的自然源泉。总之侗族大歌作为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而珍贵的部分,它独特的演唱形式和独特的取材之源一定会使得侗族大歌具有永久的生命活力。

二、侗族大歌的演唱技法

侗族大歌多为合唱及男女声合唱。按音色可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与童声大歌三类。后为适应舞台演出,增加了男女混声合唱形式。高音部一般由两歌手轮流领唱,低音部由众人和唱,均用真声,男声沉着深厚,女声清纯亮丽,童声稚气娇嫩,各具特色。它是一种一领众和的由高低声部谐和演唱的合唱形式,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范畴。大歌演唱时,领唱者先领唱一至二句,然后众人随声合唱,当地人称之合声,合声有和声的因素,也有对位的成分,声音谐和明亮、音色多变,十分动听,其演唱独具一格。

(一)演唱的语言特点

民歌的音乐语言是从生活语言音调中提炼出来的。它对音乐旋律的构成,尤其对民间音乐的色彩、发声、歌唱都有着巨大影响。侗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种方言, 侗族大歌分布地即属南部方言区。侗族的语言优美、内涵丰富、能够细致、准确地表述生活和历史的各个方面。侗族大歌的歌词是侗族语言的结晶,因而颇富魅力,但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据侗族专家介绍,侗族大歌的歌词不仅押韵,而且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要求符合声调。而侗语的声调有九个之多,使用也很严格,有的只能用于上句或下句,有的则上下句都不能用,因此,学唱侗族大歌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侗族语言的声韵。Vbp侗语的声韵有三种,即内韵、腰韵、尾韵。内韻是指句内韵,腰韵是句间韵,尾韵是结韵。一般说来,内韵和外韵在一个唱段里是可以变化的,尾韵则要求整个唱段一韵到底。为适应侗语的语言特点,侗族大歌在演唱上必然有自己的一些独特方法,与现代歌唱发声方法有很大不同,与现代音乐院校讲授的“混声”歌唱概念也大相径庭。“混声”要求的是真假声的结合,重机能向轻机能转化,达到声区统一、音域宽广的目的,是一种纯技能训练。而侗族大歌则突出口语化特点,以传授知识、文化为目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一种实用的需要,因而呈口语化特点。侗族歌师传授时,强调用人声的自然音域演唱。侗族歌班从小开始训练和实践,首先要求用吟诵腔进行反复朗读歌词,然后再从低音部旋律开始教唱。其声音圆润、甜美,而且,音准、乐感都非常好,一首无伴奏的大歌,一张口就是那个音高,这是非常独特的一点。可见侗族大歌的演唱的确是同它们的民族语言分不开的。

(二)演唱的呼吸方法

民族声乐的呼吸方法是以“吟”的呼吸为基础演变而来的。“吟”的行腔方式使得声音圆润,行腔流畅,这点正和侗族大歌相吻合。大歌常采用的呼吸方法是最自然的方法,和现代歌唱要求的“胸、腹式”联合式呼吸方法不同。大歌有不少是对自然音响的巧妙模拟,也有不少是模仿蝉虫鸟叫或动物声的,在低声部的衬托下,领唱者即可尽兴发挥,唱出十分委婉动听的“花腔”。在歌唱时大量出现的所谓“分岔”支声形式,即在低部主音“lian”上持续长达数十拍,旨在对主要声部旋律作衬托,另由1 - 2 人轮唱上声部的支声旋律以取得悠扬飘逸的和声效果。这种在一个音的长时间持续,没有相应的呼吸方法配合是不行的,侗族歌手就采用链式呼吸,互换气息的办法,气息控制则自我随意发挥,以确保长达数10 拍的歌声委婉、飘逸,持续不断。

(三)演唱的共鸣技巧

歌唱共鸣技术的运用,可以说是不同唱法的分水岭,因此歌唱的共鸣与声音的音量、音色、音质都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对吐字和发声技术有较大的影响。侗族大歌来自于生活,自然优美的侗寨风光、敦厚善良的品德、底蕴深沉的侗寨鼓等,这些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人文氛围,以及采自大自然音响构成了一幅幅侗家风俗山水画。同时也是这些形成了侗族人民审美需要的心理动力,从而引起内力的碰撞和心灵震撼,促成了侗族大歌的歌唱共鸣技术的独特风格。侗族大歌的发声技巧讲究口腔共鸣在歌唱中的优势,强调吐字的喷口力度和外口腔的打开,使唱腔亲切明亮,既提高了字音的辨力,又突出了口腔共鸣,是民间歌唱中的一种很有特色的共鸣方法。鼻腔共鸣是侗族大歌演唱的一大特点,也是一个亮点。无论是男声大歌或女声大歌,鼻腔共鸣和鼻音都是一种特殊表现手段。学唱侗族大歌的难点在很大程度上也在这里,因此有人说,能否唱好侗族大歌关键在于鼻腔共鸣和鼻音技巧的运用。鼻腔共鸣的形成具有使声音音色明亮、圆润、集中、高位的特殊的音色效果。另外,还运用了部分鼻音等音色。例如西江女声大歌《坡上三个小伙吹箫笛》和小黄男声大歌《妹妹嫁到外寨去了》等,都是运用了鼻腔共鸣和鼻音等局部共鸣方法。事实上鼻腔共鸣和鼻音技巧的运用,使歌队的整体音色显得厚重而有朦胧感,效果独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鼻音并不贯穿在一首歌的始终,而是在演唱中根据需要偶尔使用,且恰到好处,从而使歌队整体的音色效果富于变化,时而明亮、时而朦胧、充满无限的情趣。另外,收紧下腭与鼻腔共鸣结合使用的方法也是值得重视的。如演唱一首描写蜜蜂采花的《嗄花》侗族女声大歌时,演唱者就用收紧下腭结合鼻腔共鸣发音的特殊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蜜蜂飞落花丛钻进花蕊,吸足花粉后“嗡”的一声腾空而去的全过程。演唱方法的独特音色的别致,使这一景观十分逼真。又如童声大歌《小山羊》,歌队通过模仿“咩———咩———咩”的叫声(鼻腔共鸣) 借助跳跃的节奏和欢快的旋律,生动地刻画了小山羊踏过小溪奔向草原的快活神态。

(四)舌尖颤音的运用

舌尖颤音作为侗族大歌的一种特殊演唱技巧,尤其在模拟大自然音响的歌曲中使用最多。如前所述,侗族大歌中的声音歌是对某些自然音响,如蝉虫鸟叫或动物声的的巧妙模拟,舌尖颤音就是为适应这一需要而出现的,如女声大歌《蝉歌》就是典型。“我唱蝉歌请大家侧儿静静地听,唱支蝉歌献给众乡亲。楞楞楞哩、楞楞楞哩、楞楞楞楞哩、楞楞楞楞哩、宁楞哩、呃嘿呃”这是一首描写夏日林中蟬鸣的歌曲,由5 -10 人演唱,通过模拟大自然中蝉的鸣叫,既似口技又是歌。领唱者在歌队持续音“lian”的衬托下,下巴放松,轮流换气,用舌尖颤音模仿“楞楞楞楞哩”的蝉叫声,并由数人轮流唱交替领唱,形成你疏我密、我密你疏,时而明亮、时而柔和,此起彼伏的声响效果,展现了林中众蝉齐鸣的景象,别致而逼真,令人犹如置身于大自然中。

以上两方面是我多年来在学习和反复聆听侗族大歌后的肤浅认识,作为一个研读侗族大歌专业毕业并在侗族大歌之都贵州黎平多年从事声乐的教师,我衷心希望有更多的同行参与到少数民族民间的歌唱方法研究中来,尤其对侗族大歌这样的艺术魂宝加以更多的关注,多多交流与探讨,使祖国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得以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光华. 传统与超越———侗族大歌音乐心理研究[J].中国音乐,1986.

[2]樊祖荫. 侗族大歌在中国多声部民歌中的独特地位[A].侗族大歌50 年[C].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3]张中笑.美、善、和———论侗族大歌之美[J].中国音乐学,1997.

[4]赵德义.侗族民歌的调式与多声部研究[J].中国音乐,1987.

[5]周恒山.侗族大歌的精、气、神[A].侗族大歌50 年[C].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民族性
现代审美观下侗族舞蹈民族性的传承和发展
探析民族性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多元化表达
《黑塔利亚》影评
浅析民族性文化元素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
浅谈日本浮世绘及其体现的民族性
民族性不是票房毒药
狗年说“狗”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