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堂语文阅读课
2015-10-21张荟
张荟
[摘 要]在学校教学中,语文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
[关键词]语文;阅读;方法
书籍是知识的宝库,阅读是摄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既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也能够加强语感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积累词汇和语言材料,从而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由此可见,语文阅读课的重要性。那么如何上好一堂语文阅读课呢?笔者认为上好一堂阅读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学生体会到下雪时的高兴心情,理解了小画家们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第二,适时点拨,情感共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雪趣》这篇课文通过对雪后操场上雪景和孩子们在雪地中尽情玩耍的描述,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思想感情。教学中,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把学生带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内蕴中:“孩子们,当我们送走秋阿姨后,冬爷爷就会来临了。你们喜欢冬天嘛?喜欢在雪中做什么游戏呢?能讲述一下你们快乐的往事吗?”这样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此时对雪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第三,要抓住重点,明确要求。当学生明确了训练目标,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就有了阅读的积极性,就会主动地阅读。提出要求的作用还在于促使学生联系讲读上刚刚学到的知识,主动地用来学习新课文,锻炼阅读能力。因此,教师提出的要求必须明确,围绕重点,还要注意量和度。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课后思考为依据,因为这些题目紧扣重点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的。 其次,在学生明确要求的基础上,要放手让他们自己读、自己练。因为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必须靠学生自己,别人是代替不了的。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根据教师的要求自己读书、思考或者查阅字典或者圈、点、画、批或者同座议论……。
第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经反复训练可以成为天性中的一部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而待加强。林语堂在谈读书时说道:“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这可以作为我们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一面镜子。
1.培养查阅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及时查阅工具书,查到弄明白为止。有辅助资料尽量参照查阅,以加强理解。
2.培养下批注的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对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和探讨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来,以便过后再思考。同时,要求学生对领悟之处也作下特定的标识,必要时还可简单地进行旁注。
3.培养作读书卡片的习惯。将文章的内容浓缩在小小的卡片上,将书读薄;将优美的语句或新了解的知识摘抄下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
4.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并尽力去解答。
第五,精心设计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就会不断寻找自己的阅读兴趣点,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阅读能力。语文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阅读,精心设计一些活动,如读书交流会、辩论会等等,引导学生参与进来,互相分享阅读的乐趣与收获。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更是由于学生的实际参与,得到一种成功的体验,大大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总之,阅读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明白阅读课的重要性,设计多种多样的方法来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教师阅读教学的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