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民族乐器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
2015-10-21敖敦高娃
敖敦高娃
摘 要:国家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乡土音乐作为校本补充教材,应用于现实教学的内容比率应达到15%—20%。从此,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但遗憾的是,由于器乐的特殊性,在使用什么样的民族乐器进课堂的问题上存在着长期争论。对此,文章对民族乐器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民族乐器;中小学音乐;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08-01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它们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和风格,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当我们注重加强民族音乐教育,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祖国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通过民族音乐来体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渗透于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将来才能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一、民族乐器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民族乐器的特殊性,将什么样的民族乐器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争议性的问题。就拿葫芦丝来说,葫芦丝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的认可度和普及度比较高,而对于北方的省份,葫芦丝就不那么紧俏了。这种地域差异和民族差异,给民族乐器的教学带来一些影响,而要想克服这种影响,就得因地制宜,发挥地方民族乐器的优势,让乐器的选择符合学生亲近性要求,再通过民族乐器的课堂教学使其深入到学生的心中。比如,新疆学校引入“纳格纳”鼓、冬不拉、弹布尔;内蒙古学校引入馬头琴;四川羌族、藏族地区的学校引入羌笛;云南学校引入口弦、葫芦丝等等。而对于民族乐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学校和家长不够重视,乐器教学缺乏专业的民族乐器。要进行民族乐器教学,首先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民族乐器,以供师生使用。但是,目前很多民族乐器由于生产都跟不上,特别是那种需要纯手工制作的民族乐器,就给学校普及某种乐器形成阻碍。再加上音乐不被纳入小学升学考试和中考的范围,学校和家长都不太重视音乐教学,在乐器教学上的投入也相对少很多。即使学生有学习乐器的兴趣,家长也会以耽误学习为由拒绝购买乐器。
(二)教师技能不足。由于乐器教学得从基础开始,教师不仅需要了解民族乐器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还需要精通多种乐器,这样才能胜任课堂上的乐器教学。但要知道教师的精力和能力都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上述的这些现象都不利于音乐教学本身的发展。声乐教师和乐器教师应该是“术业专攻的”,若看中教师多才多艺而胡乱安排课程,使得教师无法精心备课,就可能影响课堂质量。
(三)课时安排不合理。虽然很多学校已经开始落实民族乐器进校园,但过程很不理想。比如,柳琴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活动的情况就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音乐课时安排的不合理。现在的中小学,每周音乐课的安排都不多,小学可能每周两节,初中每周仅一节,这明显达不到乐器教学的课时要求。目前,大部分学校的音乐教学以唱歌为主,乐器教学的进度显得异常滞后,有些学生甚至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无法开始乐器课程。乐器教学出现课时危机,导致教师“应付”教学任务,只教学生一首曲子,不给学生讲基础,学生云里雾里,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学习积极性也被挫伤。
二、促进民族乐器与音乐课堂的融合措施
(一)完善乐器教学机制
乐器教学机制的完善,首先要让地方政府和学校明白民族乐器教学的现实意义。然后,凝聚政府和学校的力量,协调一致地普及民族乐器进课堂的工作。通过资金投入的增加,使学校的乐器资源、教师资源以及课时安排符合开课要求。最后,在客观环境满足的情况下,开展乐器课堂,并对课堂进行监督,保证课堂的质量和学习效果。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学习才是可持续的。而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时,音乐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的情感方向,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对学生深入了解的情况下进行适当关怀,使得乐器学习的过程充满尊重与信任。比如,在进行葫芦丝教学时,《月光下的凤尾竹》的优美与的《竹林深处》的欢快可以瞬间吸引学习兴趣,再利用联想法,让学生联想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这样,学生的情绪随着乐器演奏的效果而改变,对葫芦丝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被调动起来。
(三)重视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效率
想要使音乐课堂形象生动,就得利用音乐课堂寓教于乐的轻松学习方法。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素质,认识到民族乐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学习民族乐器,并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上文中提到,有些音乐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形成教学妙招。比如,有的音乐教师以分声部的形式来处理,让一部分同学负责一小段,从而使乐器教学的难度减小;在乐器教学有了一定进展之后,教师尽量避免“自导自演”,而是在课前示范之后,鼓励学生一起演奏乐器,让课气氛堂活跃起来;而在乐器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有些教师则采用“唱伴配”的方式让学生自行组织表演,在实践中使乐器的学习得以提升。这些妙招层出不穷,不仅可以利用乐器丰富课堂,还有效提高了音乐课堂的效率。
(四)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创造、不断反思的过程,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比如,在进行乐器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在不告诉学生问题是什么的情况下给学生放一首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歌曲,听完歌曲之后,就开始询问学生,歌曲中听出几种乐器?各种乐器扮演了哪些角色?这种分配的方式有哪些效果?在一连串的问题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就转移课堂中,也逐渐地产生了兴趣,随着教师的问题一起思考。在学习民族乐器时,教师还可以归纳所学民族乐器在常见曲目中表达的意境,比如葫芦丝时而欢快时而悠长;笛子的脆嫩、婉回;二胡的凄美哀怨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讲述,让一个对民族乐器较为完整的理解及印象停留在学生的脑海中,从而对音乐作品产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的角度出发,通过合理安排音乐课堂,加强对民族乐器的学习,从而鼓励学生热爱民族乐器,在帮助学生舒缓学习压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芳.浅谈新课改下的器乐进课堂[J].音乐天地,2010(04).
[2]岑理玲.浅述器乐教学(葫芦丝)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