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男色审美成因浅析
2015-10-21周雪晴
周雪晴
摘要:魏晋时期,社会对男色的关注大盛,而《世说新语》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这一现象,在颠覆了男女两性审美的基础上打造了一批流传后世的美男。而当时战伐不断政治昏暗的社会背景也使士子们纷纷慨叹人生之无常短促,从而开始正视生命的意义,在次基础上,重新对美有了更高层次的寄托。此外,魏晋时期,女性地位的变化也促进了男色审美局面的出现,当男色成功在社会上输出并大多数女性欣然消费的时候,不仅象征着女性意识的觉醒,更反映了女性地位的提高。此之种种,均成为推动魏晋男色盛况的历史之手,它们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并最终在中国审美史上留下恰好又唯一的一笔浓墨重彩。
关键词:魏晋;男色审美;成因
纵观中国历史,像魏晋这样极力推崇“轻车随风,顾盼便妍“男色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魏晋男色审美大盛的状况在中国古代史上可谓空前绝后,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来源于社会外界因素,更来自于魏晋人自身个体意识的觉醒,无论男女。此外,社会思潮也对时代审美观有极大的影响。值得说明的是,社会思想内容和器物内容永远是不能分开而论的,男色之所以成为魏晋的标签,是社会与个体之间的互动,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做出的反映,是个体在对生命的思考中重铸人格美的准则,也是一次关于思考美与人生价值的属于魏晋人的集体自觉。
一、魏晋人强烈的生命意识驱使着他们对美的追求
提起魏晋,一股带着强烈生命意识却浸透了生死纠葛的气息迎面扑来,魏晋士人是历代最先对生死矛盾表现出强烈反应的一代人。他们放任自然,摒弃儒家群体规范的束缚,挥洒出独特的“魏晋风骨”。所谓的风骨,是人生命意识的折射,是对死亡和生活,人生价值与实现方式的思考。
魏晋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动乱,战乱的频仍,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少有,遑论正处身于乱世的士人们。这样的现实奠定了魏晋哀叹人生无常的情感基调。“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生命之短促使他们重新思索儒家传统道德价值观,也在残酷的现实中意识到个人的脆弱和个体对生命世界的无力,从而开始了魏晋时代的集体自觉,挣扎于生死之间对生命意义的高度关切觉醒于生之热烈和死之酷烈之间。人作为生命的尺度,既然必须要承受这种仓促的有限,不若在这种有限中孕育出可以超越生命的存在,如何在朝露般的有限人生中实现生命价值,让瞬间来凝结永恒成为了魏晋时代的主题之一,由于这种生命意识的作祟,他们选择了种种行为来淡化内心对死亡的忧虑和哀伤。
譬如及时行乐。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这样的思想其实是魏晋行为主义群嗨的肇端之一,所以魏晋行为艺术手册《世说新语》有记载云: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因为他们更失去了对长寿的希冀,所以对此刻的生命就更觉得热恋和宝贵。放弃了祈求生命的长度,便不能不要求增加生命的密度”。[1]
再譬如追求个体的容止美。
独抒性灵的“朗朗日月入怀,皎皎如玉树临风,肃肃如松间徐涛,灼灼如岩下灿电;(《容止》)”自由而澄净的,“司马太傅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谢景重在坐,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太傅因戏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言语》)”;放任张扬的,“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简傲》)”这种种他们所追求的独领高标率性而为的美其实象征着人的觉醒,对自身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和体悟。
以往个体淹没在群体的等级重压之下,而现在他们将它从繁复坍塌的儒家礼法中拉扯出来,敷粉重建。反过来论之,对美的追求其实显示 着魏晋士人对生命的眷恋,是人性自觉的表现。而身体作为审美关照的对象,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
二、身体与政治的互动以及品评尺度的变化再次强调了男色审美
在魏晋时代,政治生活中有一个规定——通过对人身体的审美性审视,从而确定某个人是否具备成为一名官僚的基本条件。九品中正制的确立和门阀制度的形成,人物品评的政治作用开始消减,品评不再局限于品德才能上,而更多偏心于风姿仪容、气韵神度。
石头事故,朝廷倾覆。温忠武与庾文康投陶公求救。陶公云:“肃祖顾命不见及。且苏峻作乱,衅由诸庾,诛其兄弟,不足以谢天下。”于时庾在温船后,闻之,忧怖无计。别日,温劝庾见陶,庾犹豫未能往。温曰:“溪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庾风姿神貌,陶一见便改观;谈宴竟日,爱重顿至。(《容止第十四》)
陶侃因苏峻作乱事欲杀庾亮,可是见到庾亮后就不一样了,“庾風姿神貌,陶一见便改观;谈宴竟日,爱重顿至”。从此足见注重容止是当时的风尚。这种互动使得男色审美有了名正言顺的旗帜,不再仅仅存现于人们的谈资中。而士人们对仪表的重视反过来更促进了男色审美在当时的大盛景象。这种双性互动在魏晋显得着为突出。
三、媒体的导向——《世说新语》横空出世及玄学风潮
魏晋尚男色的风潮,从《世说新语》可见一斑,貌若潘安、看杀卫玠、珠玉连璧……《世说新语》专辟《容止篇》来叹赏男子之美。也算是中国历史首创。容止三十九篇极尽其能地展现魏晋男色审美。男色美好的身体,甚至享有极好的待遇: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世说新语·容止十九》)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世说新语·容止七》)但男色审美观其实不仅存在于魏晋,在以后宋清时代,不仅男色盛,男风更盛。而魏晋之男色之所以如此享誉古今,则在于《世说新语》的功劳。民风所向加上奇书之炒作,便给世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这样尚美的风气,独领高标的男色审美以及狂热追星的民众成就了这个善于发掘男色推崇秀丽的时代。
此外,受功利性人物品鉴的影响。刘劭《人物志》这样一部系统的品鉴人物才性的玄学著作主张从人的外在形象逐步探求人的内在本质,所谓“物生有形,形有精神,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表示要注重自身容颜仪态,再者,玄学也不遗余力地推波助澜了一把,“绰约若处子,肌肤若冰雪,”(《庄子》)老庄玄学所宣扬的“神人”都缥缈出尘,士人们以此为标准,修饰容颜的举动也是玄学兴盛的表现。
四、魏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中国古代很多艺术都是到了魏晋才进入自觉时代,例如书法,例如绘画,物既如此,人亦不例外。礼法束缚的松弛,民族间的融合,这时候的思想领域不再是儒家一统天下的局面,社会价值也从重礼节转向重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并且,此时的士林风气也渗透进女性的生活中去,使之形成了一种迥然不同于以往时代的精神风貌,同时,女性生活的变革也反过来作用于魏晋士风,使美男风尚大盛。
《世说新语》专辟《贤媛》来记录当时女性,然,《贤媛》所描写的二十三位女性中,并没有多少传统妇德唯唯诺诺的影子。魏晋女性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形象。“先时而婚,任情而动,故皆不耻淫逸之过,不拘妒忌之恶。“她们不仅率性到可以潘岳行于洛阳道时”莫不连手并萦之“,更可以看杀卫玠。”而今俗妇女,休其蚕织之业,废其玄紞之务,不绩其麻,市也婆娑。舍中馈之事,修周旋之好,更相从诣,之适亲戚,承星举火,不已于行。多将侍从,晔盈路。婢使吏卒,错杂如市。寻道亵谑,可憎可恶。或宿于他门,或冒夜而返。游戏佛寺,观视畋渔。登高临水,去境庆吊。开车褰帏,周章城邑。怀觞路酌,铉歌行奏。”女性社交之活跃,可见一斑。
适情任性,不事女工。值得一提的是,士族女性经常参加家族内部有关文学艺术的讨论,比如有林下之气的咏絮才女谢道韫。她们不仅参与文学讨论,并且更热衷于参与人物品评。因此有这样的女性存在也就注定了魏晋美男们的相继诞生。
虽然,在《世说新语》里,女性也并未完全脱离中国固有传统,然而,其才女之放达,贤女之聪颖,无一不渲染着魏晋女性对独立开放的追求,对自我定位的探索,蕴含着鲜明的女性意识。
审美是女性意识的重要表现,魏晋女性的唯美人格直接收到士林风气的影响。但她们对美的狂热和细腻又到了极致。“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古人好以投掷水果来求配,潘安出趟门,车上的水果能开水果店了。由此可见魏晋女子们这种敢于表露自我,放任自然的人女性意识之浓烈实在是促使魏晋男色审美一大助力。
五、结语
“中国传统思想儒家往往把个人的具体存在归属于伦理道德的关系中,是自我价值从属于社会价值,强化社会群体统一性,并法定了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生命范式,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东汉末年以降社会的动乱和黑暗,使人们陷入了失落与迷惘,在痛苦中于焦虑中进而沉思人生的真正价值,力图重建精神家园重铸个体生命的本真世界,所以魏晋人对生命的态度传达出的是对传统的叛逆和反思。”[2]正是由于这种反叛,他们才不屑于以现实传统流行的价值评判标准来评定是非或自身,却更注重个人感受,主体的舒适,人性之真率自然,这样一种带着理想主义色彩的审美却恰恰更能体现人生意义。用这样自然的态度来审视人生,才是他们眼中对生命和人格的执着。
而就是因为这种“把自我的发现、追求和实现看成是人生最大的价值”[3]他们更在意的是生命的刹那芳华,对生命总所呈现的美更为执着“在刹那的现量的生活里求极量的丰富和充实”[4]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美的执着追求,才会诞生这个峨冠博带,长衫广袖,美男遍地,纵情高歌的年代。而他们所追求的放任自然,顺应本性的美,其实是对以往礼教束缚的伦理儒法的一种超越,在黑暗社会和平庸生活对身心的磋磨中发现了隐藏的自我,对生命的价值有了重新的认识,从而激发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局促的现实中开拓出属于他们的苍茫的心灵世界。
【注释】
[1]王瑶.中古文学史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57
[2]刘春哲.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人的个体生命意识[J].时代文学,2010(04):168-169
[3]程毅中.神怪情侠的艺术世界.中国古代小说流派漫话[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63
[4]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90
【参考文献】
[1]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部.古诗十九首[M].香港:商務印书馆,2005
[2]白冶钢.列子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3]沈海波.世说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王瑶.中古文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檀作文.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梁满仑.人物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葛洪.抱朴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3
[9]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张在舟.暧昧的历程——中国古代同性恋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11]刘春哲.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人的个体生命意识[J].时代文学,2010(04)
[12]程毅中.神怪情侠的艺术世界.中国古代小说流派漫话[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13]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