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究
2015-10-21向卫红
向卫红
摘 要: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提出的要求,并期望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以新课改为背景,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效率提高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
一、存在的教学问题
1.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不高从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学科重视程度不够引起的,但是在要求全面发展的高中阶段,本学科有着举足轻重的引导作用,因此,高中信息技术重视程度的加强是十分必要的。高中需要面对升学的压力,各个学科任务重,学生的学习精力放在了应试考试的课程上,这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率提高是一大阻碍。
2.上机实践教学的缺乏
要想使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整体应用水平得到提升,上机操作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就目前教学状况来看,本课程的上机实践课程基本上安排为一星期一节,实践时间太少。
3.传统教学模式阻碍
教师在传授相关知识时,完全依靠课本知识,既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也没有进行课堂设计。上机时也是学生自由安排,毫无教学规划。科学的教学模式能带来好的教学效果,但我国高中信息教学还是有所欠缺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教学改革建议
1.学科认识的提高
21世纪的今天,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要认清信息技术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关系,本课程的教育地位才能得到重视,才会有所提升。学校和相关教育监管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并利用条件为信息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设备,制定适宜的考核制度并严格执行。
2.良好学习氛围的创造
理论知识和上机操作时间的合理安排,理论知识教学完成后,应及时安排上机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整体上机水平。在进行理论教学时,可以运用PPT幻灯片来进行课件讲解,让某些较为晦涩的知识通过动态化的展示变得更为直观、易懂,为上机实践操作作铺垫。
3.教学方法应用的重视
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教学质量有所提高。笔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就按照学生计算机水平的高低进行分组,运用分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探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试着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应用获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学科的熏陶。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本身,都要对这门学科给予重视,及時转变教育观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