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

2015-10-21乔红丽

新课程·下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垂暮历史情感

乔红丽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历史是有血有肉、丰富生动的,但长期以来,空洞的说教、枯燥的史实罗列,让学生逐渐疏远了历史课。历史教师只有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使学生有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效果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历史教师应努力追求语言艺术,追求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使学生在课上如跨越时空进入历史现场;如观赏一幅幅名画,心旷神怡;如欣赏一首首名曲,余音绕梁。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应努力追求以下几点。

一、教学语言要有历史感,使学生身临其境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不会再现。但教师的讲述会给学生以具体、形象的感觉,产生强烈的历史时代感。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仿佛听见了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仿佛看见了虎门销烟的滚滚浓烟;仿佛感受到无数杰出人物高尚的品德……

运用典故,引用历史人物的语言、歌谣等教学,有助于使情节生动形象,渲染时代氛围。如,在分析分封制的瓦解时,我介绍“楚王问鼎”的典故:将(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情节讲活了,有事、有人、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林则徐禁烟到达广州时,对各国在华商人表态:“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一句话,把林则徐坚决禁烟的态度、爱国情怀充分地表达出来了。又如,在讲“大跃进”时,我朗读歌谣:“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头,足够吃半年。”不需教师多讲,大跃进的特点已十分明朗。为了丰富史料,教师应该多读优秀的史学著作、原始资料及其他相关历史资料。

二、教学语言要有音乐感,使课堂动人心弦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内容而随时调节语音语调,使声音跌宕起伏,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把自己的情感与内容融为一体,以求声情并茂,动人心弦。当讲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革命斗争,不妨激昂慷慨;讲祖国古代的灿烂文明,自豪之情便油然而生;讲仁人志士流血牺牲,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讲近代列强侵华,则义愤填膺,满怀激愤之情……

从古到今,描写历史的诗词不少。诗词描述历史,历史丰富诗词。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我先朗诵诗:“铁甲风云,这是一页沉重的历史,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铁甲与热血铸造着民族铮骨,大海和长夜激荡着忠魂浩气。历史不会忘记海战风云,中华民族将记住1894……”悲壮的音乐配着悲壮的朗诵,激起了学生的爱国情感。结束时我又朗诵谭嗣同的《有感》: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昊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跃然纸上。教学语言抑扬顿挫,饱含情感,就能以言感人,以情动人,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因此,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要恰当地处理话语的轻重缓急,控制话语的抑扬顿挫。这样,就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具魅力。

三、教学语言要有文学美,使内容通俗易懂

语言是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教师的语言是否优美,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关系到师生的思想交流。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有赖于教师的文学底蕴和平时的语言积累。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用一些名言、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在讲“社会需要是科技进步的动力”时,我介绍恩格斯的名言:“社会一旦有技术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样学生对这一理论的认识就比较容易了。讲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时,我把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比作人的“幼儿”时期,工业革命后则是资本主义的“青年”时期,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则是人的“壮年”时期,而封建势力则好比是“垂暮的老人”。当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由于幼儿无力打败“垂暮的老人”,所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艰难曲折的,需经过长期的斗争。当资本主义这个“幼儿”长大才能打败封建势力这个“垂暮的老人”,才能取得革命胜利。工业革命后的资产阶级革命,由于资本主义进入“青年”时期,封建势力这个“垂暮的老人”顺应时势,自动接受资本主义这个“青年人”,所以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则顺利得多,统治者都顺应时势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总之,历史教师要多看一点历史文学,提高文學修养,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训练,使学生在活泼而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历史。

四、教学语言要有教育性,使师生情感共鸣

历史活动是人类的活动,人类的活动是受思想支配的,这就必然赋予历史以丰富的情感。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充分挖掘历史知识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渲染出一个立体可感的意境,在情感共鸣的语境中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一位教师在讲圆明园被焚毁时,采用控诉性的语言和悲愤的语调:“侵略者焚毁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100多里,笼罩在整个北京上空,长久不散。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侵略者焚毁了。”教师形象的语言,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无比憎恨,同时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和强国的感情,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感染与熏陶,情感得到升华,思想得到提升。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历史课承载着太多的责任。历史教师只有追求课堂语言的艺术,才能使历史教学血肉丰满,使学生寓史于境,寓理于情,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昨天,理解今天,展望明天,让学生从历史的延续中看进步,在历史的反思中找借鉴。

参考文献:

刘卫平.浅谈历史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J].文理导航:中旬,2011(03).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垂暮历史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愧疚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成长
新历史
年关有感
情感移植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