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2015-10-21李佳军

速读·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带分数解题数学

李佳军

摘 要:通过不断的反思与总结,能够帮助学生对解题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拟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反思动机,学会主体反思,掌握反思方法,帮助他们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对待数学问题,并对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虑、分析,进而深化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探索数学问题的规律。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重视反思,鼓励学生反思,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还要注意在课堂外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反思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曹才翰先生认为:“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种种困阻,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反思。一则考虑所用的解题策略是否正确可行,并及时调整方法,可以少走弯路;再则在解题失败时,通过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失败原因的所在;而在解题顺利时,更可以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再审视反思找到规律。可以说,通过不断的反思与总结,能够帮助学生对解题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一、激发反思动机

反思是一个情感因素与认知能力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的氛围,在情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反思的动机。因此,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你还有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吗?”、“你认为自己的方法有什么优点?”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例如,在教《带分数乘法》时,为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分数乘法中带分数的,通常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想一想“通常”情况下这样做,那什么是特殊情况?遇到特殊情况时又应当怎样算呢?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分析出特殊情况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能与另一因数的分母约分”。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就不用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可以将带分数拆成整数与真分数两部分,用乘法分配律就可以很快求出结果。

二、学会主体反思

在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牵制下“被动参与”到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却不懂得(或不愿意)检验自己的思维过程,不善于评价自己的学习策略,也找不出自己的认知错误。在这些“形式化”的教学背后,使学生缺乏构建知識的自主性,从而没有真正“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的核心要素,就是学生能否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反思。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解答完问题后,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让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反思解题的过程与方法,概括解题的关键点,改进表达和操作方法,进而优化解题策略。这样,通过学生的分析、实践、讨论和总结,让解题思路显得自然、有条理。

三、课前反思,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1.质疑课题,激发反思动力

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生生互相合作的过程,活动中师生、生生之间交往多、对话多、互动多,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得自然也就多了,而这恰恰是值得教师反思的问题,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问题。让学生感到宽松、自如,他们就能敢于质疑和探索,促发反思需求。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让学生反思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归结为“这些图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面积公式”。再出示一个圆,请学生尝试推导面积公式。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尝试,学生发现“同样可以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面积公式”。我再次请学生反思以前推导过程与今天推导过程的异同,体会到“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的只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对这种“近似推导”的合理性进行适度反思,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2.情境导入,调动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的课堂教学导入,如同戏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让这些看的见、摸的着、想的出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自然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教师要联系实际,巧设陷阱来设置悬念。让学生分组做倒水实验:用大小不同的圆锥容器盛满水倒入同样大小的圆柱体容器内,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一个小组到了3次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淌出来了,淌出来了!”,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刚好灌满,“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一个问题引发议论,学生自觉参加学习。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是创造的源头。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有一定的思考性。运用操作反思的方法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学会抽象概括的数学方法。

四、掌握反思方法

反思是学生对知识掌握进行自我反省的过程。为使学生形成反思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就是要给他们主动权,要引导学生主体不断地对数学认知进行反思和抽象,让他们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或他人的思维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和判断。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对于同一道数学题目,不同的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数学思考方式做出不一样的解答,同时他们也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在这时,教师就可以做一个很好的引导,让学生在这多样化的算法中,想一想别人的做法,看一看自己的算法,听一听别人的表述,比一比自己的思考,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解法,通过解题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们体会不同思路的同时,比较双方解题方法的优劣,从中获得启发,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批判优化的意识。

总之,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协同的过程,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重视反思,鼓励学生反思,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还要注意在课堂外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使之乐于反思、善于反思。

参考文献:

[1]杜桂芝.小学数学教学反思[J].新课程:小学,2011,(1):73.

[2]常秀萍.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新疆教育,2013,(3):55.

[3]曾祥论.除数是小数除法的教学反思[J].俪人:教师,2014,(12):72.

猜你喜欢

带分数解题数学
用“同样多”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带分数Brown运动和局部线性增长的随机微分方程
带分数的简便运算
真分数和假分数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