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对比

2015-10-21赵荣芬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泮托拉唑消化性溃疡奥美拉唑

赵荣芬

【摘要】目的 观察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中的应用与疗效对比。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9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取数字随机法将其分成甲乙两组各45例,甲组给予其奥美拉唑治疗;乙组给予其泮托拉唑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甲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相较于乙组的93.33%,差异显著(P<0.05),且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2%,相较于乙组的8.89%,差异显著(P<0.05)。结论: 泮托拉唑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疗效优于奥美拉唑,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奥美拉唑;泮托拉唑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86-02

在临床上,消化性溃疡,为消化内科中的一个常见多发病症,有着较高发病率,而胃酸分泌过多、胃粘膜保护作用削弱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则是诱发该病症的主要因素,为此,治疗该病症的关键就是应用抗酸剂。我院给予收治的9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分别应用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泮托拉唑组在临床病例观察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选我院于2013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的9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50例,女40例,年龄均在20~75岁间,平均年龄为(37±5)岁;所有患者均经电子胃镜被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其中,60例为胃溃疡,30例为十二指肠溃疡,溃疡大小均在3~18cm间,且临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恶心、反酸与黑便、上腹区疼痛等症状,同时将那些合并为活动性出血、幽门梗阻与未排除癌变的溃疡与癌性溃疡者,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存在胃、十二指肠手术者史,药物过敏史,处于哺乳期服妇女、产妇排除在外。随机将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45例,且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較,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甲组被给予奥美拉唑20mg(由四川科伦药业有限公司产出,国药准字号为H20056108),2次/d,空腹口服,连服1周,后根据情况调整为1次/d,再继续用药3周,而乙组则被给予泮托拉唑(由沈阳圣元药业产出,国药准字号为H20067169)治疗,空腹口服泮托拉唑40mg,2次/d。两组患者于治疗期间,均遵医嘱停止服务其它药物,日常半流质无刺激饮食,并接受维生素补充等支持治疗,均以4周为1疗程,1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1]。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恶心、疼痛与烧心、嗳气以及腹胀等的改善情况与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若患者治疗后溃疡与周边炎症、临床症状均消失,且黏膜缺损均被红色再生皮覆盖,则为治愈,若溃疡消失,但原溃疡周边仍存在炎症,而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则为显效,若溃疡面积缩小超过50%,但临床症状改善不显著,则为有效,若溃疡面积缩小低于50%,且临床症状未变化,甚至加重,则为无效[2]。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加以分析与处理。其中采用 ( ±s)代表计量资料,且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如果P<0.05,那么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一定改善,其中,甲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相较于乙组的93.33%,差异显著(P<0.05),且甲组有10例(22.22%,5例失眠,3例腹泻,2例皮疹)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相较于乙组的4例(8.89%,2例失眠,1例腹泻,1例皮疹),差异显著(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n=45)

组别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不良反应发生率(%)

甲组 12 16 8 9 80.0 22.22%

乙组 25 11 6 3 93.33 8.89%

X2 12.648 12.398

P <0.05 <0.05

3.讨论

就消化性溃疡而言,其有着较复杂的发病机制,且目前仍未形成统一认识,但普遍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量大多与黏膜防御功能较差为该病症发生的主要因素,而遗传、精神等因素也同该病症发生有着密切联系,而且据病原学检查结果提示,大约87.4%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且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之后,就会影响到其胃酸的分泌过程,致使局部的pH值出现显著升高情况[3]。基于此,在临床上关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多以有效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抑制胃酸为主要原则,在有效抑制胃酸的基础上,彻底根除幽门螺杆菌,更是可进一步强化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胃粘膜的早日愈合,减少病症的复发。

其中,奥美拉唑,属于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对机体胃粘膜细胞有一定选择性作用,可较好的抑制壁细胞H+-K+-ATP酶活性,进而起到抑制胃酸分泌的功用,并促进溃疡的快速愈合。而泮托拉唑,则属于一种全新的质子泵抑制剂,为二烷氧基吡啶基苯并咪唑化

合物,在胃酸的刺激影响下,可被激活并发展为环次磺胺,同质子泵上巯基特异性能够互相集合,使之不再具有泌酸功能,而且,该药物还有着较好靶向性与稳定性,同时对H+-K+-ATP酶活性生成特异性抑制,进而阻断壁细胞中H+向胃肠腔的转运,继而相对减少患者体内胃液中胃酸含量,且抑酸效果更为迅速,更为持久[4]。两种药物临床应用对比,乙组效果更为显著。而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乙组患者在接受泮托拉唑临床应用后,其治疗总有效率达93.33%,显著高于应用奥美拉唑治疗的甲组的80%,且该组患者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情况也显著优于甲组。由此可见,给予临床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用泮托拉唑治疗,效果更显著,不良反应更少,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兆宇,李仕同.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263-4264.

[2]肖洁雅.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4,(2):140-141.

[3]王玉涛.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比较[J].中国药师,2012,15(5):693-694.

[4]李兴丰,陈亚萍.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比较[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1):124-126.

猜你喜欢

泮托拉唑消化性溃疡奥美拉唑
奥美拉唑、血凝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莫沙必利及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分析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研究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泮托拉唑、莫沙必利治疗癔球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