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脂肪肝综合征的诊断和防治
2015-10-21李冠一
李冠一
1疾病概况
当今,许多国家为了充分发挥奶牛的产奶性能,高精料型日粮的持续饲喂更是加剧了奶牛脂肪肝综合征发生的普遍性。此病常见于高产奶牛,干奶期过度饲喂使得牛在产犊时过度肥胖。产犊后牛食欲下降,体内能量缺乏,导致牛体重急剧下降和肝细胞内脂肪蓄积。脂肪肝综合征与其他营养代谢病、传染病和生殖系统病的不断发生有关,如产乳热、酮病、乳房炎和胎盘滞溜。
奶牛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比较普遍,可能与奶牛怀孕后期过度饲喂有关,特别是干奶期后期饲喂高能量精料时容易发生。另外,在牧草丰盛的季节,如果处于干奶期的奶牛饲喂不受到限制,那么仍有发生过度肥胖的危险,因而可发生脂肪肝综合征。
2发病机理
泌乳早期大多数奶牛处于营养负平衡状态,因而动用脂肪和肌肉中的贮能,结果使奶牛体重下降而发病。体内能量的动员和利用主要包括贮脂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并释放入血液;贮存的蛋白质转化为生糖氨基酸。游离脂肪酸通过血液进入各种组织,如肾、肝和肌肉,并在此以甘油三酯的形式沉积在细胞内,因而产犊后1~4周,奶牛肝脏中的脂肪含量升高。其实,脂肪肝在产犊前的2~3周就已出现。这种产犊前奶牛体内脂肪的动员可能与接近产犊时奶牛体内激素的变化有关。产犊后肝脏和其他组织中脂肪沉积的多少由许多因素决定,如高产奶量的潜力、体内脂肪的多少、产犊时的体况和产犊后的体重下降。体脂沉积过多时,奶牛的食欲下降,体脂动员加速,因而导致肝脏脂肪含量升高和体重减轻。
3临床症状
脂肪肝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分娩期或分娩后疾病的发病率升高,如胎衣不下、产乳热、乳房炎和酮病。研究证明脂肪肝综合征将导致奶牛繁殖力下降。然而,怀疑有该病时,应注意大部分干奶牛体内脂肪过多(体况评分大于3.5),且大部分产犊后4周的奶牛比较消瘦(体况评分小于2)。
4病理学变化
脂肪肝综合征发生时,产犊后1周内奶牛血液成分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游离脂肪酸、胆红素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活性上升,葡萄糖、胆固醇、白蛋白、镁、胰岛素和白细胞总数下降。严重病例,白细胞的数量会降至3×109个/升。
病牛死后,其心、肾、盆腔周围和网膜内有大量脂肪沉积。肝脏肿大、钝圆,呈黄白色。肝、肾、肾上腺,骨骼肌纤维和心肌细胞内可见甘油三酯沉积,甘油三酯颗粒沉积于肝细胞的细胞浆内,沉淀量高达肝细胞容积的70%。上面所述的病理变化见于死前24~48小时间没有采食的奶牛,因此只有结合病史和临床病理学变化、死后剖检才有助于脂肪肝综合征或肥胖母牛综合征的诊断。
5诊断
干奶期检查的结果和产犊后3~4周的检查情况,结合产犊后奶牛发病率增加的病史,这些情况通常能够明显的表明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与否,产犊后立即化验5~6头牛的肝活组织,就能够获得确切的诊断。肝活组织样品可用来检测肝中脂肪的百分含量。奶牛肝活检技术的操作相对简单,每位临床工作者都能使用。用甲苯胺蓝对肝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如果脂肪含量超过20%,说明该奶牛已发生了脂肪肝综合征;脂肪含量超过50%时,说明该奶牛发生了严重的脂肪肝综合征。
也可广泛使用血液生化手段来检测脂肪肝的发生。考虑不同的参数指标,如非酯化脂肪酸(NEFA)、葡萄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甘油。然而这些指标不能完全解释脂肪肝综合征,可信度不高。
6治疗
对于脂肪肝综合征或肥胖母牛綜合征,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法,最常规的治疗方法是通过静脉输入葡萄糖、甘油或丙酸盐、糖皮质激素来提高血糖,同时,以合成类固醇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促进牛体内脂肪的分解代谢。
7预防
产犊时母牛过肥和泌乳早期体重丢失过多,都会导致脂肪肝,所以预防脂肪肝的主要方法是在干奶期限制饲喂量,以便奶牛的体况得分能够达到2.5~3.0分。近年来,产犊前大幅度减少精料的奶牛产犊时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产犊时,体况得分为2.5~3.0的奶牛食欲比肥胖母牛好,因而在泌乳早期,体重下降较少。我国北方春季和初夏的牧草质量最好,奶牛以牧草为饲料时,干奶牛易变得肥胖。应当限制给干奶牛饲喂高质量的牧草,或者添加低质量的纤维素类饲料,如稻草或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