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lleiflex 2.8F 双反相机里的极品佼佼者
2015-10-21BEIHAN
BEIHAN
Rollei是引领双反相机市场的前锋
1929年,禄莱推出了6×6cm的中画幅双镜头反光相机,其最大的特点是上镜头取景,下镜头摄影。期间,无数的品牌争相效仿,但很少有相机能够超越Rolleiflex。Rollei双反相机大约生产了20多款机型,外观风格和内部结构上基本没有太大改变。其中,Rollekonter和Rolleicord是面向普通大众市场的,但它们也具备了相当水准的机械及光学素质。而Rolleiflex,则直接定位于高端专业类型,追求得是“百年有形”,并按照高级专业水准而设计制造,并相继生产出了E 、F 、T 等几种型号。这几种相机在机械结构、生产工艺、制造技術、产品配套及性能上均达到了较高技术水平。在Rollei的6×6cm双反相机中,主要有Rolleiflex和Rolleicord两个系列,分别刻在相机前面版的顶部。
在Rolleiflex系列里面按最大光圈不同又分为2.8和3.5系列,配合使用的蔡司镜头结构为Tessar和Planar, 施耐德镜头为Xenar和Xenotar。各型号间在成像风格上,还是有差异的,这主要与所使用的镜头有关系。如蔡司Tessar结构的镜头,成像锐利、如同刀刻;Planar结构的镜头,成像细腻而柔和,层次丰富,过渡自然,影调的再现和空间感有一种特殊的味道;使用施耐德镜头的成像特点则是清晰度高、反差强烈、色彩明快、饱和度高等。
Rolleiflex 2.8F,极品中的极品
在Rolleiflex系列里有3.5E、3.5T、3.5F、3.5MX、2.8A、2.8D、2.8B、2.8F等型号。其中,2.8F、3.5F算是Rollei双反相机里的极品,一直受到热捧,近年来一直备受国内外市场的热炒。Rolleiflex 2.8F是配合Zeiss Planar 80/2.8或Schneider Xenotar 80/2.8镜头推出的,于1960-1981年间生产,其中使用Zeiss镜头的2.8F是极品中的极品,特别是后期的六片白脸系列相机,成色好的更是天价。其实,Rollei公司并没有承认“白脸(Whiteface)”机种,“白脸”不过是Rolleiflex玩家自创的绰号,泛指Rollei公司于1971年后改用新式前面板的Rolleiflex相机。因为在1971年前产的镜头面板上有三线黑条,刻字为“FRANKE & HEIDECKE”,镜头编号刻在相机的顶部,而在1971年后这个面板改成了全白色,刻字变为“Rollei WERKE FRANKE & HEIDECKE”,机身序号也移到了前面板上了。所以,这也成了划分时期的重要标志。
在Rolleiflex 2.8F相机上,在其标志前有块白色塑料叫Diffusor,是Rollei测光系统的重要配件。这片白色的塑料是半透明的,装上后起到反射式的平均测光表的作用,去掉后有一排类似LED的测光泡。在相机的背后,是快门与光圈关系表,而侧面是过片把手,跟135相机的过片方式不同,操作这个把手上片,每一次过片和上弦的操作都是一样,先顺时针转动摇把到底,然后逆时针转动到底上弦。完成上弦后,摇把应该正好可以折回后把头放进机身预留的洞中。在机身的另一边侧面是测光表和对焦环。测光表分两根针,细针是游针,而粗环针为追针。调整好光圈快门组合,让追针和游针重合,表示曝光准确。但很多机器的曝光系统因年久老化,测光表并不十分准确,所以在拍摄时,最好配合使用其他的辅助测光方式。在相机的底部,按箭头方向转动,便可打开后舱,这主要是用来取放胶卷的。在相机的顶部,从后面用手轻推,就可以打开上盖,看到对焦裂屏幕了。此外,Rollei还有原厂的眼部取景器,不过这需要另行配置。
不被遗忘的禄来
Rollei双反相机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乃至七十年代初,风靡世界,曾是专业和身份的的象征。它从诞生之初,就不曾寂寞,它被无数次模仿和抄袭,并曾经引领着摄影时代的潮流。
然而,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起之秀不断的出现,笨重的双反相机最终没有敌过携带便携、价格低廉的135相机,这让它们的市场越走越窄,以致于无奈成为藏家橱柜中的艺术品。然而,Rollei双反相机以其高品质的影像质量,为我们留存了无数的历史瞬间,也让我们在脑海深深地记住了它的特征。
喜欢禄莱相机的朋友,如今又有了新的选择。《旅游世界》杂志社大艺术摄影空间已经在济南CCPARK开业,这里有品质精美的各式禄莱、徕卡、哈苏等高端老相机出售,还能冲印精美的银盐影像。详情您可以拨打0531-86963396了解,或登陆旅游世界杂志社官方淘宝店及@大摄影艺术空间 官方微博咨询。
编辑/刘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