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研究
2015-10-21王明明
王明明
前言
高中与大学的衔接教育关系到民族和祖国的未来,随着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备受家庭和社会的关注,高中生价值观养成变得尤为关键,而由此产生的大学新生对于环境不适应的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还影响高校教育改革,所以衔接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本文从中央十六号文件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入手,综合运用心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跨学科知识,通过调查问卷、案例分析的,多层次多角度分析了高中向大学过渡中环境适应问题的现状及原因,最后结合我校问卷调查的实际情况,根据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政策及高中生成长经历,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的方法。
一、调查大一新生面临的环境适应问题
1、确定调查对象,我们本次调查的学生主体为燕山大学里仁学院2013级刚入学的经管系新生,采取的是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
2、充实调查的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学生的个人信息、新生的学习能力、生活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3、整理调查结果,通过实例分析和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许多大一新生在高中阶段并没有经过专业的适应性教育的指导,在进入大学后,这方面的适应性教育又不充分和及时,所以导致大多数学生缺少人生规划,难以适应大学教学方法,生活自理能力差,人际关系弱,遇事心理容易产生忧虑情绪。
二、分析产生大学环境适应问题的原因
1、学习较色转换准备不足。从一名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换过程,对每个年轻人都是一种挑战,如果大一新生不能随着学习、生活环境的转变而进行适当的调整,那么肯定会出现适应不良的问题。
2、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出现差异。高中时期,更多是老师的督促和填鸭式的学习,而大学的学习自主性增强,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学校的规章制度也相对较严格,稍有不留心,就可能面临挂科和留级的危险,这些都导致被动学习的新生产生不適的现象。
3、心理不适现象产生,自身优越感丧失。高中的佼佼者在进入大学后,突然发现周边人才济济,变得黯然失色,强烈的心理落差使大一新生一时间无法适应。
4、家庭教育不健全。在进入大学集体生活后,脱离父母的管束和领导,许多孩子顿时方寸大乱,可见,高中时期,如何加强孩子的独立性非常关键,否则,一旦离开父母的呵护,孩子自然出现环境不适的问题。
三、提出解决大学生环境不适问题的策略
1、学习方面。首先,帮助同学们制定阶段性的学习计划,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和课余活动的时间,哪个阶段的学习任务要明确,什么时候做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根据学习特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了新生可以顺利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提供参考。最后,推行和完善辅导员负责制,辅导员跟学生接触的时间最为频繁,对日常的新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最为贴切,从而能最直接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2、生活方面。第一,推进和改善学生助导机制,老生带新生,更能突出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而朋辈的力量对新生的导向作用更是不可小觑。第二,做好新生准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第三,解决学生的实际生活困难。
3、人际交往。首先,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扩大新生的交往面。其次,引导学生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交换思想,传递信息,最大限度的加大与人的交流。
4、心理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乐观性格,让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这样才能让学生克服有高中转变成为大学生的心理落差,从而找到心理平衡,远离心理孤寂。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广泛应用,极大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第三,适时的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期待值。第四,心理咨询室做好大一新生的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第五,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及时的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对以上方面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燕山大学里仁学院经管系的2013级新生在入学初,大多数人存在严重的不适问题,经过一学期的培养教育,90%的同学能自然克服此项不适障碍,大学新生由于长期受到高考作用的影响,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意识都比较差,再加上对大学的规章制度、学习和生活的不了解,父母的长期依赖性,导致一迈进大学的校门就对环境产生强烈的不适应。学校作为管理者,应该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修改意见,达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