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从预习作业开始
2015-10-21朱爱军
朱爱军
[摘 要]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一种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本文旨在探索一种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的模式,帮助学生从预习开始提升语文素养。其核心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借助工具书,做好词语积累;通读文章作好内容概括;再读文章,探究文章主题;精读文章,进行美点赏析;思考探究,提出疑问。
[关键词]语文素养;预习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里对“语文素养”有这样的阐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简单说,“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情感等各方面的有机结合,语文能力具体包括《课标》中所说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语文作为一门工具科目,学生完全可以在良好习惯的支撑下,在课前预习时独立的走向文本深处,通过阅读与感悟获得个性化的理解,从而不断地提高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通过预习作业的设计,并指导学生完成,来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预习作业第一步:借助工具书,做好词语积累
设计理念与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预习作业中的词语积累不仅遵循了《课标》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这里所说的词语积累就是积累所预习课文的重要词语,这里“重要”的标准是由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决定的。具体要求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词语积累,重要的字词需要加上拼音,留下1-2行的空白;课堂上,教师以检查预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完善,特别是根据以往所学知识对形近字进行归纳,并进行组词识别,将这部分内容补充到预习时预留下的空白处。
预习作业第二步:通读文章作好内容概括
设计理念与要求 这里的内容概括是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把所预习的课文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概括能力的拥有能使阅读者更精准地把握写作者所写的内容,能更快、更准地找到作者的写作思路,能更好地透过现象而能看到本质,进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可见,概括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尤其重要。实际操作中,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能用一段或几段简洁的文字概括文本的内容,且语言规范、流畅、得体。一定程度上这就是一篇简短的文章,无形中又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案例展示 苏教版七下《松鼠》这篇课文,有学生是这样概括内容的:
这篇说明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按照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从总括松鼠的特点入手,生动具体的分说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松鼠的喜爱之情。文章最后还最后补充说明了松鼠的用途。
应该说,这样的概括已经是很详细了,它不仅仅是单一的内容概括,甚至还包括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这篇说明文语言上的最大特色,可以说,预习效果是相当明显的。
预习作业第三步:再读文章,探究文章主题
设计理念与要求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要告诉读者一点东西的,通常我们把这样的“一点东西”理解为这篇文章的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理解的难易度是有别的,学生通过预习能初步理解把握文本的主题不仅是阅读能力强的表现,而且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笔者要求学生根据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对文本的主题做出自己的理解,所谓的对与错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结果应该是自己个性化的探究结果。
预习作业第四步:精读文章,进行美点赏析
设计理念与要求 《课标》要求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应该说每一篇课文都会有令读者叫好、神往的地方,笔者要求学生在完成上述三项作业后,能对文本中的有关语句进行赏析或评价,可以对词语赏析,也可以对句子进行赏析,只要是自己的理解就可能得到肯定。
案例展示 苏教版七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捕鸟文中有这样的句子: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有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赏析:这句话写雪地捕鸟,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用“扫开”“支起”“撒些”“系”“牵着”“拉”等动词,准确而生动的描写出捕鸟的全过程,同时也从这些动作中写出了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令人神往。
预习作业第五步:思考探究,提出疑问
设计理念与要求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培养具有质疑能力的学生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良好个性的发展、知识信息的储备以及使得学生学会学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通常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两个自己在自学时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等到整篇课文即将学习完毕的时候,再要求学生回答自己的问题,任然有问题的,如果是个性问题,则要求学生互助解决,如果是共性问题,则在班级交流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得学生的疑惑能够得到高效合理的解决,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案例展示 苏教版七下《木兰诗》,有一位学生预习后提出了这样两个很有见地的问题:
①诗中说“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可信吗?为什么要这样说呢?②诗歌的结尾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笔者认为这是两个拍案叫绝的问题,也是我们教师课堂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应该说,只有在认真阅读和思考的基礎上,学生才能提出如此尖锐的问题,而他的阅读与思考能力不知不觉中也得到了极大地锻炼与提升。
笔者认为只要师生坚持这种做法,不仅能让广大师生从低效的语文教或学中解放出来,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