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赏析》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2015-10-21刘羚驹
刘羚驹
摘要:红歌是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它是有着具体内容的综合艺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很多优秀的经典红色作品,这些作品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关键词:红歌;革命历史;歌曲赏析
《红歌赏析》课程教学是近年来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选修课程或者以讲座的形式出现,笔者在所在单位的教学安排下,作为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之一,将《红歌赏析》课程融入到党课教学中进行尝试,具体以讲座教学形式呈现,几年的教学感觉到教学效果明显。笔者以本文进行阐述,交流分享如下:
一、导言: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歌——《国际歌》
(一)歌曲创作历史背景:1871年5月28日,凡尔赛反动军队攻陷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的最后一个堡垒--贝尔--拉雪兹神甫公墓,导致革命失败。全城开始了大屠杀,无数革命志士倒在血泊中。面对着这一片白色恐怖,第二天法国工人诗人鲍狄埃(1816-1888),怀着满腔热血,奋笔疾书,写下了《国际歌》。这首诗歌原名为《国际工人联盟》,刊登在1887年出版的鲍狄埃的诗集《革命歌集》中。
1888年,在欧仁·鲍狄埃逝世后的第二年,法国工人作曲家彼尔·狄盖特以满腔的激情为《国际歌》谱写了曲子。从此,它便成了世界无产者最喜爱的歌,从法国越过千山万水,传遍全球,1890年出现了西班牙译文的《国际歌》,1899年被译成了挪威文,1901年出现了德文、英文、意大利文的《国际歌》,1906年正式传入了俄国,为了便于传唱,翻译这首歌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党员柯茨只选择了六段歌词中的一、二、六三段,《国际歌》被译成多种文字,传遍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它曾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上世纪20年代,苏联以《国际歌》为国歌。1944年正式改用新国歌后,则把《国际歌》作为联共(布)党(1952年改名苏联共产党)党歌。193年瞿秋白将它从俄文翻译成了中文,因此我国所唱的《国际歌》也只有三段。这首歌曲为行板,降B大调,4/4拍子。全曲只有一段贯穿首尾的旋律,以及通用的三段歌词。这里选用的是管乐改编版。悲壮的前奏过后,深沉的第一主题昂首进入,表现出革命志士们不屈的气节;乐曲的中段旋律在调性上实际上转为属调(即F大调),始终庄严、雄浑,曲调中愈发透出光明与希望;最后,乐曲的前奏经过自然再现,在雄壮而嘹亮的气氛中结束。《国际歌》是一首无产阶级的不朽战歌。1920年中国首次出现由瞿秋白译成汉文的《国际歌》。1923年在莫斯科根据俄文转译、由陈乔年配歌的《国际歌》开始在中国传唱。1962年译文重新加以修订。歌曲的高潮在副歌的最后一句,这是全曲的主题所在,也是全世界所有译文都完全按照音译的一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二)词曲作者简介:
欧仁·鲍狄埃(Eugène Edine Pottier,1816年10月4日 - 1887年11月6日)是法國的革命家,巴黎公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国际歌》的词作者。欧仁·鲍狄埃出生于巴黎一个制作木器的手工业工人家庭,他在艰难的环境里刻苦自学,从他所能够找到的书籍中吸取知识的营养。法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贝朗瑞的诗,在他心灵里留下深刻的印记。1830年七月革命爆发时,年仅14岁的他就写出了他的第一首诗歌《自由万岁》。从此,他开始用诗作为武器,踏上了革命的征途,并逐渐由一个民主主义者向社会主义者转变,并于1870年加入了第一国际,成为第一国际巴黎支部联合会的委员。
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了。英勇的巴黎工人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3月28日,公社成立了。鲍狄埃先后担任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委员、二十区中央委员会委员、公社委员。他在担任公社社会服务委员会委员时,被人们称誉为“最热情的公社委员之一”。巴黎公社失败后,他在群众的掩护下,躲进了蒙马特尔我人基特家的阁楼,幸免于难。在这悲痛的日子里,他的心情无法平静,5月30日,他用战斗的笔,写了了震撼寰宇的宏伟诗篇--《国际》,正式宣告向敌人“开火”。1887年,他在贫困中与世长辞,巴黎的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皮埃尔·狄盖特(Pierre Degeyter,1848-1932),法国业余作曲家,生于比利时,后移居法国里尔,一生主要从事家具制作和 花木加工业。青年时代即投身于工人运动,并在工人夜校学习文化和音乐。曾领 导过几个工人业余合唱团,任指挥,并写词作曲。72岁加入法国共产党。作品以工人运动歌曲为主,具有浓厚的时代背景因素,其中名扬全球的无产阶级战 歌《国际歌》是他的代表作,作于1871年。其它代表作品还有歌曲《前进! 工人阶级》、《巴黎公社》、《起义者》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历史背景简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得到了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成立于1919年3月)的帮助。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派维经斯基等人来华。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二大就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南昌起义打响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相继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四次军事围剿,均遭到惨重失败。为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蒋介石又亲自部署了第五次围剿,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1934年9月下旬,蒋介石的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总攻击。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开始了战略大转移——长征。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1949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毛泽东为主席;确定国旗、国歌,北平改名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采用公元纪年,会议决议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二)音乐欣赏参考曲目:
1.《十送红军》
《十送红军》由朱正本、张士燮收集整理,根据江西赣南民歌《长歌》改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其中一首送别红军歌,曲调非常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转优美。如泣如诉的《十送红军》,与苏区人民的泪水流在了一起。唱起这首歌,人们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再现出革命的历史画面。
2.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之《四渡赤水出奇兵》
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伟大长征。红军超乎寻常的毅力,战胜了几十万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越过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经历十个省、二万五千里的征途。终于到达目的地——陕西省北部。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参加过长征的肖华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历时半年,完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随后,晨耕、生茂、唐河、迂秋等作曲家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组歌,分别描绘了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并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四流赤水出奇兵》得益于巧妙地吸取了中国传统戏曲和曲艺的表现元素,幽默、机智、一波三折,戏剧表现力强,还通过独唱演员手里的小快板,象征性表现了红军宣传员的生动形象,同时也吸收了红军军旅歌曲的味道。马国光的演唱,不仅是声音控制得恰到好处,连表情、形体动作都是浑然天成的。“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两句,追求稳健和敏捷;“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两句,成功地制造了紧张气氛,表现了变被动为主动的重大转折;“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本来就是绝妙的诗句,现在被唱得具有了喜剧色彩;“调虎离山袭金沙一句”,则把这种喜剧色彩强调到了极致,成了狡黠和戏耍,突出这是“四流赤水”中最高妙的一着棋;最后“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点破主题,令人回肠荡气。值得一提的是,原词的最后一句本是“毛主席用兵妙如神”,后来发现演唱起来这个“妙”字发音困难,而且音乐的表现力在此被弱化了,经过讨论,改为“真如神”。
3.《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这部影片描写了三十年代初期,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它在影片中首尾两次出现,给观众极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它很快就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把它定为中華人民共和国代国歌,后又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34年,“电通”公司在上海成立,请田汉同志写一个电影剧本,到这一年冬天,“电通”公司向田汉同志征稿。田汉同志就先交了个简单的,名叫《凤凰的再生》的文学剧本,给“电通”公司的孙师毅同志。1935年2月,田汉同志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电通”公司为了尽快开拍,决定请孙师毅把田汉同志的文学剧本改写成电影文学剧本,孙师毅征得田汉同志同意,影片改名为《风云儿女》。在处理主题歌歌词时,修改了几个字,将原词第六句:“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改成了“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当时,聂耳同志正准备去日本,得知影片《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写,主动向孙师毅、许辛之要求,把谱曲的任务交给他,并表示到日本以后,歌稿尽快寄回,决不会耽误影片的摄制。不久之后他就从日本寄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义勇军进行曲》曲谱寄回上海之后,由贺绿汀请当时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担任乐队指挥的苏联作曲家阿龙·阿甫夏洛莫夫配器。不久就在影片《风云儿女》中使用。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在人民中广为流传,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1943年由曹火星创作的一首歌曲。原名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1943年3月10日出版了蒋介石作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当中提出了“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口号。中国共产党于同年8月25日在《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论,批判了这本书,并在结尾说:“如果今日的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那就是没有了中国”。时年19岁的中共党员曹火星由此创作了歌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后毛泽东建议添加上“新”字,认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时候,中国依然是存在的”。据称是经过了毛泽东的修改,添加了“新”字,并作了小幅改动。歌曲表达了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也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党的热爱之情。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一)历史背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波澜壮阔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进程,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立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1997年中共十五大的召开,江泽民总书记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2008年中国成功的举办了奥运会。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举国欢庆,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