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德仁:岁月流金铸丹心

2015-10-21董奇阳邓丽云

华人经济 2015年3期
关键词:新界幼稚园青衣

董奇阳 邓丽云

【人物简介】 王德仁先生,新界扶轮社社长(1984—1985年),新界总商会副会长(1993—2010年)、青衣商会有限公司创会主席、青衣商会小学校监、青衣商会幼稚园校董、青衣商会将军澳幼稚园校董、青衣商会天水围幼稚园校董、青衣商会石荫幼稚园董事、香港童军总会新界地域主席(1993—1996年)、香港童军总会贝登堡联谊会会长(1992—1995年)、青衣商会有限公司第1—4届主席(1978—1986年)、荃湾仁济医院第3—6届总理(1970—1974年)、青衣华侨联谊会第5—8届理事长(1964—1972年)、青衣乡事委员会街坊代表(1962—1992年),荣获英女皇荣誉奖章(1983年)、香港政府民防长期服务奖章(1997年)、香港童军总会功绩荣誉十字章(1995年)、香港童军总会长期服务二级星章(2004年)、香港童军总会青龙勳章(2007年)等。

三十载岁月悠悠,王德仁先生“两鬓霜花送春秋,一片丹心育英才”;肩负百年树人的使命,广栽桃李,泽被杏坛,今年83岁的他“年过八十不言休,立德树人显大爱”。

难解的中国樱花情结,在他心底扎根、沉淀,让他为之坚守,执著,愿意做中国樱花的传扬人,尽自己的一份心力,将赏樱——中国的传统风俗,发扬光大。

从办校育人到发扬中国樱花,原本並无多少关联,卻因为血脉中流动着一种叫做“爱国”的因子而贯穿在他人生中,奔流不息。他说:“我还是希望能夠为国家做点事。”

培育英才 八桥四方汇青衣

北宋学者胡瑗曾言:“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1977年,曾开办工厂的王德仁先生心怀“兴学倡仁、协助地方繁榮”的期望,成立青衣商会,转而以开办学校为首要目的。因教育署条例规定非牟利的团体才能申请办学,於是在1979年,组织“青衣商会(学校)有限公司”,筹备申请学校,1984年,政府批准长康邨第三期作为青衣商会小学校舍,王德仁先生与其他六人组成校董会,江绍贤先生被选为首任校长,王德仁先生为校监,该校於9月顺利开课。

时光荏苒,青衣商会小学至今已经走过三十个春秋,这所学校一直以培育学生进德进业、敦品力学的情操为目标,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立己立人的优秀人才。青衣商会小学从小灌输“培育幼小,回馈社会”的理念,十分注重孩子们知识外的培养,给他们创造机会,敦促其从小学会服务社会,如假期,带领孩子们更近地接触生活,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然後彼此间分享生活中的服务,让孩子们在实践和参与中,更有效地学习,更茁壮地成长。有时,老师们会让不同国籍的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将自己的知识教授给其他学生,教学相长。他们经常带着孩子们前往内地学校交流,取长补短,提升自己。而在青衣商会小学裏,有着浓郁的学习气氛,他们团结进取、开拓创新、文化多元、种族共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

政府修建了南桥到北桥,北桥到青马大桥、汀九桥等八座桥,“桥”令学校所在的小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口多了,社区变了,素质高了,於是便有了“八桥四方汇青衣,纵横交接展新姿”。

三十年时光匆匆而过,许多为这份教育事业奋鬥、付出的人依然满怀热情,继续播撒着“感恩回馈”的种子,王德仁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十分喜欢与孩子们在一起,他说:“看到学生们成长,我就开心。”他为教育事业用心了半辈子,付出了半辈子,至今仍同时兼任青衣商会幼稚园、青衣商会将军澳幼稚园、青衣商会天水围幼稚园、青衣商会石荫幼稚园四所学校校董,而青衣商会同仁一起分别在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7年先後於广东省内捐建西冲小学、黄土岭小学、西安小学、谭翁小学、岗元村小学。

肩负百年树人的使命,王德仁先生广栽桃李,泽被杏坛。“两鬓霜花送春秋,一片丹心育英才;年过八十不言休,立德树人显大爱。”这就是他,一位让人满怀敬意的长者。育人的脚步不曾停歇,爱国的因子在血脉裏湧动,於是,另一个爱国行动——推广中国樱花,也已经启程。

中国樱花 两千年前已盛开

谈及樱花,世人皆知日本樱花,知晓中国樱花者寥寥无几。然而,翻开樱花的历史,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细细找寻有关樱花的蛛丝马跡,卻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樱花已经盛开。而日本樱花自盛唐时期与建筑、服饰、茶道等一並引入东瀛。日本权威的樱花专著《樱大鉴》记载,樱花原产於中国,细算之,日本栽种樱花的历史至今为千餘年,较之中国,晚了千年。然而,卻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在近千年前,那时樱花传入日本的时间还不长,卻迅速成为了主角,成为了日本人喜爱的花种,被尊为日本精神,被视为“文化符号的象癥”。

而中国樱花呢?包括王德仁先生在内的许多人一次次问自己,他们希望能夠找出答案,希望能夠为中国樱花,为中国赏樱习俗做点事。

王德仁先生对自己的祖国有着与生俱来的感情,也是因为爱国的因素,让他对中国樱花情有独鍾,赶花潮,移栽樱花,已经成为他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与中国樱花打交道的日子裏,不知不觉於生命中形成了难解的中国樱花情结。他无数次思索着如何将中国樱花发扬光大,多次与同样拥有中国樱花情结的友人一起,借助各种力量推广中国樱花。

1969年11月,新界扶轮社成立,新界热心公益人士王德仁先生等十二人应时任新界民政署署长之邀,成为新社创社董事。1984年至1985年,王德仁先生任新界扶轮社社长。2001年,在新界扶轮社的安排下,台北阳明姊妹社捐赠中国樱花树苗一百株交予新界渔农处苗圃培植、适应环境。2002年,七十多株被成功移植,其中四十六株栽种於扶轮社公园樱花园内。这裏的中国樱花名为绯寒樱,又名山樱花,原产中国南部,颜色绯红。“花开的时候,很漂亮。”王德仁先生说。

一年又一年,冬去春又来,新界扶轮社扶轮公园的中国樱花正在热烈地盛放,繁花似锦,满园春色,吸引了各方遊客前来观赏。绯红的花海,唯美而浪漫;樱花大片盛开的光景,让人流连,乐而忘返。

然而,这些还不夠,要将中国樱花推广开来,还需要做很多事,他们从栽种中国樱花、在报纸等媒体上推广中国樱花等开始,积沙成塔,为推广中国樱花而努力着,儘管他们中许多人已经退休,卻仍旧在不曾停歇,正如王德仁先生所说:“退休了,但是还是想着为国家做点事。”因为他们心存宏愿,他们盼望着,渐渐流逝的中国赏樱文化及传统习俗在不久的将来能夠找回,中国樱花能夠重新绽放风华,重新名扬。

不倦身心 春夏秋冬不老人

“王德仁先生是一位很有活力的长者,年过八十,依然没有停止服务社会;他是一位很有远见的人,因为深知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所以他集中了多人力量办学;他是一位仁慈的长者,对孩子仁爱,对老师仁爱;他是一位谦虚的长者,永远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夠。”这是熟知他的众人心目中的“王德仁先生”。

王德仁先生的人生中获誉无数,如英女皇荣誉奖章、香港政府民防长期服务奖章、香港童军总会功绩荣誉十字章、香港童军总会长期服务二级星章、香港童军总会青龙勳章等,一枚枚奖章,折射出璀璨的光芒,映照出他不平凡的人生。

他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已达六十年左右,从早些年加入了童军,後因为开办学校的缘故,成为童军领袖,並於九十年代担任新界地域主席;从七十年代时担任荃湾仁济医院总理,到八十年代时的新界扶轮社社长、九十年代的新界总商会副会长,到至今仍将许多时光和精力用在了服务上,精神矍铄,热情不减。

王德仁先生如同永不知疲倦一般,一直前行,他从不因环境的变化改变初衷,从不因时间动摇信念,从不因年龄放缓脚步。不倦身心,他是春夏秋冬不老人。

猜你喜欢

新界幼稚园青衣
崔父三迁:向南,向南,一袭青衣惊鸿初见
青衣
香港新界地产代理商联会捐赠10000个口罩支持社区抗疫
台湾地区《补助办理公私立幼稚园辅导计划》及其对大陆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中联办新界工作部举行新春酒会
田园诗与狂想曲
渡娘青衣
橘兔的幼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