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典型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探析

2015-10-21关敏泓

法制与经济·上旬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关敏泓

[摘要]典型教育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在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典型教育主体、客体、内容、方式方法及环境等原因,典型教育的效果出现了弱化。文章结合广西财经学院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对当前高校典型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为增强其实效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高校;典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典型教育,又称榜样教育,是我党成功探索及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历史上曾发挥过极为显著的作用,对那个年代的大学生理想信念和精神世界的塑造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典型教育法在实施中有所弱化,尤其是在高校环境,大学生对于典型教育的兴趣以及接受度都较以往有所弱化。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有必要对新形势下高校典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对增强高校典型教育实效性提供思路与方向。

一、高校典型教育的现状

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对典型教育的反馈,课题组于2015年3月至4月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使用司卷调查法收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典型教育相关内容的观点和反馈意见。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采取了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司卷550份,其中回收的有效司卷490份。除被调查者基本资料外,司卷主要从典型教育的意义、现状、原因及对策四个方面共18个司题进行了调查。

在典型教育的意义方面,针对“在你成长过程中,典型教育对你的促进作用如何”这一问题,回答“有些影响”和“影响很大”的比例合计高达93.88%,这说明大学生还是认可典型教育对自己的正面促进作用的。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司题“你认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典型教育是否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回答情况来看,认为“有帮助”的占51.02%,认为“没有帮助”和“不确定”的合计占到了48.98%,这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深思。

在典型教育的现状方面,51.02%的大学生表示“平时关注各种各样的典型评选”,但是也有44.8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关注”;在了解典型人物的途径上,46.95%的大学生选择“互联网、手机、移动传媒等新媒体”,22.44%的大学生选择“口耳相传”,其余30.61%的大学生选择“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典型人物宣传的效度上,我们设置了司题“大多数时候,你所了解到的典型人物是否能触动你的内心”,有38.78%的大学生做出了肯定的回答,然而同时有33.88%的同学选择了“否”,27.34%的学生选择了“不确定”,这个结果既有大学生自身观念及心理的影响,也与我们实施典型教育不够得当有关。

在典型教育的原因方面,我们设置了7个司题,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以下两个司题:第一个是“如今大学生典型教育效果弱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只选一项)”,在给出的五个选项里面,“现在的大学生更注重自我,对典型的认可和模仿意愿不强”这一选项远超其他四个备选答案,达到38.78%,这说明现在的大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同时他们也对这点有较为清醒的认识;第二个司题是“对于‘有病不看型、‘不回家过节型、‘不顾家人型典型,你如何看待”,有42.88%的同学选择了“感动,但不会模仿”,55.10%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会有所触动”,仅有2.04%的大学生选择“由衷敬佩,愿意向他们学习”。这些对于我们调整高校典型教育宣传内容及方式方法提供了思路。

在典型教育的对策方面,有以下两个司题为提高高校典型教育实效性指明了方向。其中一个是“你认为典型遴选应该‘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由群众选举产生”,有16.3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自上而下”,24.49%的学生选择了“自下而上”,59.18%的大学生选择了“两者结合的“民主集中制”;另一个问题是“对于高校运用‘甄嬛体、‘小苹果体倡导期末考试诚信应考的宣传方式,你认为?”,不出意料,有48.98%的大学生选择了“方式新颖,学生更易接受”,只有16.33%的学生选择了“不够严肃,不太合适”,其余34.69%的学生认为“二者对我影响差别不大”。这些选择的倾向性对于改进高校典型的选拔与宣传方式具有启发性。

问卷调查无法穷尽典型教育的方方面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当代大学生对于典型教育一些基本司题的看法,对于我们进一步改进高校典型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二、高校典型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典型教育主体存在问题及原因

当前,高校典型教育宣传工作者往往将自己置身于典型教育之外,即把自己作为典型教育的宣传者和旁观者,没有能够意识到自己更应该成为典型教育的学习者和领头羊,甚至个别教育者还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等道德品质恶劣的言行,对大学生接受和认可典型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宣传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在开展高校典型教育的全过程始终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地领会和实践典型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使高校典型教育散发出更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二)典型教育客体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典型教育客体来看,大学生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及自我意识增强,给大学生典型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首先,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所接受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父母和家长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思想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更浮躁和功利,进而导致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于接受典型教育这种显性的道德灌输产生抵制心理。

其次,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强化使得高校典型教育难以渗透到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典型教育是显性教育,而大学生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使得他们对于官方的說教本能地有所质疑和抵触,试图通过对主流的批判而彰显自身的独到和个性。他们关注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重实际事物而轻精神境界,所以对高校树立的典型人物兴趣缺乏、认可度较低。

最后,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社会当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攀比炫富等不良现象,并有蔓延趋势,这使得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发生偏离,影响了高校典型教育的效果,往往教育工作者花费气力选择和宣传的典型得不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可。

(三)典型教育内容存在问题及原因

1.典型缺少亲切感和易学性

如今不少高校选树的典型人物,常有这样的特点,即喜欢选树一些重大伤亡或致贫致病的典型,这些典型往往身处窘境或困境,似乎只有这样,才有做典型的资本。这样的典型很有冲击力和震撼力,但由于违背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也许可以感动部分大学生,却难以让他们产生学习和模仿的意愿,对于另一部分大学生也许不会有所触动,从之前的司卷调查也可以看出这一趋向。当典型缺少了親切感和易学性,高校的典型教育便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何况是让他们学习和效仿。

2.典型缺少层次性和针对性

(1)典型教育缺少层次性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层次性的特征,典型教育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自然也须遵循这个规律。这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面对大学生思想层次不一致的差异性,在实施典型教育时要区分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树立多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如基础性、倡导性和理想性三个层次,基础性是作为公民的底线如遵守法律规章制度,倡导性层次是公民道德建设要求的内容,而理想性层次是最高层次的道德目标,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典型教育,主要是希望达成基础性和倡导性两个层次的目标。

(2)典型教育缺少针对性

当前高校开展典型教育,多为树立一个典型,开展全校性普适教育,没有能够满足大学生对典型的多样性需求,没有针对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来建立多样的典型人物群。另一方面高校应结合自身发展定位来选树典型,例如综合性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及高职院校所适用的典型就不太一样,所树立和宣传的典型越贴近学校的发展定位,就越贴近大学生对于典型的需求。高校应意识到典型的针对性和多样化,尽量不要以单一典型来教育全校学生。

(四)典型教育方法存在问题及原因

1.选树方法存在司题及原因

一方面,在某些高校,存在教育者与学生干部之间“任人唯亲”的消极现象,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评优评奖环节上自我把关不严,出现优先推选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学生干部,使得其他大学生对评选的结果产生怀疑,进而对典型教育的公平公正性产生了信任危机。

另一方面,高校的各项评选存在拉票的不良现象,很多被拉票的大学生对候选者没有过多的了解,有些甚至都不认识备选者,却出于人情关系投了票。因此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怪现象:往往选出的优秀学生典型并不是学习成绩最好或能力最强的,但一定是人缘最好的,这些不客观的外在因素的干扰给大学生带来不好的印象,也由此埋下了对日后高校选树的典型不信任的种子。

2.宣传方法存在问题及原因

首先,当前高校典型教育很大程度上沿袭了进行典型教育的传统方式,即为了使选树的典型更具权威性和影响力,常常将典型人物打造成面面俱到的全能型榜样。例如高校在宣传大学生典型时,往往都会为典型贴上学习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工作能力强、乐于助人等等标签,不管真实性如何,都会尽力从典型的各个方面挖掘,将原有的优点放大,不突出的特点拔高,似乎只有包装得完美的典型才称得上“典型”。但是对于自己难以企及的典型,大学生往往由于动力不足而失去学习的意愿。

其次,高校典型教育的宣传缺乏常态化机制,往往上级有文件才开展活动,形式化司题较为突出,开展活动也多流于表面,不能够深入持久地进行。形式化的典型教育给大学生留下了不良的刻板印象,认为榜样学习只是“走过场”,因此对日后的典型教育活动产生抵触心理,丧失了兴趣。

(五)典型监督与保障机制存在问题及原因

1.典型监督不到位

从历史发展的层面而言,人群之中永远存在优秀的那部分典型,因此典型具有普遍性;然而对于典型人物个体而言,其思想和行为受自身具体经历及环境影响,因此典型具有特殊性。正是由于典型人物的特殊性,因此典型人物在获得嘉奖及荣誉后能否一直以身作则、保持优秀的特质难以得到保证,而一旦典型人物做出有悖道德甚至违法乱纪的事情时,对典型教育的负面影响是极大的。在现实中,部分大学生在获得优秀荣誉后沉溺游戏、挂科等情况也时有发生,削弱了大学生对典型的信任。

2.保障机制不健全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如果榜样人物做出的示范行为得到他人及社会的认可,那么学习者的学习意愿会得到强化,相反如果榜样人物的行为得到的不好的结果将削弱学习者的动机。时下高校典型教育在开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典型人物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例如2012年大学生易亮救跳楼自杀的同学失败,落得身体残疾却因救人失败“影响不好”而得不到学校的认可与表彰。诸如此类“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件,不仅助长了道德冷漠的风气,而且极大地打击大学生学习典型的意愿。

(六)典型教育环境存在问题及原因

1.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首先,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高校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高校开展典型教育活动重形式、轻内容,为了完成工作而做,只要形式漂亮有助于对外宣传,忽视了本该投入更大精力去甄选的内容,导致高校典型教育浮于表面,难以对大学生产生深入影响。

其次,改革开放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变得多元和开放,大学生不再像以往一样无条件地接受主流价值观而是宣扬多元价值观,这对于典型教育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对典型人物的评价,不再是单面的官方说辞,而变成立体的、多角度的。现如今很多道德事件常常需要面对大学生多方质疑的声音就是一个例证。

2.网络环境的挑战

在网络时代里,大学生对于高校及社会宣传的典型人物,常常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去了解典型人物的各方面信息,加之青春期的怀疑批判精神的影响,大学生尤其喜欢找出官方宣传的漏洞,一旦典型的宣传资料有所不实,通过互联网的晕轮效应将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关于典型人物的不实消息也会借助于互联网的无序性和隐蔽性加以散播,辨别力还不够强的大学生容易成为谣言扩散的工具。以上两方面,使得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典型教育,面对真假难辨的舆论环境,难以像过去非网络环境下那么高效。

三、结语

高校典型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现形式之一,需要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及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并及时调整教育的内容和宣传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典型教育法才能在高校里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勃勃生机,为实现高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神圣使命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