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衡阳市吸毒人群AIDS相关高危行为调查分析及干预对策谭

2015-10-21璇刘军

延边医学 2015年23期
关键词:干预对策艾滋病

璇刘军

摘要:目的:了解衡阳市吸毒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和高危行为现状,为制定有效干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280名有吸毒行为的调查对象,了解经静脉注射吸毒传播者比例,总结吸毒人群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为艾滋病干预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结果:吸毒行为是艾滋病传播因素之一,有效的艾滋病干预措施能增强高危人群的健康意识,降低新发艾滋病感染率。结论:在吸毒人群中,要推广源头控制+行为干预+宣传教育的干预模式,遏制艾滋病蔓延。

关键词:吸毒行为;艾滋病;干预对策

Abstract:Objective: Study the HIV/AIDS related knowledge awareness and high-risk behavior?in Hengyang city drug users,to provide evidence for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280 subjects of drug addiction, understand by intravenous drug use transmission ratio, summarize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infection among drug users, put forward the feasible countermeasure for AIDS intervention. Results: drug abuse is one of the factors in the spread of AIDS, AIDS interventions can enhance high-risk health awareness, reduce new HIV infection rate. Conclusion:Promote the source control + behavior intervention + propaganda education intervention model in the drug users, for curb the spread of HIV/AIDS.

key words: drug abuse; AIDS; intervention strategy

“吸毒”是一种违法行为,对社会人群产生了极大的危害性,也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吸毒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监控是阻止艾滋病在人群中蔓延的有力措施,也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14年全国艾滋病疫情报告,2014年新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经静脉注射吸毒传播比例为5.6%(5783/103501)。为进一步了解衡阳市吸毒人群HIV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我们于2014年10-12月对衡阳市280名吸毒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衡阳市注射和吸食海洛因的人以及吸食各种新型毒品的人。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采用分类滚雪球的方式招募调查对象,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取面对面、匿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知识、性行为史、安全套使用、接受相关服务等,详细统计吸毒人群调查资料,为后期疾病干预分析提供资料依据。

1.2.2 数据分析: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全部数据,经核对和逻辑检错后,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2检验。

2、结果

2.1 社会人口学特征 280名调查对象年龄在18-60岁,婚姻状况未婚75.00%,已婚14.28%,离异/丧偶10.71%;男性占82.14%,女性占17.86%;本地户口占92.86%,外省占7.14%;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92.86%,高中及中专占7.14%;职业分布中家政、家务占71.43%,农民占17.86%,劳教人员占7.14%,工人占3.57%。见表一。采用SPSS18.0软件,对调查对象性别、年龄组分类情况、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职业分布进行2检验,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一 吸毒人群社会人口学特征统计表

2.2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状况的考察采用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UNGASS)涉及的8個知识点,回答正确6题及以上者为知晓,否则为不知晓。280名吸毒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86.43%。其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吗?”的知晓率最高,达到95.2%,“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的知晓率最低,为75.2%,说明吸毒人群对艾滋病知识具备一定的了解程度。

2.3 危险因素调查 从吸毒人员的行为调查中显示,92名吸毒者注射

吸毒,131人口服或鼻吸新型毒品,57人两者都有。其中,最近一次注射吸毒中与他人共用注射器的占9.40%(14/149),最近一次与配偶或同居者发生性关系时使用安全套的占36.7%(100/280), 最近6个月性关系时从未使用安全套的占41.1%(115/280),1.78%吸毒人员通过性行为换取金钱(或毒品),6.78%用金钱(或毒品)换取性。

2.4 接受预防艾滋病干预服务情况 最近1年内有75.36%的吸毒人群接受过艾滋病咨询,有28.93%接受过针具交换。有86.07%的人做过艾滋病检测,接受检测者中有98.21%知道结果。

3、讨论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分为三类: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从1998年开始,由于国家无偿献血政策的实施,血液传播中因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的病例急剧减少,主要是以注射吸毒者共用注射器而导致艾滋病的传播。

数据显示,本次调查的吸毒人群以本市户籍为主,多为青壮年,平均年龄为40.8岁,75%为未婚状态,这类人群处于性活跃期,且经常出入酒吧等娱乐场所,易因吸食毒品后而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现象。调查对象71.43%为家政、家务人员,没有正当的工作,流动性大,得性病后多选择到私人诊所诊治或自行处理,获得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有效途径较少,且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初中及以下占92.86%,因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不高。此次调查的吸毒者包括吸食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传统毒品指鸦片、大麻、可卡因、海洛因等,新型毒品如冰毒、摇头丸、K粉、麻古等。近年来,由于新型毒品的兴起与泛滥,目前吸食新型毒品者不断增多,多为年轻人。“新型毒品”主要在夜总会、酒吧、舞厅使用,一般都为群聚性吸食。新型毒品多属于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一类,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新型毒品大多为片剂或粉末,吸食者多采用口服或鼻吸式,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吸食毒品后会提高兴奋性,失去控制力,同时吸食新型毒品多为多人群聚吸食,在毒品的影响下,会导致他们的性行为频率增高,临时性伴数量增加,同时会增加不使用安全套的机会。调查对象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高,且高危行为转变率也比较低,调查发现,被调查者最近一次注射吸毒中与他人共用注射器的占9.40%,说明传统毒品使用者在毒瘾发作时,与他人共用注射器的现象仍然存在,极大的加大了艾滋病传播的风险;而在新型毒品使用者中,多性伴,卖淫嫖娼等导致的不安全性行为依然较为普遍,被调查者中最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很低,仅为36.7%,在毒品刺激下精神亢奋,容易发生无保护的非配偶非固定性伴性行为,同时也加速艾滋病向家庭、配偶扩散,加大了艾滋病经性传播的风险,

经静脉注射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是感染HIV最危险的行为。近年来,由于艾滋病防控知识宣传的力度加大,社区针具交换、美沙酮门诊的开展和新型毒品的兴起,经静脉注射吸毒的人员比例在减少,调查的吸毒人群中67.14%吸食新型毒品,经静脉注射吸毒者中最近半年与人共用注射器的比例也在降低,数据显示:衡阳市历年新发病例中经静脉注射毒品传播的由2008年的54.5%下降到2013年的9.73%。2014年新报告的420例病例中,注射毒品传播的30人,占7.14%,与去年同期比较(46/451)下降3.05%。吸毒人群中共用注射器的现象明显减少,大大降低了经静脉注射感染艾滋病的概率,但吸毒人群的安全套使用率不高,存在一定比例的性交易现象,加上新型毒品的致幻性,兴奋性所带来的性传播风险,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提示应加强源头控制、深入行为干预,扩大宣传教育。公安机关应加强重点场所的监管,加大贩卖和吸食毒品的惩处力度;相关部门应提高吸毒人群对美沙酮维持治疗和针具交换的认知度和可接受度,来降低毒品的使用次数和共针次数,同时推广使用安全套的行为干预;防艾宣传教育应全社会推广覆盖,尽可能地将健康教育工作前移,在早期对青少年进行吸毒危害及预防性病、艾滋病教育,减少高危行为的发生。

4结论

吸毒人群感染艾滋病的各种高危因素依然存在,为达到控制艾滋病传播的目的,并降低艾滋病由吸毒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几率,我们要推广源头控制+行为干预+宣传教育的干预模式,并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完善,以期达到最佳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武,林跃平,钟金成.遂宁市船山区吸毒人群艾滋病相关行为特征及血清学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10年26卷第01期

[2]陈树昶,罗艳,丁建民,程洁,许珂,戴耀忠,陈康凯,陈卫永,施世锋.吸毒人群艾滋病行为监测结果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8卷第06期

[3]吴卫群.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研究现状.2006年全国护理职业安全与临床护理新进展学术研讨会,2006年

[4]单多,葛增,王璐.我国吸毒人群艾滋病预防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9,26(5):93-95.

[5]谌丁艳,何武龙,何倩.吸毒人群预防AIDS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华預防医学杂志,2010,44(11):54-55.

[6]Krzysztof,Simon,Robert,Simon,Sylwia,Serafińska.HIV/AIDS and aging. Przegla d epidemiologiczny,2010年64卷第2期

猜你喜欢

干预对策艾滋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2030年有望消灭艾滋病
“预防艾滋病 健康全家人”知识竞赛试题
高中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干预对策
医院悬挂式输液架细菌污染情况调查与干预对策
精神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现状分析及干预对策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干预对策研究
6000万人感染艾滋病
关于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