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的文化差异比较
2015-10-21郭月琴李韵杨生玉
郭月琴 李韵 杨生玉
一、肢体语言交际
(一)肢体语言的定义
肢体语言也称体态语言,是人类借助和利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的变化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感情的方式。运用自己的体态来表情达意几乎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本能,因为它简便、迅捷、直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极其广泛,而且有时更能无声胜有声地巧妙表达信息并留给对方更大的想象空间.同时,交流者运用自己的体态来表情达意几乎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本能肢體语言使用的好,可以取得较好的交际效果。反之,会陷入交际误区,影响交际。
(二)肢体语言的功能
有效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会涉及到肢体语言的使用。一个人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在说话的同时,他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带上表情,姿势,手势和其他的肢体语言。在交际中有表达观点、表达情绪、暗示社会关系、揭示心理状态和性格四个功能。
(三)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而肢体语言作为非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他还对此列出了一个公:信息的传递= 7%言语+38%语音+55%表情。也就是说,在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5O% 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这说明身势语在交际过程中十分重要
其次,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肢体语言不但可以单独使用,甚至还可以表达出自然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思想感情,直接代替自然有声语言,其使用的广泛性,表达方式的直观性,交谈中的对应性,使肢体语言成为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
全球化不断地深入发展,让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能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频繁和紧密地进行沟通。诚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共享的肢体语言对高效的跨文化交际有很大帮助。例如,通常人们高兴的时候会笑,难过的时候会哭。但是,共享的肢体语言语言毕竟只占小部分。事实上,肢体语言之间的差异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造成了障碍。
(一)目光交流
在人类交流过程中,目光交流通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不同的目光,反映着不同的心理,产生着不同的心理效果。眼睛是透露人的内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人的一切情绪,情感,和态度的变化,都可从眼睛里显示出来。然而,不同的国家对目光接触的重视程度也不同。在大多数英语国家,当人们与他人交流时,应该和对方有目光接触,要不然这个人会被视为无礼或者说话心不在焉。例如,美国人民特别注重目光交流触,而中国人在交流的时候很少直视对方的眼睛,尤其是老人和年轻人说话,或者是领导和下属说话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下属或者晚辈一般都不会直视上级或者长辈的眼睛,以示对他们的尊敬。所以,当这两种文化相遇时,毫无疑问会产生误解。不同国家的交际中各种凝视行为及目光在交际功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需要认真观察,仔细比较,从而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面部表情
面部语言是指通过面部的肌肉姿态表情的变化来传递思想感情。面部可以把高兴、悲哀、痛苦、畏惧、愤怒等等迅速充分地反映出来。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不同的面部表情有时代表相同的含义。中国人在迎接客人时,笑脸相迎,而美国的印地安部族却大哭来迎接客人的到来。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个动作可能会表示不同的意义,在中国咂嘴唇,表示有滋有味;而在英国,表示没有滋味;在许多地中海国家,则是过分夸大痛苦和悲哀的标志。美国儿童伸出舌头则表示蔑视、嘲笑或反抗,中国汉族人伸舌头表示不好意思。
(三)肢体接触
肢体接触是一种常见的非言语行为,人类用它来交流思想和情感。肢体接触在人类交际活动中,眼睛的信息传递是微妙的,而握手发出的信号却是直截了当的。握手被公认是表示友好和亲密关系的一种手段。然而,不同的国家握手的习惯也自然不同。例如,在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是很用力的。俄罗斯人不允许两人隔着道门或跨着门槛握手,以为这样做是不吉利的。而中国人的握手则没有什么忌讳。异性之间握手,如果女方不主动伸出手来,男性是不能去握她的手的。在一些欧洲和亚洲国家,男性通常不和女性握手,除非女性先伸手。但是,在一些非洲国家,通常是男性先向女性伸手。
(四)身体距离
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而保持不同的距离。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人们之间有着不同的空间区域。不同文化的交谈双方,交谈时采取不同的交谈距离,是因为交谈双方要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交谈距离。西方文化注重个人隐私,东方人“隐私”的概念薄弱。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的人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西方人无法容忍。中国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亚洲人对空间的要求不甚强烈。而西方人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喜欢宽松的氛围。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要求、运用和安排都有着各自的模式,从而赋予空间的使用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另外,人类学家发现,人与人之间在面对面的情境中,常因彼此间情感的亲疏不同,而不自觉的保持不同的距离。这种因情感亲疏而表现出的人际间距离的变化,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人际距离。人际间距离的变化,是由双方当事人沟通时,在肢体语言上的一种情感性的表示。
三、肢体语言的文化解读
(一)不同的传统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因此,长期的自主发展使得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之间有着不同的传统。纵观历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高度重视团结,追求和谐,有强烈的家庭意识。这些都与西方国家的传统相违背,他们的核心价值是强调个体的个性。这是航行和游牧的传统造成的,这些传统使得它们的子民在天性中就独立且个性张扬。上述提到的这些差异,对肢体语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与人的空间距离上。例如,在和他人交流时,中国人倾向于保持亲密的距离,而在西方,交流双方的身体距离不少于半臂。此外,中国人偏爱群体生活,朋友或同性之间会有频繁的肢体接触,这让西方人感到不舒服,因为在西方只有同性恋才会有这么多的肢体接触。而且,在公共场所经常可以看到中国人挤座位的情况,但西方人更喜欢站着,与身边的人尤其是陌生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二)不同的民族特性
在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逐渐定型。自古以来,中国都是礼仪之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国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性:谦和,顺从,彬彬有礼,且有保守。然而,交通的发展,外来的入侵以及移民运动使得西方国家难以保存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西方并没有出现那样长达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统治时期。即使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民主与共和依然占主导地位,推动历史与社会进程。因此,西方文化具有灵活性和扩张性。这样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影响,西方人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喜欢冒险,独立,平等,外向,自信,坦率,自由等。这两个民族特性的差异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使用的误解。
(三)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
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影响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些西方国家,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甚至占着主导地位。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孩子,众生平等。因此,至高无上的价值和人类尊严与个体的个性息息相关。人们之间的关系没有等级之分,都是平等的。这反映在美国人的坐姿当中。当与人交谈时,美国人通常半躺在沙发上或交叉双腿,而在中国人认为这样的坐姿是不礼貌的。受儒家三纲五常的影响,中国人有着很强的等级制度感。臣民,孩子和妻子通常服从于统治者,父亲和丈夫,也就是我们平日里所说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因此,中国人较为注重所谓的 “权利距离”,手势和姿态。
(四)不同的社会风俗
社会习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一种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思想沉淀,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所形成的固定模式。肢体语与社会习俗是互相关联的,因为肢体语言是社会风俗的具体表现。因此,肢体语言带有社会习俗的独特性。一个根深蒂固的习俗是,在公共场合,夫妻或恋人之间不能有身体接触,也不能有亲密举动,更别说亲吻和拥抱了。在着装上,女性要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男性可以将衣服退至腰际。然而,在西方,礼仪制度相对宽松持,西方人对这些肢体语言持有不同的态度。
西方人热爱运动,也热爱人体之美。因此,男性和女性都可以穿的相对少,人体艺术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此外,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年长者或长辈可以拍年轻人或晚辈的肩膀上以示鼓励和安慰。但是,西方国家没有这种等级制度,所以,同龄人之间也可以用相同的动作表达类似的情感。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传统,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以及不同的社会习俗可能就是不同肢体语言背后的文化原因。
四、结语
本文展示了在不同的文化中肢体语言的使用,分析了肢体语言背后的文化原因,有益于在跨文化交际中对肢体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学术都迫切要求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地系统地研究。由于笔者的知识有限,本文只是该研究领域中很小的部分。有望在日后的学习中国可以对主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Pease,Allan.Body Language.London:Sheldon Press,1981.3.
[2]Elizabeth,Kuhnke.Body Language for Dummies.Chichester,West Sussex,
England 2007.
[3]Brosnahan,Leger.《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M].毕万继译.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4]独雪梅.谈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的体态语[J].文教资料,2010(6).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7]王军.中西体态语差异的文化透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03).
[8]許力生.新编跨文化交际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9]许力生,吴丽萍.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8.
作者简介:郭月琴(1972—),女,汉,山东聊城,教授,硕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