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导引之舟,升理性之帆
2015-10-21金鹏飞
金鹏飞
摘 要:生物实验教学应注重联系实际,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实践。以教学实践为例,对教师应如何把握生物实验教学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学中借自身的引导之功,为学生升起生物学习的理性之帆进行了全面探析。
关键词:生物实验;联系实际;生活资源;思维智慧
新课标反复强调教学应是贴近生活的,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设计的活动。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其他生物教师教学过程的观摩,深刻体会到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将生活实际带入实验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以及教师巧妙的引导,可以让中学生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惊人之举”,他们会在实验过程中勇敢地畅所欲言,也会通过冷静地思考形成独特见解,他们面对生物知识会更加理性,实验的成功率也更高。但笔者同时也发现,同样的方法有的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甚至事倍功半。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实验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现有的经验和水平三者没有进行综合考虑,在生物实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操作与合理引导中,没有把握好原则和“度”,所以经常出现脱离现实的“强行”联系,一味追求“新、奇、特”的实验设计,“不合时宜”的引导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教学实践为例,对教师应如何把握生物实验教学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学中借自身的导引之舟,为学生升起生物学习的理性之帆进行了深入探析。
一、把握“生活化”原则,引导学生寻求生活资源
中学生已经积累起一些生活经验,对于一些较为普遍的生命现象已经能够进行观察和描述,但是由于他们生物知识体系的构建尚不完整(初中生物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且陌生的学科),无法更好地将生物实验与自己的日常经验统一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生物实验设计时,注重把握好“生活化”的原则,让生物实验走出实验室,甚至是课本内容的局限,走向学生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积累起的丰富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能够在实验中不断地运用和发现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源”。学生在完成此类实验的过程,就是将知识与实际进行融会贯通的过程,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有效结合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
如在探究“细胞失水和吸水”原理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对“西红柿拌白糖”“凉拌黄瓜”这类菜十分熟悉,所以教师在组织实验时,可以将这些特殊的材料引入课堂,让学生亲自完成这些菜的制作过程,并观察西红柿和黄瓜是否会有大量的液体渗出来,而一些青菜经过清水浸泡后是否会变硬,还可以准备一些球形的小红萝卜,让学生通过挖洞放盐的方法去进行观察。这些工具简单,色彩又鲜明,学生容易被这些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实验材料”深深吸引。而在让学生认识“植物茎的导管与筛管”时,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现场演示一下“藕断丝连”,让学生观察藕被掰开后拉出的长长的丝;或者提前让学生将一棵芹菜插在蓝色墨水瓶中,等到上课时让他们观察芹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这些平时被他们忽略掉的东西居然能够在实验中“大放异彩”时,对生物实验和生物知识的认识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跨越。更难能可贵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个简单、巧妙又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了生物之神奇、实验之魅力。
二、把握“探究性”原则,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智慧
生物实验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每一个方案的设计,每一个步骤的操作,每一个结论的验证,都是为引导学生对生物展开深入探究而准备的。因此“探究性”是生物实验的基本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适时地在课堂中为学生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去开展自主性探究活动,既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充实了学生的生物思维。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更多生物界的“秘密”,而在这些秘密的吸引下他们会主动开启自己的思维智慧,尝试验证和诠释这些生物现象,探求生命之本质。
如,在学习“细胞的呼吸作用”原理时,当讲到低温在一般情况下对蔬菜瓜果会起到更好的保鲜作用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老师有一个疑惑:不知道香蕉如果放在冰箱里是不是也會保鲜?谁能帮助老师解开这个疑惑呢?你们可不可以回家亲自做这个实验然后告诉教师答案?”并提出实验方案由学生自己来设计,同时建议实验过程中最好能够有图片、数据、表格等“证明材料”为支撑,这样可以使自己的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一些同学课下就找到教师咨询与实验相关的内容,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尝试找到解决方法,但是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则要留给学生自行解决,以此加大探究的难度和力度。同时还引导学生以“香蕉保鲜,低温起了什么作用?”作为此次实验活动的主题,并以此为题将实验过程以报告的形式进行整理,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以便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很多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来进行实验,还通过相机和手机将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拍摄下来,将香蕉在冰箱中的变化每两个小时进行一次观察与记录,最后得出了“低温于香蕉保鲜不利”的结论。甚至个别同学在得出此结论之后,还能查阅资料,告诉我“低温于香蕉保鲜不利”的原因就是香蕉适合在12℃左右保存,若在12℃以下的环境中贮存,反而会发黑腐烂。一个问题就能够引发一场有意义的“探究行动”,一个问题就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地产生思考与探究的欲望,一个问题就能够换回一个真实而完整的实验。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把握好探究性原则,更要发挥问题在整个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三、把握“创造性”原则,引导学生勇于创新思维
创新是生物实验教学永恒的话题。一方面教师要在实验设计中推陈出新,通过一些新颖别致的设计理念来加快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借助自身的“创造”功能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大胆改进实验,探寻更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法,这是生物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和最高追求。如在进行“模拟神经元的结构及神经信号的传递”实验中,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手臂和手进行“人体实验”:用红色的笔在手掌心画一个圆,代表细胞核,树突则由手指代替,轴突则用手臂模拟,然后用一个手的手指抓住另一个手的手臂来模拟两个神经元是如何连接在一起进行信号传递的。类似还有在“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实验时,可以将粉笔灰沾在手指上,然后摸向自己的头上模拟传粉,此过程即为自花传粉;然后再将沾有粉笔灰的手指移动到两个学生的头顶,此过程就是异花传粉。这种实验设计又形象有趣,又颇有新意,令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倍增。而在对种子萌发过程进行观察实验时,教材中的实验是将种子放于湿棉花上,不利于学生观察种子萌发的整个过程,所以教师提出了在实验设计时是否可以选择透明器皿的建议,让学生对原实验方案进行大胆改进。有个学生就设计了一个非常利于观察和操作的实验:将一只透明饮料瓶的一侧剪开,并将三分之一的侧壁剪掉加入水,三粒种子被一根线拴好浸泡水中(保证种子大部分在水中),每隔两天重复此操作一直到最早放进水中的种子有幼叶长出为止,这样的观察效果明显要比教材原有实验好很多。
在多年的实验教学中,我发现生物实验就是对现实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就是向中学生展现生物奥秘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也是帮助学生将生物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有机联系的一条“捷径”。教师要注重生物实验的设计技巧和引导艺术,用自己的耐心、虚心与恒心为学生架起一叶导引之舟,升起一张理性之帆,让他们能够在生物科学的海洋中自由游弋、扬帆破浪。
参考文献:
蒙美葵.从学生的一次实验失败说起:高中生物实验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4(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