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词与地域山水画的有机融合
2015-10-21徐明理
徐明理
摘要:诗词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巨大而深远,探索出了地域山水画的发展之路。也为当代山水画的风格奠定了基调。当今的山水画虽然在图式、笔墨还是意境上皆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审美范式,不同地域的五言、七言绝句,构划出了一幅完整自然山水,它们有机的组合发展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挖掘。
关键词:诗词;地域;山水画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有丰富的民族与地域文化传统。而西部作为一个特殊地域,曾是中国艺术的重心,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文明成果,各种优秀的文化文明成果曾在这里碰撞融合。但是,由于西部地理位置以及宗教信仰和战争等等原因的影响,致使早期中国山水画没有能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直到20世纪40年代,沉睡的西部文化遗存和西部大自然的魅力才逐步的展现出来。而西部山水画的探索与挖掘也从文学作品的描述中走出来,真正步入了西部山川大地的怀抱之中,特别是诗词的影响开启了地域山水画的探索之路。
一、诗词为地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较强的渗透力
在西部广袤的大地山川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诗歌。汉唐时代,虽然辽阔的西部依然具有奇异、可怕又神秘的特色,依然是杀戮和征伐的战场,但相互争讨的人们却共同创造了打通欧亚的丝绸之路,创造了气势恢宏、意境苍凉雄壮的诗词,而诗词就是我们的先民在西部边塞生活的藝术反映,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而每个诗人生活过的不同地域,其题材和内容有所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有褒有贬,情况相当复杂。特别是唐代的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也是唐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书写着西部的壮美。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唐代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如高适边塞诗代表作《燕歌行》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概和悲壮的情绪。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又如李益《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读者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王昌龄、岑参的诗里,长云暗雪山,八月即飞雪;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黄沙卷地,日色黄昏。烽火、狼烟、宝剑、铠甲、孤城、羌笛、胡雁、鹰、夕阳、大漠、长河、长城、胡天是诗词中常见的字眼。现当代描绘西部的山水画家大多就是被边塞诗里所呈现的那种意境美所吸引而步入西部,描绘西部,这些精美绝句意境为山水画的创作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二、诗词为地域山水画的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地域山水画是在自然山川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上生成的,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诗词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山水画一样追求气韵生动、有节奏、有意境。特别是唐代诗风格悲壮、奇雄、豪迈、洒脱,洋溢着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风格的形成固然与唐朝国势强盛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是盛世文化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诗人们在西部这块广袤的大地上欣赏着大自然的壮美,尽情地抒发着卫国安边前线的自豪感、兴奋感,抒发着强烈的建功西部的雄心壮志,诗中闪烁着西部特有的力量美、阳刚美。这种地域性因素必然会给文学烙上一定深度的印记,这种力量美、阳刚美也必然会对现当代的西部山水的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西部,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资源,诗词就其文化艺术的内在品质和形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实际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和值得整个民族骄傲的,诗词对西部地域山水的影响还是巨大而深远的,它还在源源不断的为山水画创作输送着给养,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挖掘。相信经过一代又一代西北山水画家的探索与研究,地域山水画的前景必将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
[2]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王朝闻.中国美术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