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叙事:镜像下的人物弧光 现实题材剧《下海》的性别构建与性别伦理价值
2015-10-21徐一文
徐一文
【摘 要】电视剧《下海》以90年代“百万大军下广东”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北方家庭卷入时代潮流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其中既有金钱与传统价值观的碰撞,也有家庭成员的磕磕碰碰。坎坎坷坷。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与家庭环境下,现实题材剧用艺术地创作方法唤起了时代的记忆,传统的父权制遭到颠覆,女性价值得以重构,女性成为宣扬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旋律的角色。
【关键词】她叙事;性别构建;性别伦理价值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190-01
一、现实题材作品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消费资料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具有重要的鼓舞作用。特定时代的艺术作品有着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感、时代责任感。
电视剧《下海》与历史史实、时代环境紧密相连,用艺术再创造的手法展现社会优良传统,同时紧跟时代步伐,弘扬时代精神。在这一作用下,契合社会主旋律弘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从而成为特殊的意识形态消费资料。“意识形态从来不是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它需要依附一定的载体才能完成其目的,影视作品正是在这种类似于被鲍德里亚称为‘意识形态腹语术的叙事策略下,以一种‘看似缺席实则在场的言说,完成了实际的意识形态说”@。弘扬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精神,平衡追求理想信念与牢守做人底线的关系。
二、红色革命题材影视剧的性别构建
新世纪以来,消费文化在中国社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媒介文化重新建构性别意识、构建女性话语体系。
从上世纪的十七年电影、革命样板戏发展至新时期影视剧,女性隶属于男性附庸、一直处于“被看”的位置,被动地纳入父权社会的系统代码。《下海》中的女性试图摆脱环境、体制束缚寻找白我,女性性别构建的意识愈加清晰,从而带来性别意识形态的变迁。
身体:去“雄性”化形象。新世纪影视剧与革命样板戏中的女性身体有着明显区别,革命样板戏、十七年电影时期中的女性身份是很难确认的,性别差异被削弱,女英雄的美学特征是的国字脸、浓眉大眼、身体强壮,性格刚毅且服饰为军装。她们身上更多的是男性化的特征而少有女性特质( femini-nity),通俗地说,就是所谓的女人味。“而恰恰女人味才是对女性白身生理、心理特征的尊重。”②《下海》中女性,接受广东的新思潮,形象发生巨大变化,从原来“乡土气息”的打扮变为洋溢着时尚的气息。
叙事:“真、善、美”的圆形人物。现代题材作为时代和美学高度凝练的文本,有着符合时代宣传的叙事方式和修辞系统。“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不同的是,扁平人物性格比较单一、突出、鲜明,作者夸大人物的某一方而特点,而其他部分则忽视。圆形人物则完全相反,他们拥有一个真实的人物环境和人物特征,而这所谓的真实基于其经历的复杂性、环境的多元性,情节的纠葛性,归根结底在于艺术文本赋予了女性多重身份角色,不同身份角色纳入不同叙事条线,从而形成一个交织复杂的艺术文本,与人物的看法、态度、世界观紧密相连,从一个特定人物中看到一个真实的特写。
现实题材艺术作品归根结底是探究人的处境,用布鲁姆的话说是“重新发现人”,是“展现某种也许永远在那里而我们没有他就看不见的东西”。《下海》中的女性经过情节的延续、环境的变化出现了罗伯特-麦基笔下的“人物弧光”,一个不一样的“我”
从体制人到商场人的转型;从学生到流行歌手的转型等,在被发现的同时,女性的多元性得以呈现。
思想:代入式白由精神。扁平人物式的女性虽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但是只与其发生一种矛盾关系,从而突出其稳固的政治革命特性,以此达到宣传效果,其思想是被禁锢于特定的意识形态之中
再现社会景观、突出典型人物。《下海》中的女性在特定意识形态中展现了“真实的白我”,通过探究特定时期人物处境,宣扬了家国精神,家、国、天下紧密联系,女性既可以是改革的领头羊又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楷模,女性角色搁置在多元符号之下(男人、家庭、社会、商场等),借着符号传承着家与国的思想价值,在下海思潮引领下,女人跳出传统家庭中的固有思想,崇尚精神自由,将社会现实与社会主旋律完美融合,上升到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上来,从而带来性别伦理价值变迁。
三、女性意识形态变迁下的性别伦理价值
性别伦理价值基于性别构建,现实题材作品中的女性性别构建来白于家和国两大环境,家国天下紧密联系,以此带来的家庭伦理、社会伦理、政治伦理成为此类题材作品的主流价值倾向。
一方而,社会变革下的女性是社会现实的承受着,从情节设置中,以一种强劲的力量将女性卷入革命大潮中,进而激发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精神,将思想意识上升到集体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高度中来,传递追求理想信念的精神和守住人生底线的意义。另一方而,性别角色身份将女性视为弱势的被拯救者,父权的话语体系安排女人需要被一个男性角色拯救,拯救者/被拯救者建立的家庭是社会的结构体系,也是特定社会时期精神传承的框架和纽带。剧作中女性拥有多重身份象征不同的社会符号,从而将家庭伦理、政治伦理、革命伦理紧密联系,呈现出家国天下的主流意识形态。
注釋:
①孟丽花文化研究视域中的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9.
②宋光瑛中国女性主义[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原理[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